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大甲
季羡林,三字之冠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京,号齐灵。国际知名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作家、汉学家、佛教徒、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季羡林校园照
他早年留学国外,英语、德语、梵蒂冈语、巴利语流利,能读俄语和法语,尤其擅长吐火罗语(印欧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当代世界分布最广的语系)。他是世界上唯一精通这门语言的学者之一。为了“同时研究梵天、佛教和吐火罗,并在齐飞研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他的作品被编入《季羡林集》,共24卷。他一生写了三个头衔:国学大师、学术圈大师、国宝。他从古到今都有学问,散文古朴典雅,率真睿智。
季羡林——生平简介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1934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西文系。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等古文字。1941年,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12月,他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4年大学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高级中学任教。1946年留学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季羡林亲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汉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外国语言文学评论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文字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家协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后离职。1993年3月,他被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2002年9月,他被中国佛教协会聘为特别顾问。
他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7年10月10日,季羡林在北京大学校园里散步
他在印度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义学和梵文文献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纪语言形态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大事记》所用的混合梵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并撰写了《大事记》中限定动词的位移(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上,证明了原始佛经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使用的语言是中东印第安方言的古半摩耶托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古印度语言集》、《大乘上座部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现翻译如下:该书主编罗达《四库全书存目系列》。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追悼会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98岁。
季羡林——名人评价
季羡林在mainland China受到很多人的尊敬,被中国大陆一些人誉为“国学大师”、“学术圈大师”、“国宝”。
温家宝曾五次拜访季羡林。他说:“你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辈子不停的写,不说。你写的作品,如流水,真实叙事,传承精神,可读性很强。”“你写的书不仅是一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百年历程的反映。.....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牛棚”受到惩罚的时候,你没有失去信心。”“你的生活很坎坷,所以你敢于说实话,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学习。”(温家宝评论)
2008年8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了季羡林
程健说他“对他的老伙伴的去世感到悲痛”。贺说:“季老师对学习和工作都很严格,对自己和他人都很严格他精力充沛,每天很早就到了单位,有时会早到三个小时。”何老说吉老师一生对待学习非常刻苦,提到在德国同时学了三门语言,笑着说“简直是自我折磨”。(《何评论》)
1.《季羡林追悼会 【书院·名人】三辞桂冠——季羡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季羡林追悼会 【书院·名人】三辞桂冠——季羡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03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