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虽能更加引人深思

可谁又会和快乐过不去呢?

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都是悲剧

最出名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木心说莎士比亚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他后来的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爱情悲剧。西方的悲剧显而易见都是成为了名著,而喜剧却少之又少。

中国历史上的悲剧《窦娥冤》,至今仍是保留剧目。虽然剧情大起大落,六月的飞雪、冤屈的窦娥、三年大旱颗粒无收,可结局仍然是团圆,窦娥父亲中举后做了廉访使,到楚州调阅案卷,窦娥托梦诉冤。便捉了张驴儿、赛卢医,各定罪名。

其实,在这假性的团圆当中,还是悲。悲从何来?人在世时不能声张正义,却在死后,借鬼神之说得以定罪,申张冤屈。有冤难申,宁信鬼神。

《窦娥冤》

其实要说真的悲剧第一是属于《红楼梦》的,从大家族的没落映射到一个大时代的萧条,这是大悲了,而这也是中国悲剧的一个特殊。反观西方与东方的比较就能看出对悲剧的定义,中国的悲剧:喜—悲—小喜;西方悲剧:喜—悲—大悲。

朱光潜说,“悲剧满足于作为一个问题展示在人面前的那些痛苦的形象”。“换言之,悲剧不急于作出判断,却沉醉于审美观照中。”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看悲剧的,以前在宿舍室友们的娱乐方式永远都是综艺节目,笑的前仰后合之后第二天还是会沮丧着脸,一如往常的丧气。

虽然看完悲剧之后很难过,但却更容易引人深思,从心理学角度讲,悲剧比喜剧更能引起警示性共鸣,更有震撼力,悲剧造成的人体化学反应时间和化学物质分泌对精神抑郁的作用。

相比喜剧造成的效果影响更为明显,所有忧患意识可能比乐观态度更在人的潜意识里占上风,所以大多数人记忆深刻的往往是悲剧。

雨果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中国余华的《活着》,都是大悲了,所以《活着》刚开始是被禁止的文学作品,因为悲到不忍心让人们看到。

但是在这大悲之下展现的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活着》剧照

悲剧之所以可以成为名著的宠儿也必然有它的道理,“人们爱现实里深入骨髓的悲,太难得,深夜痛哭的人不过尔尔。轻视超然的潇潇洒洒的乐,太易得,一瓶花酒后自诩太白的人太多。总归是快乐来的太快太短暂,悲却像低烧,可以持续好多年。”(来自知乎)

我们爱大团圆,

不过是为了弥补现实的苍凉

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永远都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人对大团圆的最好解释,自古以来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团圆”的理想世界。

变成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分析东西方喜剧悲剧的原因,西方:人生有限,时不我待,强化了西方人坚持抗争以捍卫价值观的庄严悲剧感。

东方:生命无限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则使东方人以喜剧的态度对待苦难,以苦为乐,视死如归。

中国的艺术作品大都倾向于团圆结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浪漫。《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看似在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压迫让他们先后殉情,似乎大悲却在死后化蝶双飞,给人们受伤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

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因惨遭分手之痛,让情侣远在天边,却又用另一种方式让他们成为了“异地恋”好安抚人们的小心脏,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国所有爱情故事不可变更的定论。

结婚永远是大结局,后面就不能写了,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后估计还会离婚,所以要就此打住,安抚中国人就要像安抚小孩子一样。

但这也是人们现实世界中的体现,我们乐于消费喜剧人物的不幸,看喜剧的时候更多只想知道这事有没有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就比如徐峥、王宝强的那些电影《人在囧途》、《泰囧》,为什么成为了喜剧?其实电影的故事本身是不幸的,一路上都是水逆、各种倒霉,可是这不幸却给人们带来了欢声笑语。

喜剧的原因其实人们并不关心,因为一旦关心,就会发现这些细节苦难仿佛在契合自己。 一旦喜剧创作者把这一部分赤裸展现,让观众意识到自己跟电影里的剧情差不多,或者是自己跟剧中角色有一样惨的可能性,观众就笑不出来了,也不会买账了。

然而在今天的社会中,大多数人其实不是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生活品质而努力工作,更多是为了生存挣扎,很多人认为现实生活已经够悲惨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花时间和精力去电影院、剧院去看悲剧让自己哭泣流泪呢?这不是自作自受吗?花钱买泪流,谁喜欢这样作?

老实讲,我虽然更加喜欢悲剧不过是在家里独自看,来感受这个故事带来的深入思考,但是去电影院还是更愿意看喜剧类的,谁会让自己和开心过不去呢?

