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上面的蓝色文字[兴凯湖图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图形/王永刚
八一农业大学旧址
旧址“八一农大”,现为农垦高级中学
八一农大新校区(扩建)
黑龙江八一农大位于黑龙江省周年庆市,是一所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体系完整的省级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全国首批改革优秀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所2015年毕业生就业有典型经验的大学,诞生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密山市。
王镇将军在密山火车站组织了北大荒开发建设(扩建)宣誓大会
王镇将军视察垦区建设(扩建)
王镇将军带领八一农大师生参与青年水库大坝建设(扩建)
王镇将军带领八一农大师生参与青少年水库建设(扩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在10万复员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大潮中,于1958年成立的。它是由前国家副主席、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镇将军创建的,并担任第一任总统。1973年,学校被农垦部划归黑龙江省管理。学校原址位于密山市培德镇。经省政府批准,2003年10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
早在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就转入了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根据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为迎接民族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等指示,大批部队和地方干部从战场奋战到北大荒,与美丽富饶的北大荒作斗争。在民族解放后的几年里,它发展迅速。
1955年8月14日,王镇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提交了《北大荒开发报告》。《报告》陈述了开发北大荒的意义。“建议铁路战士在密山、虎林、饶河等地举办一个综合半机械化农牧企业。”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同时,复转的官兵开始从全国各地大规模向北大荒推进。截至5月底,在王镇将军的领导下,已有8万余名官兵进入黑龙江垦区,其中包括7个组织编制师、4个军医院和随军家属等。,自称“十万”部队。大批返乡官兵及其家属的涌入,使得沉睡了几千年的北大荒沸腾起来,很快黑龙江省国有农场数量飙升至80多家,人口超过50万。
日志(扩展)
“八一农大”来信(80年代)
虽然垦区生产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局面,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人才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为了适应农垦事业的发展,满足垦区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王镇和农垦部党组决定在东北垦区设立自己的大学。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黑龙江八一农大”应运而生。
伪满时期,日本人组织中国劳工在东安省密山县修建满洲铁路(扩建)
日本人在培德山上建的水塔,八一农大整个校区的供水都靠它
“鬼姜”,又名“姜不辣”,生长在“八一农大”旧址周围,是日本侵略者带给密山的外来物种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大举入侵密山。为了掠夺财产和资源,防备前苏联,日军从山海关内俘虏了3000多名劳工,修建了米虎(密山-虎林)铁路。1934年日军进入培德后,在培德成立了管理部,西野和Huri两家日本公司承担了该地区军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他们在培德火车站以北修建了变电站、给排水、坦克跑道、兵工厂、军事俱乐部、军事俱乐部、小学等设施,所有工程都在康德7年(1941年)完成。至此,日寇把边城培德建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设施齐全。
密山县(今密山市)东安街,八一农大师生节假日常去(60年代扩建)
八一农大老照片(扩建)
1945年8月,前苏联对日宣战。日军逃跑前,培德大院的一些营房和房屋被放火焚烧。此外,地上建筑和设施基本上被战争摧毁。然而,地下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后来,359旅5团和四野战军6军战斗团进驻培德,修缮利用日军留下的部分房屋。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建立了第26军医院。1956年,黑龙江密山农校修缮八间平房作为校舍。当时农垦部领导认为,培德有铁路公路,交通便利,日军留下的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都可以利用。附近还有一家大型军队医院,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建设费用。于是,农垦大学在培德成立。
“八一农大”老照片中,王镇校长(后排右四)在学校门口与部分领导和老师合影,后排(右一)站着的人是钱建科(资料片)
1958年7月19日,根据农垦部和王镇的指示,铁道兵农业局决定在密山县培德原密山农业学校旧址的基础上,成立铁道兵农业局农业大学。王镇提名后,农垦部党组决定,牡丹江区委书记、农垦总局局长王景坤兼任学校党委书记,农垦部长王镇将军兼任校长。
黑龙江八一农大原名“农垦总局农业大学”,不久改为“八一农学院”。1958年10月,王镇在全校会议上说,“以八一命名,就是要坚持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培养红色专业人才,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援和武装垦区”。1959年5月,学校正式上报农垦部,要求学校名称确定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同年6月,这一要求得到了国务院教育部的批准。学校的名字是王镇亲自题写的,“校庆日”定在每年的8月1日。
参与创建八一农大的钱建科副教授
曾参与八一农大创建的退休副教授钱建科回忆说,学校开学恰逢国内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各方面条件差,无法满足师生最低限度的教学和生活需求。另外当时实行的是“校场合一”,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很重。教师和学生经常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如开垦土地、耕作、秋收、水利建设、伐木、基本建设和工业副业生产。“当时学校的师生都在盖楼,工作,教学,很苦!许多老同志在创办学校时留下了风湿病等疾病的根源。”80岁的钱老感慨万千。
“八一农大”(20世纪50年代)前期使用的扁铲
“八一农大”(20世纪50年代)前期使用的铲子
“八一农大”成立初期(1950年代)用的是煅烧镰刀
黑龙江八一农大在密山办学45年,毕业生遍布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和垦区培养了大批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五十七年过去了,曾经的黑龙江八一农大已经从摇篮——密山整体搬走了。不管搬到哪里,这所大学的老领导,老教授,毕业的学生,一直想念密山。没错,密山是黑龙江八一农大的摇篮;他们把青春和汗水留在密山;在密山留下亲人和牵挂;也在密山留下了军垦文化;密山有一段他们近半个世纪都无法抹去的恋情。
校徽(信息包)
八一农大荣誉证书(80年代)
八一农大图书馆阅读卡(80年代)
八一农大教师资格证(60年代)
八一农大结业证书(80年代)
43万密山人忘不了“八一农大”。好客的密山人永远欢迎八一农大的师生们回到家乡,看看他们曾经开垦的土地,参观他们曾经参与建设的将军湖(少年水库)和旧址升起的新区,品尝兴凯湖和蜜山的野味,重温密山人的豪情。
1.《八一农垦 (历史)密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摇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八一农垦 (历史)密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摇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3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