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306医院顾教授
典型鞍隔脑膜瘤的影像
不典型鞍隔脑膜瘤的影像学
1.鞍隔脑膜瘤的影像诊断意义
目前起源于鞍结节、鞍隔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其解剖范围和直径均小于3 cm,统称为鞍上脑膜瘤。鞍隔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由鞍隔脑膜蛛网膜颗粒生长而成的脑膜瘤,国内仅报道25例。以往由于对鞍隔脑膜瘤在影像学上缺乏认识,容易误诊为垂体瘤。神经外科常采用口、鼻、蝶窦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由于鞍隔脑膜瘤位于垂体上方,很难通过这种途径切除肿瘤,往往不可避免地损伤垂体,使肿瘤难以完全切除,容易残留肿瘤组织,术后容易复发,术中对垂体损伤严重,可能导致或加重视力障碍、失明、内分泌功能障碍等并发症。CT、MRI能清晰显示颅内解剖结构,准确提供病灶位置、侵犯范围、毗邻关系等数据。一般称鞍隔脑膜瘤为鞍上脑膜瘤或鞍结节脑膜瘤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影像学应采用鞍隔脑膜瘤的诊断名称,这对神经外科提高鞍隔脑膜瘤的手术治愈率,减少其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二、鞍隔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鞍隔脑膜瘤术前CT表现为肿瘤长入鞍内压迫垂体,或肿瘤长入鞍上和鞍旁。CT很难区分肿瘤和垂体的解剖结构,容易误诊为垂体肿瘤。MRI显示鞍隔脑膜瘤生长到鞍上和鞍内,压迫垂体使其变平。肿瘤信号类似垂体瘤,易误诊为垂体瘤。
有以下表现的患者应考虑脑膜瘤:在CT上为圆形、类圆形或稍均匀稍高密度或等密度鞍影,也可伴有钙化和明显强化;在冠状面或矢状面上,MRI显示正常垂体上方有圆形或类圆形阴影。T1WI显示均匀等信号,增强明显,边缘清晰,T2WI显示稍均匀高信号区。合并视力障碍伴头痛、无内分泌紊乱、生长激素和催乳素正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冠状面或矢状面上,MRI显示正常垂体呈均匀的类圆形信号,类似脑干。垂体柄和垂体后叶呈点状脂肪信号。由于垂体位于肿瘤之下,垂体与肿瘤的边界清晰,易于区分,因此MRI对鞍隔脑膜瘤的诊断有其独特的方法。CT的诊断价值低于MRI,CT难以区分鞍隔脑膜瘤和垂体,但CT对伴有钙化的脑膜瘤的显示优于MRI。
鞍隔脑膜瘤应与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相鉴别。(1)垂体腺瘤:CT表现为从鞍区向鞍区及鞍旁生长的圆形、哑铃状肿块,呈均匀或稍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强化明显;磁共振T1WI显示等信号或混合信号,T2WI显示混合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垂体腺瘤常伴有组织坏死和囊性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结合鞍区X线平片,如鞍区增大、鞍区凹陷、前后床突抬高、骨质变细等,临床上患者存在内分泌紊乱,诊断垂体腺瘤并不困难。(2)颅咽管瘤:CT显示鞍上有一圆形、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区或突入第三脑室,囊壁有蛋壳样钙化,不难诊断。但单纯CT难以区分等密度或高密度颅咽管瘤与鞍隔脑膜瘤,应结合MRI。因为颅咽管瘤的肿瘤含量含有胆固醇、角蛋白、蛋白质、血红蛋白、钙化等。,它在T1WI上显示混合信号(混合低信号和高信号)或不均匀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或混合信号;大多数颅咽管瘤的诊断并不难,因为内分泌失调。
1.《鞍隔 容易误诊为垂体瘤的鞍隔脑膜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鞍隔 容易误诊为垂体瘤的鞍隔脑膜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9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