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叶培中(1899-1978),江苏江阴人,植物育种家,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创始人,中国植物园建设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林业科研和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在松、杨、鹅掌楸、梓、杉科杂交育种,以及牧草育种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开拓,取得了突出成绩。
开始:
图1:叶培中照片
叶培忠(1899-1978),江苏江阴人,生于沈培忠。他两岁不到,父母相继去世,由姑姑石抚养长大。舅妈1915年去世,作为继承人,改姓叶。1910年,他在江阴离石中学(含小学)兼职兼读。与此同时,我被资深林业学者凌道阳先生关于森林与水旱灾害关系的报告深深打动,决定向森林学习,造福人民。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1921年,他以全年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他放弃了步行到枝江大学的资格,坚持报考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母校校长盛赞他的志向,不仅给了他申请金陵大学的费用,还以奖学金的名义解决了他的生活费,前提是他毕业后回母校任教。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辅修了园艺和林业。1927年初大学毕业,因成绩突出获金钥匙奖。大学毕业后,他继续当了半年的助教。为了履行诺言,他于1927年夏天回到江阴在母校教书,但离石中学被关闭了。
图2:江阴的地理位置
图三:凌道阳(1888-1993),广东宝安县(今深圳)人。中国近代著名林学家、农学家、教育家、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现代林业奠基人之一,中国林业学会创始人之一。
图4:金陵大学农学院教学主楼旧址
1927年9月,经金陵大学农学院郭坦贤院长介绍,赴广西柳州市刘清垦局参加垦荒工作。在那里,他创办了柳城林场,并担任林场主任。他带领20多名工人努力工作了两年,开辟了50多亩苗圃,培育了冷杉、松树、油桐等20多种苗木,把柳城林场建成了具有初步规模的新林场。1929年6月,由于军阀混战,柳城林场被迫关闭,他回到了家乡。
图五:郭申贤(1886-1929),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了国立东南大学农业科学系和金陵大学农林系,培养了一批中国早期的农林科技教育人才。他还在创建江苏教育集团公林、建立全国棉花种植总场、开展棉花育种工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学会和中国农业学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和棉花育种的先驱。
1929年8月,叶培中经时任总理陵纪念植物园筹建人、中国著名林务家陈蓉教授推荐,担任植物园筹建助理,协助陈蓉先生筹建总理陵纪念植物园。从此,叶培忠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植物园的建立全过程,成为中国植物园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图6:陈蓉(1888-1971),著名的林业科学家、林业教育家和树木分类学家,是中国现代林业的先驱之一。终身从事林业教学、林业科研和林业实践,培养了大批林业人才;早年创办多个林场,亲自参加造林活动,为我国林业教学实践和造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树木分类学和造林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被公认为中国树木分类学的奠基人。一生著述广泛,包括《中国树木分类学》、《造林基础理论》、《造林各种理论》、《造林专论》。
一、植物园建设与植物繁殖研究
1.创建中国第一个国家植物园
1929年8月,他到总理陵园总务室报到。国家植物园在国内没有先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陈蓉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的整体设计,是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设计图的六位设计师之一。
图7:南京中山陵园
图8:今日南京中山植物园
他努力工作,学习钻研植物园建设、植物繁殖、植物分类等知识,带领工人挖掘灌溉沟渠,修建苗圃。他热衷于在当地采集种子和育苗,采集生长在南京的国内外珍贵花木的种子和枝条进行繁殖试验,为植物园准备各种苗木,为中山陵的绿化提供材料。
1930年8月,鉴于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植物园和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的需要,被派往爱丁堡大学和皇家植物园学习。他研究了英国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各种植物的栽培和繁殖技术。
图9:英国爱丁堡大学大楼
图10:皇家植物园
1932年初,他两次谢绝英国人的高薪聘用,信守承诺,毅然回国。他在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总务室园林组担任技术员、技术员,实际负责植物园的建设。1933年7月,被任命为总理陵园园林组植物研究室主任。他是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首任园长。他带领同事引进、培育和培育资源植物。在植物园,他不仅参与了园林的规划、种植设计、建设和管理,还致力于研究园林植物的栽培和繁殖技术。根据温室建设与管理、温室植物栽培技术等知识。他在英国学习时,提出了许多改进中山植物园第二温室建设的建议。
当时,在总理陵园总务室园长傅煌光先生的领导下,与、、赵儒林、、沈山东、何雯静、何等同仁长期合作,做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
图11:傅煌先生(详见本微信官方账号“水土保持英雄之一傅煌”)
图12:1963年,傅煌为叶培中写诗《七法》
他广泛引进和繁殖各种树种,其中松科、柏科、杉科等针叶树最多。他经常在南京周边或其他省市的林场向同行、学生和从事植物研究的园林单位发放成功引进的苗木,以提高成功引进的几率。他把从东南亚国家交换来的资源植物和温室收获的热带植物种子送到广州、广西等地,送给校友蒋英等人试种。
