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有哪些军种
任何制度都是逐渐完善的,清代的军事制度也是同样,所谓八旗,在最初也只有四旗。1601年,努尔哈赤击败尼堪外兰之后,得到的地盘和势力更大,所以为了便于管理,创制了:正黄、正白、正红和正蓝旗。而一直到1614年,随着后金的实力大涨,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增加了四镶旗:镶黄、镶白、镶蓝和镶红,由此才正式的确立八旗制度。
而且在就是在这八旗之中也有尊卑之分,正黄、镶黄和正白旗是皇帝亲自统领的,待遇较高,可以做天子守卫,因此称为上三旗,剩下的就被称之为下五旗,政治上的待遇也自然差一等,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其实就出身于满洲下五旗的正红旗。而八旗军不仅仅只有满洲八旗,还包括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而他们相应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也是依照满蒙汉的顺序依次递减的。
(满蒙八旗军官戎装画像)
同时在清代的八旗制度之外还有预备役军队也就是“教养兵”,按照清代的惯例凡是八旗男子在16岁都可以参军作战,但是会经过选拔之后分为正规八旗军和预备役的教养兵。而因为教养兵是八旗的后备军事力量,所以即使没有作战任务,也可以的到相应的饷银。
而除此之外还有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其他汉民组成的绿营兵,至于为什么将这些人起名为绿营兵,嘉庆皇帝曾在《大清会典》中提到,因为八旗的黄白蓝红照应五行五方的颜色,但是还缺少东方的甲乙木的青色,但军队名字不能与朝廷同名,因此改称绿(lu)营。虽然绿营是人数最多的,但多数为步军,待遇自然更差。
(清末打赤膊的绿营兵)
清代各兵种具体军事待遇如下:
满蒙汉八旗:前锋、亲军、护军(为雍正时期看守圆明园所增添)、弓匠长,每月给银四两,每年给米四十八斛(约合2880斤)。
满蒙八旗所属:步军催领,每月给银二两,步军士卒每月给银一两五钱,每年都给米三十六斛(约合2160斤)。教养兵每月给予银子数量依照步军士卒,但不发给米粮。
绿营兵:位于京师的绿营马兵每月给银二两,步兵每月给银一两,每月给米五斗(一年约合720斤)至于派往全国各地驻守的绿营兵除了银子之外,每月只有三斗米(一年约和432斤)。
而且在清代同样存在这官军和民兵的区别,在清代的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士兵身上绣有“兵”、“勇”的字样,而这就是区分他们的重要标志。兵即为八旗和绿营各部,由国家中央财政直接发给军饷粮食,而勇则是各地成立的半官方的民兵,他们的粮饷由当地官员和士绅自行发放和筹备,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曾国藩为了抗击太平天国而建立的湘军,但实质上就是乡勇。
(胸前写有“亲兵”字样的士兵,待遇相对较好)
既然清朝有着如此多种和庞大的军队,每年需要多少军费呢?抛出由地方自己养活的乡勇不算,每年八旗兵和绿营就要耗费“两千数百万两”,而以清代财政收入最高峰的乾隆五十六年为例,这一年中央财政收入为四千三百五十九万两,支出为三千一百七十七万两,按照我们上面所说的数目,仅军费就占据了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而这样严重畸形的经济情况也是清代经济制度被西方列强打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所说的的还不是清代所有的军费支出,乡勇是不在此列的。如在抗击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勇,每人每月要饷银四两五钱,而湘军最高峰为十二万人,以此数目计算,每年需耗费648万两白银,此外还有淮军粤军等等其他军队,这一项开支更是庞大。
(曾国藩与其他各地乡勇首领)
据光绪四年的《湘绮楼日记》记载,清朝在平定捻军时花费了白银一亿七百九十万两白银、九百万贯铜钱和纸币七百万两。而平定太平天国时的花费更是惊人,用银两亿八千万两,铜钱八百八十万贯,纸币七百六十余万两。同时这些军费的运转和发放也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仅仅每月用于军事的运转费用就不下三十万两白银。
如此庞大的军费,以清代晚期正常的中央财政收入是不可能支撑下去的,所以为了将军队维持下去,各省便开始设立关卡收取厘金,即征收各地的贸易税用来支撑国家。但后来在捻军和太平天国兴起以后,这些厘金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1.《清朝都有哪些军种 军费为什么还不够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朝都有哪些军种 军费为什么还不够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8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