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艺美术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黄芸芸,1969年生于江苏宜兴。198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他师从其母葛明贤,吸取历代艺术精华,运用于作品的制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诚实聪明,有内涵但不张扬。
下午,江南下起了毛毛雨,似乎赶走了一丝慵懒,来到了黄芸芸的住处。几株蜡梅树探出墙外,香气飘满院子,美不胜收。径直走进茶室,陈列柜里的茶壶令人眼花缭乱,烧水泡茶。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展现了黄芸芸温柔的气质,那些深刻的记忆正在慢慢回味。
黄芸芸小时候住在丁山街,打泥读书的甜美声音陪伴着她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经过十年的努力学习,黄芸芸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苏州大学。当时,她的母亲葛明贤并没有对女儿的就业说太多,而是让黄芸芸自己做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事实上,在高中和大学学习的业余时间,黄芸芸总是被她妈妈做罐子的样子所吸引,所以她试图接触紫砂泥,发现紫砂的乐趣。母亲的两个花卉作品,竹和葡萄吊梁,特别传神,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由衷地爱她。面对这样的选择机会、对紫砂的热爱和家乡泥塑习俗的影响,黄芸芸决定毕业后回到家乡学习紫砂壶。
1988年,黄芸芸进入紫砂厂,和母亲一起学习艺术。1990年,他真正开始了紫砂壶的艺术人生。在紫砂厂待了几个月,跟着母亲进了紫砂研究所继续深造。学徒期一定是锻炼她的耐心和韧性的时候了。正是因为看了老一辈紫砂艺术家的制罐经验,她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必须从零开始,脚踏实地,黄芸芸没有退缩。我妈妈对她很严格。一开始她每天反复搬泥,冲泥条,拍片。从基础学习开始,每一个制罐细节都要控制好。经过一年多的基础学习,通过日常的努力和高度的理解,黄芸芸已经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壶。然而,在最初的成功中,她并不满足于现状,知道自己并不富有艺术。1992年,黄芸芸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陶瓷设计。学习之后,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图书馆或者北京各大书店看相关专业的书。因此,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丰富了创新的主题,增加了她创作中可以融入的元素。之后,黄芸芸的紫砂路如火如荼,她自己的《红云》、《润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90年代初,“赚钱”这个锅被大英博物馆和香港茶具博物馆收藏。这种荣誉在年轻一代的紫砂艺术家中是罕见的,也启发了黄芸芸紫砂的艺术创作。
黄芸芸制造的南瓜
做锅的路上总有挑战和荆棘。2000年后,黄芸芸觉得自己的思维已经枯竭,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知道自己的创作是基于传统,2005年开始临摹传统茶壶。子夏有一定的法度和严谨性,知识非常渊博。在逐渐回归传统造型后,黄芸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新的经验和感悟。黄芸芸想起了她曾经是个美人的时候。锅体桶的把握非常考究,宽与宽的比例一定要完美。整个手工成型,难度更大。每次木桶不合格,她总会日思夜想,废寝忘食,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用自己的高标准有了一份高质量的工作。说起黄芸芸的代表作,《送相思》算是一部值得骄傲的作品,壶形的比例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壶身如两段竹,流动的提手饰以竹结,红泥如泪,表达了爱远方人的思想。每一件紫砂作品都是她汲取传统精髓,赋予自己思想而完成的。锅的名字也很有诗意,很深刻。文学的修养也是黄芸芸所追求的,看古籍,学设计造型,写书法等等。此外,黄芸芸的丈夫平日喜欢收集古董,夫妻双方经常一起欣赏和讨论。当黄芸芸在古老的石头上看到一些美丽的圆形线条时,她想到它们是否可以用于紫砂罐,这启发了她的紫砂创作,培养了她自己的情操。
黄芸芸做罐子已经有27年了。几十年来她一直在紫砂路上努力。就像她说的“我真的很喜欢,这是紫砂最好的老师。”紫砂圈有很多繁华的场景,但黄芸芸可以平静的沉浸在紫砂壶的世界里,简单而纯粹。黄芸芸很少出现在各种展览中。低调不张扬是她的一贯作风。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做锅上,一直保持着一种从容淡定的状态。她的勤奋、扎实的基础、文学素养和情感造就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现在永远是最好的时候。黄芸芸作为年轻一代的紫砂艺术家,能够始终保持一颗谦卑的心,继承传统紫砂的艺术精神,永不忘记创新和挑战自己,以不断学习的态度探索紫砂的奥秘,值得钦佩。能献身紫砂事业,能有这样简单宁静的生活,是她最大的幸福。(紫砂会)
如果你对紫砂感兴趣,请关注我的微信392503348
1.《黄芸芸 黄芸芸紫砂壶艺术赏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黄芸芸 黄芸芸紫砂壶艺术赏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8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