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男,1960年5月出生于江苏吴江丽丽。佐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兼终身教授。中南大学长江学者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四、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并行和分布式处理系统、互联网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在这个领域已经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人物/记者华健

“我女儿也是高考第一。”6月23日,潘一在中南大学计算机楼说。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潘一以江苏省高中毕业生中理科成绩最好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现在,他是佐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主任和终身教授,中南大学的客座教授。2009年,他的女儿潘在SAT考试中获得满分,并获得2009年美国总统高中毕业生奖。“这是美国高中生的最高荣誉,相当于中国高考第一名。”。

我们的记者谭俊在长沙报道

6月23日,记者在中南大学计算机楼见到了潘一。他和另一位教授共用一间办公室。

同一天,潘宜刚从美国飞往长沙。他习惯在微信上用英语和记者交流。即使是说普通话,有些词也需要想一想才能准确表达出来。

当时高考体现的是真正的智力

在潘一看来,高考第一是由于智力和教育条件的双重占有。

潘一出生于江苏吴江。他父亲当时是税务所所长,母亲是工厂妇联主任。虽然他们的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都认为阅读是好的,尤其是对他们的母亲。“她坚信,如果有高考,她的两个儿子一定会考上一所好大学。”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潘一也愿意学习。另外,当时他所在的中学老师水平比较高。中文老师是姚,他后来上了大学,成了一名教授。这几年他也去过一个百家讲坛。化学老师也很厉害,英语老师是留学生,可以直接用英语上课。”

在那个特殊时期,老师们一直鼓励“高考总有一天会恢复。”

1977年,潘一得了高分,但他没想到自己是江苏省理科最高分。得知他获得一等奖后,新华日报记者采访了他。报道出来后,他保留了几份报纸。二十年后,这位记者已经是当地CPPCC的主席了。他邀请潘一吃饭,然后又聊了起来。

“那时候没有准备,高考成绩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智力。不像现在,在各种补习班里,穷孩子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

我女儿也是第一个,已经成为哈佛女孩

潘一在清华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然后在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学习,1991年在匹兹堡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代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六年后被授予代顿大学终身教职。现在,他是佐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主任和全职教授。

潘一的女儿潘苗毅出生在美国,并接受了美国教育。在辅导女儿的过程中,潘一发现了中国教育的许多优势。“中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数学真的很懂,很透彻,可以举一反三。但是美国的方法是机械的,学生不懂机理和概念。A+B一定等于什么,只是死记硬背。而我们是按照原理来的,学的是真东西。”而美国教育创新能力强,非常注重全面发展。

潘一声称她没有给她的女儿特殊教育,至少她没有像中国的一些家长那样送她去各种补习班。我女儿爱好广泛。她小学三年级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发表了两本科幻小说;十岁时,他学习芭蕾舞,并在佐治亚州芭蕾舞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等奖;他会说三种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并两次获得西班牙全国比赛一等奖...

11年级下学期,潘参加了相当于中国高考的SAT考试,满分为2400分。SAT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和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潘苗毅在全年的评选中被500多名学生评为“最有可能被录取”。她被公认为美丽、优雅、善良、聪明,拥有人们想要的一切优点。因此,她获得了2009年国家杰出高中毕业生总统奖,并被邀请到白宫接受副总统的接见。佐治亚州只有两个奖项,一男一女。美国只有141家。

获得总统奖后,潘收到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与她父亲的选择相比,她有太多的选择。

最后她选择了成为哈佛女孩,现在已经毕业,“专门为公司做经济顾问”。

他的天启

你读的书越多,你就越擅长计算各种风险

潘一和他的女儿都成了高考状元。他觉得运气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并不意味着他将来会有多伟大。

要说第一名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自信。“既然能考高分,说明平时的学习方式是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都比较好,能敏锐地看到问题。”

