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书记---孙文龙
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孤山脚下的孤堆底村,是中国南太行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民情民风淳朴,人文景观厚重的小山村。然而,吸引千万人目光的,不仅仅是这个小山村的美丽风景,三十多年前长眠于此的“太行山上的焦裕禄”,人民的好书记孙文龙的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个热爱人民的父母官,在百姓心中铸起了一座闪光的丰碑。他心系百姓、亲民爱民的奉献精神,是一个共产党干部留给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他良好的家风家教的故事历久弥新,仍在人们口中传为美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县委书记孙文龙家风家教的真实故事,在当今的党风廉政建设中,仍然有其典型模范的现实意义。
儿子的大学梦
孙文龙常常说:“共产党在群众心里树立崇高的威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才能成功,而我们一旦松懈,就像做砸一件事情一样很容易,之前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所谓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对待小家与大家的问题上,一定要自我检讨,时时警醒。”他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到了......
1973年,孙文龙让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儿子孙太林,回农村参加劳动,孙太林也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于是就回到孤堆底村当了农民。
儿子回村后,勤奋苦读农科书籍,脚踏实地学习耧犁耕耙技术,成为科学种田的领头人,修桑养蚕的小能手,很快由积极分子被吸收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表现优秀的回乡青年孙太林,受到了村民和基层干部的称赞,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孙文龙见儿子进步很快,暗暗赞赏。
1975年,国家实行推荐上大学,回乡知识青年纷纷报名。因指标有限,老资格的干部恳求照顾,外籍干部希望安排,不少人都在托关系走后门,想搭上这趟改变命运的班车。
河北公社经过层层推荐选拔,认为孙太林表现优异,将他列入清华大学深造的名单,一直渴望上大学深造的孙太林,眼看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即将实现,满心欢喜。不料,阳城县知青办公室将选拔名单送交县委审核时,孙文龙却毫不犹豫划掉了儿子的名字,把指标让给了北留水轮泵工地烈士的子女。孙文龙直接破灭了儿子的大学梦。
孙太林十分生气,进城找父亲评理,妻子梁小焕也无法理解,据理力争。但孙文龙丝毫不动摇,他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我是太林的爸爸,让孩子深造上大学我怎么能不愿意呢?但我更是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必须先在自己头上开刀,你只能支持我,不能拉后腿,你也要帮我做好儿子的工作,只要肯上进,哪里都能学到本领。希望上大学的人很多,太林的事以后再说吧。”
在后来召开的常委会上,孙文龙宣布了三条决定:领导干部要主动让出指标给工作骨干;本地干部要主动让出指标给外籍干部;拿国家工资的干部要主动让出指标给工农群众。县委决定一出台,立即平息了争吵,上学指标完全按照三条决定取舍,杜绝了企图走后门的人。
紧急叫停的自建屋
“为官清廉,不纳污垢,才能风清政廉,言而令重;不依权贪利,自己胸怀坦荡,家人走路才能挺直腰板。”孙文龙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公众。
担任阳城县委书记时,孙文龙为了妥善解决农业生产和群众修房之间的实际矛盾,县委曾慎重作出了规定:不得在农忙季节擅自动用劳力修房盖屋。为使县委决定家喻户晓,颁发文件的同时,他还特地通过广播发表了更为具体的讲话。
此时,在老家孤堆底村,孙文龙的老母亲和妻子心里暗暗叫苦。老宅几年前就透风漏雨,破旧不堪,况且,眼看着儿子到了成家的年龄,一家人还挤在一个屋檐下,修房迫在眉睫。但孙文龙总是因为这原因那情况反对自家修房,一家人沤了好几场气,房子至今依然没动一砖一瓦,妻子急的团团转, 万般无奈之际,和老母亲商量,准备悄悄背着孙文龙,请来三亲六戚昼夜帮忙,破土动工。没曾想房子刚准备好开工,县委就下发了红头文件,而且孙文龙还做了广播讲话。
广播讲话后的第三天,孙文龙带队下乡,来到孤堆底搞科学种田的典型调查,一行人在田间地头忙碌了一上午,中午时分回家吃饭,老远就看见自家门前修房的几十号人正干得的热火朝天。他没有想到家里人竟敢明目张胆违背县委禁令,背着自己擅自动用劳力,偷偷修房盖屋。
孙文龙顿时火冒三丈:“这是谁的主意?站出来给我说明白!马上给我停工!匠人、小工吃过午饭,立马回各村去参加集体劳动。”妻子傻眼了,噙着泪水不敢辩解一句话,干活的亲戚们劝说:“屋子又破烂又窄小,实在不能住了,早就应该收拾收拾。当干部的也要给儿子盖房娶媳妇呀。”白发老母亲也赶紧上去,好言解释自家修房子的必要性,孙文龙根本不听不进去,当下遣散了工匠们。母亲十分生气,苦口无情地一番数落,坚决不让停工。妻子也苦苦哀求劝其不敢停工。
然而,母亲的责骂,妻子的泪水,亲戚的劝说,对于铁面无私的孙文龙均不生效。他冷静地劝慰家人:“我是县委书记,啥时候都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今天要是碰见别人家修房我可能原谅,可轮到自己头上绝对不能含糊。农忙季节咱家擅自动用劳力,瞒天过海修房盖屋,带头违背县委决定是错误的。知错要改,不能将错再错,说停马上就停,绝对不可特殊例外。假若我不能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县委决定,我这县委书记如何面对群众?如何号令全县人民?”