1934年前后,他意识到中日战争不可避免,保护植物种质资源刻不容缓。他积极协助筹建庐山森林植物园,把许多适合生长在庐山的针叶树送到庐山,并把一些树苗移植到南京周边的林场。在战争年代,他通过分散种植的方式为国家保护了一批植物种质资源。
图13:庐山植物园现
2.为植物园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长期贡献
在英国留学后,叶培忠还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担任讲师,后来晋升为副教授。他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世界上最先进的植物繁殖方法和园艺技术,还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到植物园实习,不仅为园艺专业的学生找到了最好的实习园,也解决了植物园建设阶段人力不足的问题。
胡秀英,世界著名植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曾是他的学生,也参加过植物园实习。先后派或推荐、沈宝忠、王菊园、李到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或庐山森林植物园工作。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植物园建设的骨干,为园林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
图14:叶培忠于1934年收集的香榧标本
1956年后,他在南京林业大学工作期间,经常带着自己的学生、研究生、进修生和大学的青年教师到中山植物园进行树木学和树木育种方面的实验研究或实习。他还经常指导植物园的树组进行优树选择、收集、选种和杂交育种。
图15:南京林业大学(原南京林业学院)
图16:南京林业大学报叶培忠介绍
1954年3月12日,被任命为中山植物园规划设计委员会委员。1956年10月15日,受聘为南京中山植物园兼职研究员。
在南京工作期间,每周在中山植物园工作1-2天。在那里,他指导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开展资源植物种质保存及相关实验研究,正确领导了植物园的科研方向。
1956年,国家计划新建八座植物园,他一度被调到植物园。他服从组织安排,安心留在南京林业大学,但仍尽最大努力为植物园做贡献。他积极参与庐山植物园和杭州植物园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他至少六次回到庐山。
图17:杭州植物园
每次出差去北京,都要去一趟北京植物园,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交流。植物园和林业研究所的人经常来南京找他咨询。他总是真诚待人,耐心解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不管他知不知道。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后期,有很多人给他写信,来看望他,他实际上成了一名志愿科技顾问。他还经常把他的新杂交树种交给游客,带回植物园试种,让他们进行适应性栽培实验,让这些新树种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受考验。
图18:北京植物园
3.当代树木育种的先驱之一
七七事变后,植物园被迫关闭。叶培中不愿意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只身跑到抗日战争的后方。1938年上半年,他在湖南省长沙市高级农业学校当老师,教授观赏植物和植物育种。郑经介绍到四川农业改良所峨眉山林业试验场后,在田间工作了两年,除了育苗造林外,还进行了一些树木杂交试验。
1941年至1943年在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桐油栽培育种研究。1943年春,参加重庆国民政府农林水产省、水利部组织的西北水土保持考察。他走访了陕西、甘肃和青海省的高山和丘陵,收集了大量的土壤保持植物标本和种子。考察结束后,他被留在甘肃省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农业部、林业部、重庆国民政府工作,先后担任技术负责人、主任。他不仅进行了水土保持试验,还进行了许多牧草与杨树杂交育种的有益试验。1948年初,被武汉大学聘为教授。
图19: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工作照片(左起第一位是叶培中)
图20: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工作照片(左二,叶培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切断橡胶进口来源。为了打破经济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号召全国人民自己发展自己的橡胶种植业。响应号召,叶培忠积极参与华南橡胶树种植规划,并承担了橡胶种植培训班授课任务。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中国橡胶种植业的骨干。
图21:橡胶树
1952年,全国高校(系)调整,武汉大学林业部并入华中农业大学(现华中农业大学)。叶培忠被调到这个学院当教授。除了在林业部教几门课之外,他还承担了为畜牧部培养牧草研究生的任务。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业部并入南京林业大学(现南京林业大学),他去南京林业大学任教授,在那里工作了23年,主要担任林木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研究生和进修生。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图22:建国初期的金陵大学。1952年10月11日,院系调整后,成立南京大学等8所大学,即: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现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现南京林业大学)
50年来,叶培忠在林木育种和水土保持的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式出版的专著有《植物繁殖》、《林木育种》(试用教材)、《林木杂交育种》;全国各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5篇;还有很多未发表的文稿,如《杨树杂交育种》、《松树育种》、《西北牧草改良途径》等。这些作品不仅对农林科技人员指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农林院校师生和农林管理干部学习的好教材。他培育的杨树、杉木、松树、挂马木等树种优良品种在祖国南北生根、开花、结果,生长喜人。