放眼大陆这些年所拍摄的影视剧,引进的无论是港台还是日韩的影视剧基本都是喜剧,尽管有一些所谓悲剧开头,但最后都是类似大团圆的喜剧结尾,悲剧的开头只是为了博取人的眼球,而喜剧的结尾则是迎合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一位哲人说:“喜剧就是把个人的局限性,完整地展示给世人看”,人总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有很多无法超越的局限性,因此,人生中有很多不如意、不圆满、不顺心。

然而不轻易妥协的人们又总是渴望超越自我、突破局限,实现自己的理想。中国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肯定了现实中人们这一信念的合理性,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团圆,正是他们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体现。

大部分的大团圆都是以结婚为结局

好的喜剧都是让人笑着哭的

老舍说过: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有人说:“中国文学家,经常致敬西方,致敬莎翁,致敬卓别林,致敬司汤达,致敬巴尔扎克,把这群人放在书本里,笔尖里,画卷里,容不得他人侵犯。把唐诗宋词里那些写风月,男欢女爱,喝花酒,青楼娼妓,出入天上人间的故事都放在酒桌上,床上,窑子里,成为谈资。中国的浪漫主义享乐精神,被糟蹋了,西方的悲剧人性写实,被捧起来了。”

《美丽人生》当之无愧是喜剧里面最大的悲剧了,在二次大战的阴霾之下,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

说它是喜剧还是悲剧呢?看这部电影时你笑过最后也哭的很惨,这就是悲喜剧的力量。

冯小刚以前的喜剧作品哪一部不是最大的票房号召力?《甲方乙方》、《手机》、都是中国喜剧界的经典,可是后来的转型之作《1942》让他票房惨淡。

而在同时间竞争的《泰囧》成为了票房黑马,为什么?谁愿意过年期间看大悲剧?谁会和开心过不去?我想没有人吧。只不过冯导是把片子排错了时间,或者是他觉得中国人的大团圆情节没有这么根深蒂固?

颓废的青春经典电影《猜火车》里,男主拿走金钱之后跑路,看似是一个好的结局,可是他的结尾是这样的:“我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会像你一样,有工作,有家庭,再整个大电视。洗衣机、小车、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按揭、买房、休闲装、皮箱、看电视、生孩子、逛公园、朝九晚五、打高尔夫、洗车子、过圣诞节、领养老金、通下水道、改邪归正、安居乐业、等待归天的日子……”

颓废的人生,吸毒、做爱、抢劫、改邪归正、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住进养老院,等待着人类最终的结局——死亡。

无论喜剧还是悲剧,

不过是人生百态中的一部分

“神话时代的喜剧主角是人,帝王时代的喜剧主角是平民,资本主义时期的喜剧主角是穷人。后现代是喜剧时代,喜剧主角是自己,自嘲成为普a遍的情感游戏,幽默感成为最有魅力的性格特点,搞笑娱乐成为时尚。自嘲是自信的产物,嘲弄是精神优势的体现,喜剧是自负的理性宠儿。”

也就是说,喜剧某种程度上,在回避现实。而我们对艺术作品的价值要求里,往往包含了对现实意义反思的考量。即便它们本身并没有这个义务,但我们还是希望能看得更真。悲剧正是因为离生活的本质更近,更坦诚直面。

《唐山大地震》剧照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面说:“中国人有个情节,姑称之为“团员情节”,不团圆,不肯散,死乞白赖要团圆,不然观众要把作者骂死。希腊人看完悲剧,心情沉重,得到了净化。中国人看完了大团圆,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木心非常推崇悲剧,悲观,他说伟大的诗人是悲剧精神和悲观精神混在一起的,我也认同悲剧作品确实比喜剧有更高水平的升华,中国人是含蓄的,中庸的,所以中国人第一不敢谈性,第二不敢谈死。

对死的态度从表达上就能说明,中国人对死亡的表达是:驾鹤西去、安息、长眠等等,而西方人就是很直白的“die”就完事。

但其实,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都是在这纷繁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段插曲,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非黑即白。

悲剧起源于古老的传说,喜剧立足于现实的世界,不同的是世界观和东西方文化。

“悲剧阐述世界本质核心问题,悲剧是结论,而喜剧只是过程,它是我们抵达彼岸世界所需要的虚假狂欢,心灵按摩器和安慰剂。”

就像《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这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中国人希望活在当下,诚然,喜欢大团圆结局不过是想在这纷呈乱世中寻求一点快乐的源头。

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也没有一辈子的水逆,只不过都是人生必要的经历,到头来所有生物都固有一死,你说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 END -

1.《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团圆结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团圆结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