孙文龙向母亲妻子解释:“咱们家住房困难,我不是不清楚,等农忙过后,劳力不紧张了,咱再从长计议,我保证让家里人住上新房子。”就这样,正在准备修建的房子被孙文龙紧急叫停了。
没办喜酒的婚事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孙文龙节俭的家风不仅影响了儿子的一生,也深深影响着获泽两岸的百姓。
1977年,孙文龙接到就任武乡的调令,正忙着办理交接事宜。妻子梁小焕却为操办长子孙太林的婚事焦心愁虑,她觉得长子成婚,无论在哪个家庭都应该排场热闹的办一场。但她又熟知孙文龙的脾气,考虑来考虑去不知怎么张口。
正踌躇间,孙文龙主动过问了儿子结婚的事,他叮嘱妻子说:“我现在要去武乡,太林的婚事就顾不上操劳了,你们正好悄悄办。如果武乡有人问起,就说是在阳城办的,阳城的干部问,就说是在武乡办的,两地都不要惊动。”妻子委屈地说:“我就知道你是这样,太林可是咱们的长子呀,你又是县委书记,不能这样悄悄的办婚事,会让人笑话的呀。”孙文龙严肃地说:“正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又是县委书记,大操大办儿子的婚事,在群众中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是一切从简吧。”
就这样,没通知亲朋好友,没邀请父辈同事,没响一声鞭炮,没办一桌酒席,简简单单为儿子办了婚事。后来,相熟的人议论:孙书记也太小气啊,长子结婚这么大的事,除不给太林隆重办一下,也不请大家喝口喜酒。
孙文龙闻言,语重心长地对儿子孙太林说:“克勤于帮,克俭于家。民生在于勤俭,勤俭则国昌民安。我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在国家的事情上勤劳,在家庭生活中要节俭,这是一个地方官的底线。你是我的儿子,一定要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家国之兴都是由克勤克俭而生,勤俭节约是一生用不完的衣食来源。”
救济款风波
情深未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 百姓冷暖永远是孙书记心中最牵挂的事情。
孙文龙家里人口多生活很困难,在县委班子里是尽人皆知的。1973年冬的一天,通信员小吴把100元救济款送到孙文龙的妻子手中。小吴说:“婶婶,赶紧搁过吧,不要让孙书记知道了。”梁小焕接过钞票,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自从填了那张救济表格,她就隐隐担心,不知道孙文龙知道了会怎么样。
正犹豫间,孙文龙回来了,看见妻子手里拿的钱,一边用热毛巾擦脸,一边说:“发薪水了,好啊。小吴也别回家啦,割上半斤肉,一起剁馅包饺子,今晚咱也改善伙食。”
“这钱是救济款。”妻子嗫嚅着小声说。 一听这话,孙文龙愣了一下,将毛巾狠狠砸进脸盆,在屋子里踱了几圈,随手抓起一把剪子,塞给小吴,伸出自己的手,道:“小吴,当初咱俩订的‘君子协定’,你没忘记吧,来,从手脖子这儿剪。”
小吴脸色发白,拿剪子的手抖个不停。他曾经和孙文龙有过“君子协定”,相约若是见他和孙文龙哪个多吃公家一嘴,多拿公家一点,就拿剪刀剪掉对方的手。
小吴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含泪说:“孙书记,咱先把理摆明白了,该罚谁罚谁。你每月七十余元工资,养活俩老人四个孩子,还有你跟我婶,满打满算人均九块钱;机关的同志病了,你买上东西去探望,下乡蹲点,三块两块地帮助没盐吃没煤生的贫困户,你掏的都是自己的腰包;就连我家里遇了困难,你也时常接济;看看我婶,一件大襟布衫补丁摞补丁,看看你自己,不抽烟,不买酒,下乡时兜里装把炒玉米,就着河水喝几口就算是一顿饭;再看看孩子们,破衣烂衫不说,放学了还得去拾焦炭。救济表是我填的,救济款是我领的,跟你和婶婶无关。”
梁小焕拽过小吴,说“孩子快别说了,千错万错都是婶的错。他是县里的领导,跟别人不一样。是婶子一时糊涂,坏了他的规矩。”