图23:1958年叶培中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复制》
我国杨树杂交育种始于1946年底至1947年。叶培中是这部作品的开创者。20世纪40年代,他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工作时,首次用当地的河北杨与山杨、毛白杨、小叶杨杂交育种,获得优于其亲本的杂交苗。虽然当时实验规模较小,但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为我国今后开展杨树杂交实验开辟了道路。为纪念叶培中在天水取得的成就,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的工作人员将他培育的杨树新品种之一命名为“石页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杨树的杂交育种基本上是在叶培中4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共有杂交组合400个,包括种内种间杂交、种间、属间和复合杂交,其中生长性能优良的杂交组合约有40个,包括小叶杨、小叶杨和叶培忠培育的小叶杨。这些杨树杂交品种已在中国广大地区推广和繁殖。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园设立杨树引种区,引进国内外杨树无性系200多个,成为我国杨树育种研究的实验基地之一。
图24:叶杨
杉木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叶培中十分重视杉木的遗传改良,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指导陈进行研究。为了改良杉木品种,他们深入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的各杉木林区,调查杉木的生物学特性,选出优良的杉木类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种子园的自然类型划分、优树选择方法、早期选择、遗传类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稳定性、种子生活力变异和遗传增益等进行了大量系统的育种试验。通过选择、引种和异花授粉,培育出了一些优良的杉木新品系。1966年,他们在福建省洋口林场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杉木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用第一代种子园的后代造林,比一般商品种子增产15-20%。这一成果对我国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后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农林科技推广奖。此外,叶培中在长期的杉木遗传改良研究中,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杉木花粉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可保持17年的生命力。由于杉木花粉可以长时间保持生命力,可以送往其他地方,因此简单利用国外花粉进行杉木杂交育种,对今后杉木的引种繁育具有重要意义。
图25: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杉木组培苗示范林
图26:从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杉木第三代基因库收集到603个优良无性系
叶培忠不仅在杨树和杉木的育种和引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鹅掌楸、楸树、松树、墨西哥松等树种的育种试验方面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比如他用鹅掌楸和鹅掌楸杂交授粉。杂交鹅掌楸生长优于亲本,株高和根颈生长量分别提高了42%和137%。杂种抗性强,秋季落叶比亲本晚。池杉于1925年左右传入南京。但是这种树种自身不育性很高,每年开花不结果,所以几十年都没有发展起来。到1963年,南京只有两家工厂。为了推广这一优良树种,从1963年开始在叶培中对柳杉、杉木、侧柏等树种的雌蕊进行多次人工授粉,先后获得湿地松和柳杉的数十个杂交球果,然后用杂交种子育苗,生长良好。经过繁殖推广,杂交种已遍布长江以南各省、市、自治区,被列为东南沿海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图27:亚裔美国鹅掌楸是中国鹅掌楸和鹅掌楸的杂交品种
图28:亚裔美国鹅掌楸
图29:亚裔美国鹅掌楸叶,类似鹅掌楸
图30:武汉园林研究所办公楼内的亚裔美国鹅掌楸行道树
图3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杂交鹅掌楸
图32:中国林科院杂交鹅掌楸标志牌
图33: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的佩中山标志
图34:上海青浦的东方冷杉
图35:武汉和平公园的东方杉
图36:上海世博园区的东方冷杉
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
1.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研究
1943年,叶培中参加其老师罗德民先生率领的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团,走遍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广泛调查收集野生水土保持植物资源。考察结束后,留在农林省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担任试验区林业单位主任。他全面负责实验区的水土保持研究工作,后来担任实验区代理主任和主任。他通过生物处理的手段,积极研究水土保持植物的培育、繁殖和应用。
1944年,他第一个对天水野生葛根进行了科学鉴定,并在水土保持试验区进行人工繁殖,观察其水土保持效果。1945年12月,他写了《葛藤——地球博士》。1946年,他带领卢本顺等人对野葛进行无性繁殖试验,使野葛成为一种很好的固坡护沟头的保土植物。他把野葛的种子送到了美国,并被选为美国西北部的热门品种。
图37:葛根
图38:文献《葛藤——地球博士》截图