例如,在高考状元的问题上,潘一“敏锐地看到了”一个研究机构“30多年高考状元3000多名缺少行业顶尖人物和领军人物”的问题,“3000多人无法与全国大学生相比。这种统计方法是错误的。后者的基数那么大,成功人士自然很多。以科学家为例,随机抽取3000名985大学毕业生或普通大学生,与3000名第一名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有可比性了。”

潘一对高考第一名的标签感到不满。“第一名只能说明智力还不错。学习好不代表多挣钱,也不代表当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甚至认为,书读得越多,就越擅长计算各种风险,越不爱冒险,所以成为富人的概率就越低。

2000年,潘一有机会在一家企业担任高管,并获得高薪,但经过评估,他决定在大学教书。“我的优势在于教学和研究,而不是产品开发。为什么要和自己的缺点做斗争?”他的人生准则是只做他完全有能力做的工作。如果他有100分的能力,做80分,“工作如鱼得水,生活相对自由”。

潘一并非没有进取心。在代顿大学,他已经从副教授晋升为终身教授,过着很好的生活,但他觉得自己应该从一所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迈进一步,代价是为了得到终身教授的职位,他不得不再次奋斗。经过计算,“成功的概率很大,值得冒险”,于是他现在来到了佐治亚州立大学。

在这里,他获得了三年的终身教职,四年的正教授头衔,五年后被聘为计算机科学系的系主任。

“如果我认为成功的概率不大,我就不会来了。我不想冒险。如今,中国的大多数富人都非常好斗和富有冒险精神。但是,像低概率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一千个人里只有一个人会成功,我不会去做。我马立克云做不了人。教育女儿也是如此。我不会像一些贫困家庭那样,把孩子送去学篮球,这种家庭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同样,明星和电影演员的成功率也很低。有可靠收入的医学、法律、工程不会成为富人,但如果能把握好自己的事业,就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他对成功的看法

销售人员同样开心,为什么一定要做人?

现在,除了是美国的教授,潘一还是中国许多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亚特兰大华人社区的典型公众人物。

广博的知识使潘一对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看法。

在中国举办讲座时,潘一特别喜欢和大学生谈论情商。“当今世界需要合作。陈景润时代已经不是这样了。一张纸和一支笔可以产生结果。现在用电脑做工具,特别需要有合作精神去完成很多事情。”他认为目前国内大学生的缺点是作为独生子女更以自我为中心。好处是他们对老师非常尊重和友好。外国大学生要随意得多。他们见到老师只是点头。他们的优势是相对独立。比如他最小的女儿15岁就去酸奶店打工赚钱养活自己。但是国内很多大学生直到二十多岁才独立。

潘一最小的女儿不像她的父亲和姐姐那样是教师。“她不喜欢学习也没关系。谁说她一定要上名校才能成功?”潘一有一个学生没有在中国获得本科学位,而是去了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副教授。

“现在很多家长强迫孩子学习,让孩子很痛苦。成功不是追求荣耀和高位。为什么一定要当大师?我的小女儿,以后只要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有一个推销员,有一个中学老师,她就会幸福的。”

潘一特别喜欢宣扬他的座右铭:贪婪是真正的贫穷,知足是真正的幸福。

虽然他每年要飞10万英里环游世界,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见过很多人,看过很多风景,和一些院士、知名学者、政府高级官员接触频繁,可以算是成功人士,但他认为,幸福是事业、家庭、生活等各种因素的最佳组合。

“如果我没有考上大学,我可能会考公务员或者去工厂当工人,就像班上其他几个同学一样。这种生活也挺好的。比如我哥,为了让我上大学才考中专,现在是地方政府官员。在一定程度上,我没有我哥哥幸福。他和他的父母和家人在一起。它不那么急于工作,来回奔波那么辛苦。”潘一笑着说道。

1.《潘毅 中南大学里的江苏第一名:状元的女儿也是状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潘毅 中南大学里的江苏第一名:状元的女儿也是状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4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