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抱团养老”,在不少人看来,它还是个新生事物。但您可能想不到,整整21年前,在上海嘉定,就已经有了众筹“抱团养老”的新鲜尝试。直到前不久,房屋的主人之一决定要把这栋老楼捐给村里,一段跨越了21年的往事才逐渐进入众人的视线。
21年前,72岁的浦逸敏阿婆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在嘉定葛隆村买下一栋小楼"抱团养老"。浦逸敏是江苏江阴人,20多岁就来到嘉定工作,退休前是名医生。葛隆村132号原先是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上世纪末信用社搬迁,这栋小楼就闲置了出来。得知消息,浦阿婆突发奇想:能不能和相熟要好的老伙伴们搬到这栋空楼里去呢?这个想法得到了很多善心人士的支持。据浦阿婆回忆,当时信用社以5万元的价格出让这栋小楼。
上世纪末,5万元对一个老太太来说,是“天文数字”。于是,浦阿婆和老伙伴们决定 “众筹买楼”。出的少的,5元、10元;出的多的,1000元、2000元也有。有的人并没有想要住进楼里,只是单纯捐款,出一份力。1999年1月,和老伙伴们凑齐5万元后,终于买下了葛隆村132号楼。他们还给这栋楼取了个新名字: “慈舟养老院(筹建办)”,意为“互助养老”、“同舟共济”。
到2000年,装修一新的132号楼陆续有老人入住,开始了一段“互助养老”的日子。慢慢地,加入进来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同时住过20多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们有的住进了养老院,有的回归了家庭,2017年起,这栋小楼逐渐沉寂,直至最后浦阿婆也离开这里,住进了嘉定马陆镇上的双善养老院。
据浦阿婆回忆,当时小楼买进后,老伙伴们还筹集资金进行了装修。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改建了厨房间、卫生间,二楼挑出了一个阳台。不过,据当时村里的负责人陈伟明回忆,老太太们刚来的时候,也曾有所顾虑。“我就怕他们乱七八糟的东西引进来,(时任)村书记要求一定要进行跟踪观察,但两三年以后,发现老太太们真的都很好,干净卫生,团结友好,于是也就放心了”陈伟明说。
在我们拍摄采访的当天,浦阿婆的老伙伴们也纷纷跑来再看看这栋承载了无数回忆的老楼。姚培芬和苏丽英是当地村民,白天经常要来这里串门,晚上则住回自己家里。而陈季芬、王桂珍和朱林娣等老姐妹,如今都住在嘉定城区,浦阿婆在小楼里的二十年间,她们每个月都要来这里小住。陈季芬带着记者在楼里一处处介绍,每介绍一处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而说到动情处,她几度掉下了眼泪。陈季芬说,她曾帮浦阿婆义务承担了二十年的会计工作,在筹钱买楼的前前后后,她总是带着一个账本,小到十元二十元,大到几万元,都记得清清楚楚。
浦阿婆和老姐妹们从外乡而来,能在葛隆村抱团养老十五载,少不了村民的接纳与照顾。老人们平时烧饭还需要靠灶台,当地村民如果造房子有锯下来的木头,都会给他们送来;乡下割稻子,有的村民也会把水稻秸秆送过来当柴火烧。2015年时,楼里要搞装修,嘉定一个做窗帘买卖的老板朱金茂自掏腰包拿出万元,帮132号楼重新安装了窗户。葛隆村村民刘彩珍,也是这栋小楼的常客。曾经有两年,她帮助老人们义务烧饭,家里自留地种出来的瓜果蔬菜也都经常给她们拿去。就这样,靠着热心人们的帮助和扶持,住在132号楼里的老人们,居住条件丝毫不逊色于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
而在村民们看来,浦阿婆和老伙伴们的到来,对于葛隆村来说,同样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退休前,浦阿婆是嘉定一家医院的中医内科医生,在葛隆村的日子里,把脉、针灸、拔罐,她常常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发挥余热。据苏丽英回忆,浦阿婆心地特别善良,处处为人家的老人着想。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经常从自己腰包里拿出钱来救济。浦阿婆还爱打抱不平,看到有人受欺负,她就要上去讲理。在采访中,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浦阿婆给我们村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而用陈伟明的话来说,“像这样(好)的老人,我看到现在还真没有见到过。”
村民们舍不得浦阿婆和老伙伴们的离开。而对于浦阿婆和陈季芬们来说,同样舍不得葛隆村,舍不得这栋老楼,舍不得留在这里的美好记忆。而如今,小楼捐给了村里,也将继续把曾经的美好传承下去。葛隆村党总支书记陈学锋接受采访时说,设想未来将这栋小楼改建成村里老人活动的公共空间,也欢迎浦阿婆的老伙伴们常回来看看,永久留住这里的美好回忆。
1.《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 为什么捐楼什么原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人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 为什么捐楼什么原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6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