叶培中是应用沙棘研究水土保持效益的先驱。1943年3月,沙棘被选为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人工繁殖成功。1944年,他率先倡导在“挂柳拦淤”水土保持工程中,选用沙棘作为主要的灌木树种。1946年,沙棘正式应用于著名的“吕儿沟”柳树围栏吊淤示范工程,取得了成功。1954年后,“柳篱泄水”工程在西北地区推广,是柔性坝工程的雏形。目前,沙棘已成为我国沙漠治理中营造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的重要灌木树种。
图39:沙棘
图40:甘肃天水六安狗儿水土流失景观
叶培忠团结同事,把坡修成梯田,采用“耕田埂”的水土保持措施,方法简单,措施有效。多项水土保持措施,如桂花、刺槐造林、垄作、山地果园等。,20世纪50年代在西北地区广泛推广,40年代在其试验区成功研究。
图41:裴迪山脊
他是许多科学实验的主要计划者、决策者和参与者。因在水土保持试验区成绩突出,1947年1月被农林部门聘为特聘委员。1948年离开天水后,他仍然关心天水试验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次回到天水考察。
2.以第一人称结合林草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培中就特别重视牧草研究,对西北地区的牧草改良给予了密切关注。1944年以天水狼尾草为母本,辉县狼尾草和当地狼尾草为父本。杂交后代根系发达,繁盛,取名“狼尾草”。此外,他还培育了杂交黑麦草等品种。他先后引进国内外牧草539种,占300多种,使试验区成为当年全国牧草试验栽培的重要基地。
图42:狼尾草
1946年在天水培育出2年生优良草种白草木樨和草木樨,并应用于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通过草木樨等牧草的人工栽培和繁殖,发挥了水土保持效益,也为农民增加了饲料、肥料和燃料。建国后,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草种。1956年,在首届全国水土保持大会上,桂花被誉为西北地区的“珍贵草”。
图43:草木樨
在天水还专门进行了适合荒山的先锋树种和造林方法的试验。他从20多种试验树种中选择了刺槐和榆树,这两种树种最适合在中国西北的荒山和沟壑中种植。如今,被誉为天水三宝(刺槐、草木樨、裴迪岭)之一的刺槐,已成为甘肃省天水市及黄河中上游地区推广的树种之一。他还热心从事果树引种、栽培、嫁接和品种改良。
图44:刺槐
他主张水土保持的最佳组合,即荒山荒草地带性间作,热内树草地带性组合。他被中医学家任纪周院士誉为“中国第一个林草结合的人”。
1945年12月,他向农林部门提交了一份科研报告《西北地区牧草改良途径》,指出在不宜耕种的地区种草更为重要,即退耕还牧。2009年第10期《草地科学》正式刊登此文,纪念叶培中诞辰110周年,以肯定他对林草研究和教育的特殊贡献。
图45:叶培中诞辰110周年出版的《洒满绿荫——叶培中纪念文集》
建国后,他继续开展水土保持研究,先后在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讲授“水土保持”课程。1953年,受高等教育部委托,他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招收了四名首批牧草研究生。1953年和1954年两次受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邀请,参加黄河水土保持科学考察。1955年初,在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他指出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不容忽视,并积极发表了中肯的建议。1957年6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中苏联合水土保持考察。苏联专家即将抵达天水时,黄河水利委员会特地邀请他赶赴天水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陪同苏联专家进行考察。
图46:1950年,武汉大学林业部送第一批毕业生拍照留念
图47:1953年叶培中与华中农业大学林业部老师合影
图48:1958年叶培中离开常山油茶实验场时与同学和员工合影
图49:1962年,叶培中与南京林业大学的同事和进修生合影
3.为中国林业建设奉献一切
叶培忠哺育和教育人民50多年,毕生致力于中国林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表彰,深受人民爱戴。1951年被评为武汉市模范教师;1955年,当选为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参加华东农业先进集体会议;1977年,他当选为江苏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叶培忠更加努力,“任重道远”,决心在余生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1978年8月中旬,应邀参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北方森林育种会议。作了两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后,因年老体弱、工作过度,于1978年10月27日在南京逝世。叶培忠去东北出差前,南京林业工业学院的部门领导劝他为老服务,不要远行,不要去东北开会。然而,他坚定地回答:“你不应该总是担心我。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只要工作需要,我死在哪里都无所谓。”他坚持要去东北开会,但他气馁了,没有停止东北之行。
图50:1958年,叶培中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叶培中在世时,曾多次对家人说:“我死了,个人骨灰就不用保存了。不如当肥料,让园林植物长得更好。”叶培中去世后,家人将散落在铅笔下的骨灰安葬在他创办的南京中山植物园的针叶树种植区柏林。既没有坟墓,也没有纪念碑。铅笔柏是最受欢迎的引进树种。这里有79棵树,与他的生活年龄不谋而合。叶培中的辉煌成就将永远伴随着这些松柏,在中国林业科学史上占据辉煌的一页。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图51:2009年,叶培中诞辰110周年,代表们和孩子们在骨灰安葬地合影留念
1.《响叶杨 水土保持英雄谱之三------叶培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响叶杨 水土保持英雄谱之三------叶培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3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