孙文龙沉思半晌,缓缓地跟小吴说:“你算是我家的半个成员,你的心思我懂得,说出这么多理由,意思是我该享受国家的救济。小吴呀,全县困难的百姓不少,需要救济的家庭也很多,我是党的干部,自己家里的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搞特殊。全县三十万人,什么时候没有比我更困难的家庭了,我再谈自己享受。你背着我去填救济表领救济款,是让我犯严重错误,我随后去做检讨,你负责将一百元救济款送回去,下不为例。”
有田不耕仓癝虚
为了解决自家的温饱问题,孙文龙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他让家人都想想办法,动动脑子,挖掘自身的潜力,争取早日脱贫。
家庭会议最后采纳了小儿子保林的意见:大家都在业余课余时间,打猪草割野菜喂猪。他们买来猪崽,去东城墙边垒了猪圈,那是一出被日本飞机轰炸成废墟的坎坡坡。妻子梁小焕每天挑着两只大木桶,挨家挨户倒泔水,儿子太林和小妹放学后去地里挖野菜。隔段时间,孙文龙还抽出一个星期天,挽起衣袖出猪粪,再挑起箩筐,将猪粪送到东河边生产队的地里。
妻子起早摸黑一年喂几口猪,卖猪的钱除了解决日常开支外,还节省下来预备儿子娶媳妇用。
秋天来临了,又到了山茱萸的采收季节,一家老小每天晚上围坐在一起,手工为县药材公司加工山萸肉。剥山萸的活计虽然比喂猪轻生,却很费功夫,要一颗一颗地剥下皮肉,一筛一筛地凉晒。一家老小红肿的双手被山萸汁水染得乌黑,手指指甲开裂渗血。剥一斤山萸肉挣两毛钱加工费,全家人一天才能剥得三、五斤,十分辛苦。
孙文龙的一家就是这样,全家总动员,吃苦耐劳,把汗水散在边边角角的田地上,想方设法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不给公家添麻烦,不沾集体一点便宜。
有田不耕仓癝虚。国家困难时期,孙文龙带领大家穷乡创业,让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也发动家人辛勤劳作,努力增收补贴家用,渡过困难时期。一个县委书记的家庭,和普通的老百姓家庭没有什么两样。
王老汉的“孝子”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
1957年盛夏的一个夜晚,文敏乡(今固隆乡)府底村西南坡小庄,年逾花甲的孤寡老人王凤瑞突然去世,由于其住房偏僻,单户独居,过世三天后才被发现。当时正值暑伏天气,遗体腐烂,恶臭扑鼻。时任乡长的孙文龙得知此事后,撂下饭碗立即前往。
他看见赤身裸体面目全非的老人,泪流满面,十分悲痛。他让人连夜赶制葬衣,选坟垒墓。孙文龙自己则按照本地风俗,仔细认真地为逝者梳洗净身、穿衣入殓。到了下葬的时候,他又抬棺材送了王凤瑞老人最后一程。
此事在当地反响强烈,群众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么有学问有本事、文文弱弱的乡长,不嫌弃老汉屋里脏,像孝子一样给他送终;有人说:孤老汉命好,一辈子没儿没女的光棍汉,竟能逢上乡长抬棺材当孝子,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好啊;乡里的同事也称赞孙文龙,大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多数人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奉行的,在环境那么差的地方当孝子,没有几个人能毫不忌讳地去做的。
孙文龙神情凝重地说:“古人说: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美德。孤寡老人的身后事,就应当由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来承担,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就应当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父母子女来孝敬来疼爱。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能互敬互爱,和谐相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件事过后,尊老爱幼、亲邻睦邻在文敏乡蔚然成风,桩桩件件邻里互助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文敏乡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乡镇。
