在科特派的帮助下,山东省莘县蘑菇大棚发展得风生水起。王延斌摄
每隔一段时间,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科技特派员万鲁长都要到169公里之外的聊城市莘县朝城镇食用菌产业园转一圈。那里的农科驿站,不但是这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成果的落脚地,更有大量需求等待他去解答。
一头连着大院大所大专家,一头连着双孢菇种植户,依托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富邦菌业搭建的“农科驿站”正展现出自己的旺盛生命力。数据显示,短短三四年时间,这个属于科特派的驿站就培养了20多位科技致富带头人,支撑起当地9家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着朝城食用菌产业园达到年产值1.4亿元的高位。
农科驿站发挥作用有其内在逻辑。它依托市场主体,深深地嵌入到当地食用菌产业链中,并赋予专家、企业、农民三方“内生动力”;以这个驿站为平台,全国各地的专家、特派员来到这里,少说多做,创建了分级服务体系,以有限的专家培训出企业技术员和一线技术能手,企业技术员和一线技术能手负责解决农民兄弟的日常难题,疑难杂症和新技术则交给专家。这解决了“需求太多,专家不够用”的难题。
从农业大省山东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农科驿站是什么?依托企业搭建的驿站缘何充满活力?它如何将专家、企业、农民三方捏合到一起?8月中旬,冒着茫茫细雨,科技日报记者驱车前往莘县朝城镇食用菌产业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技术员和一线技术能手当“红娘”
十年来,三营里村民宋士朋形成了一个习惯:早晚各一次,到自己的大棚逛一圈,“这样才踏实”。与其他务工农民不一样,这位1986年出生的年轻人觉得“外出打工没前途”,却迷上了种大棚,从发酵、播种到覆土,种植食用菌的整个流程他都玩得很溜。他坦言,这些都是从乡村技术员那里学来的。
三营里村支书宋士辛是宋士朋眼中的“前辈”和技术员。他自己通过“搞棚”发了财,“每年一个大棚十几万没问题”,也带动了一批村民致富。但宋士辛不贪功,从地上种植到“空中种植”,他学到手的每一代技术都源于富邦菌业及其背后的农科驿站专家团队。
十八年前,放着公务员不干的宋益胜辞职“下了海”。菏泽农校毕业的他选择了食用菌作为创业的切入点,并推动成立了富邦菌业。技术出身的人搞农业不一样。宋益胜喜欢“捯饬技术”,通过自己钻研和外聘专家结合,他把种植模式从地面提升到空中,又研发出“周年化栽培模式”,让蘑菇从每年出一轮到天天都能出。
这一系列的经历让宋益胜领悟到“掌握不了先进技术就赚不了钱”的道理。于是,在山东省科技厅部署农科驿站之初,他就早早地搭建起“驿站”,进而将各地专家的技术通过驿站转化到每家每户的大棚里。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技术转化链条:农科驿站专家们深怀绝技,带着成果而来,但这些“高深功夫”直接落到每家每户不现实,农民兄弟也未必看得懂,搞得清,于是类似于“技术红娘”的企业技术员和一线技术能手便出现了。
他们有技术底子,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率先吸收新技术,并动身实践,待到技术成熟,赚了钱之后,转身成为“意见领袖”,将专家的技术传递给每家每户。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时,有专家提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农民兄弟们吃上了健康有营养的“鸡蛋”(技术),但他们并不知道生下这只鸡蛋的“母鸡”,却只知道是技术员把鸡蛋给了他们。
打造“专企农共同体”
画面上,叉车进进出出,搅拌着秸秆饲料,配上一曲轻快甚至搞笑的音乐,成就了科技特派员宋章田手机里抖音的百万点击量。作为驿站专家,老宋说:“我不是为了玩儿而玩儿,是为了宣传我们的技术。”
他的目的达到了。在富邦农科驿站办公室的走廊上,老宋连同其他七八位科特派的照片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比如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鲁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济南实验站站长任鹏飞、聊城市农科院副院长曹修才……
长久以来,搭建一个联系专家与农民的平台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双方真正互动起来。但破解这一难题,不仅仅是双方的问题。
来自莘县科技局的食用菌专家虞子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前不久,江苏省农科院食用菌首席专家宋金娣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实地查看当地蘑菇病虫害。这不是宋金娣第一次过来。为什么专家会对这里的菇农情有独钟?虞子服透露了两点——
第一,莘县是“中国双孢菇之乡”。近几年,这个县已研发推广了双孢菇层架式栽培技术、智能化双孢菇种植技术等多代技术,可以说,任何一个专家要想观察中国双孢菇产业的当下和未来,莘县是绕不开的地方;第二,大院大所的大专家都想自己的技术能够在科技显示度高的地方落脚,也想观察当地问题,开出药方,获取灵感,形成课题,再推而广之,这是他们俯身基层的动力。
根据记者观察,富邦菌业是典型的“农民菇”模式,即在财力和技术上支持农民建棚养菇,保护价回收后者的产品。通过驿站,专家培训了大量的“腿”服务农民,自己还收获了课题,企业获得了发展,这使得企业对农科驿站有了强烈的内心认同。
上述种种,展现出富邦农科驿站的另一面:种大棚有趣,吸引更多人乃至80后关注;顺应形势,通过新机制将专家、企业、农民捆绑成“利益共同体”,三者相向而行,产生“1+1+1>3”的效果。
将深奥的技术“傻瓜化”
一直以来,宋益胜有个梦想,“有一天,种蘑菇能像种小麦一样简单就好了”。
梦想落到现实不容易。十八年来,他的大棚经历过三代技术更新,从当初的平地种菇,周年化栽培,直到今天的“1+N”模式(即一个大棚,N个品种切换)。农民们不懂深奥的技术,需要宋益胜通过专家、企业技术员、一线技术员将其“傻瓜化”。
农科驿站的角色是将“种蘑菇更简单”的理念落地,做成标准,提供技术指导,并细化产业分工,比如菌种、上料、采菇等等。这样企业干企业的事,专家干专家的事,农民干农民的事,最终都有收获,至于谁的功劳最大,谁管呢?效益为王。
效益飘红,让宋士朋连同周围的80后小伙伴早已喜欢上种蘑菇。技术复杂的菌种、菌料等环节,交给企业和专家,他只管种好自家大棚,再返销企业。这一过程中,专家成了“幕后工作者”。而宋益胜承担了三营里及其周边村民的部分建棚风险。他有能力,也乐意这么干。技术出生的创业者通常乐于承担技术升级带来的些许风险,更能享受到“技术红利”带来的超额利润。
在通向梦想的道路上,专家、企业、农民达成了一致,也将继续脚踏实地的干下去。(记者 王延斌)
1.《关于济南富邦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我想说农科驿站:把专家、企业、农民“捏”到一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济南富邦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我想说农科驿站:把专家、企业、农民“捏”到一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329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