“姐姐不记恨你”
家境贫寒的孙文龙,小时候一心想上学读书。姐姐孙花娥很疼惜懂事的弟弟,姐弟俩感情很深。姐姐出嫁后省吃俭用,想方设法供孙文龙读书。
有一年春天,阳城缫丝厂招工,姐姐孙花娥想让女儿彩霞进厂当个工人。门口人都说:“文龙当着县委书记,给他外甥闺女办个招工,还不是一拿两准的事。”于是姐姐带着女儿进城来找弟弟,谁知道孙文龙非但不给办,还口气严肃地和姐姐说:“剿丝厂招工县里有明确规定,咱闺女不在范围内,这事不能办,姐姐你就不要给我出难题了。”
姐姐含着泪委屈地说:“姐就求你这么一件事,咋就这么难呢?只要你打个电话或写个条子,跑腿的事你就不要管了。”
孙文龙劝告姐姐:“这话我不能说呀!姐姐你懂得,竿正才能影不斜,脚正才能不歪鞋。我这当领导干部的绝不能带头破坏招工政策,我要违背原则先安排自己的亲属,下边就有人钻空子效仿,那不都乱套了吗?”
姐姐觉得弟弟拨了自己的面子,情绪有些失控地发了火:“我跟你是一奶同胞,从小疼你,供你念书,现在有本事了,眼里哪还看得起我这个姐姐,你当了县委书记,我从来没有沾过半点光,闺女的事求到你名下,你左不能右不准,难怪别人说你六亲不认。”
孙文龙还是耐心地说:“姐,公是公,私是私,从小你养我疼我,我不会忘记。你没钱花我给你,你身体不好我给你看病,这是咱们家里的事,可招工是公家的事,我给自己姐姐开了后门,群众怎么看我这个县委书记!”姐姐看孙文龙毫不松口,伤心失望地说:“好,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从今往后,我就当没你这个弟弟。”孙花娥甩门而去,之后,倔强的她再不与孙文龙来往。
这次招工安排了的人员有烈士子女、实政策后平反昭雪的干部子女、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功臣的子女、工农技术干部的子女、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子女,等等众多人员,剩下一个指标原本可以照顾一下自己的外甥女,他却给了一个孤儿。
其实,“不近人情”的孙文龙,一直牵挂着断亲多年的姐姐。儿子孙太林深知父亲的心病,为了弥合姐弟情谊,登门向姑姑替父亲道歉,在父亲身患重病时,太林把姑姑拉到了屯留。姐弟见面,抱头痛哭。孙文龙声音微弱地说:“姐姐,小弟对不起你,外甥女的事至今没办,你理解我吧!”姐姐哭着说:“文龙呀,是姐姐不好,姐知道为难你了,你也原谅姐姐吧。”就这样,姐姐守在弟弟床前,喂水喂药伺候他,直到孙文龙离开人世。
1982年3月16日,积劳成疾的孙文龙去世了。
他大挣着双眼久久不愿闭上,姐姐紧紧抓着弟弟渐渐冰凉的手,痛惜万分地哭诉:“文龙呀,姐姐不记恨你,你放心走吧,你去好好歇歇啊……”
正值壮年的孙文龙,带着事业未竟的遗憾,带着对百姓无尽的牵挂,和对家人深深的歉疚与眷恋走了。连任三县县委书记的他,居然寻不出一件没有补丁的圪囵衣服,入殓时穿着生前兼任县武装部第一政委时穿过的军装。一位老者含泪为孙书记写下挽联:共产党员孙文龙 三十春秋为百姓 天鉴地证廉而公 死无积蓄衣无新。
孙文龙走了,一个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干部,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灵魂,像星星闪烁在夜空,深情地注视着、祝福着他的家园百姓,他的热土亲人。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孙文龙的家风家训,成为一方百姓学习的楷模;人民好书记的榜样,成为一个时代追寻的标杆。美好的家风、政风、民风,像海洋般深沉,碧水东流,将润泽一片美丽富足、民风淳厚的故土家园。
(成 平 郭学良)
1.《难以忘怀的记忆 — 孙文龙家风家教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难以忘怀的记忆 — 孙文龙家风家教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