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9点,73岁的李巧玲站在窗前,左手拿着木偶的中杆,右手拉着木偶的眼线和内杆。随着音乐的节奏,她一步一步后退,然后旋转跳跃,木偶的红袖随着她的手起舞。我想把灵魂注入木偶。”她说。
李巧玲是一名布袋戏表演艺术家。他从13岁开始接触布袋戏,从事布袋戏的表演和教学近60年。今年,她被Xi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授予“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单人皮影戏
“布袋戏,又称木偶戏,诞生于西周。主要是陕西的一种棍头木偶,流行于关中西部。”李巧玲说,木偶戏和皮影戏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她在皮影戏的影响下走上了木偶戏表演的道路。
1960年,小学毕业的李巧玲因其出色的嗓音和表演技巧入选陕西木偶艺术团。他学了两年雕刻皮影和唱歌皮影的技术。1963年,她被选中去唐山和哈尔滨深造。在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中,她在一个班里观看了一场皮影戏和木偶戏相结合的表演,并第一次被木偶艺术所吸引。
深造归来后,李巧玲进入陕西木偶艺术团木偶剧院。布袋戏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身材矮小,手臂力量不足,挥舞布袋戏的袖子非常费力,她经常把袖子缠在布偶上。长期用四五公斤重的木偶表演,导致手臂老是酸痛,练完内外杆操作,手会肿起来。
“皮影戏是二维艺术,木偶是三维艺术,”李巧玲说,皮影戏的技巧为她的表演奠定了基础。学完布袋戏后,她把木偶和皮影戏结合在一起,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退休后,李巧玲经常带着沉重的皮影戏架子、道具和木偶独自上路,并在许多地方表演皮影戏。
与木偶结合
"木偶的眼睛看起来栩栩如生。"李巧玲说木偶戏里有一出戏,注意眼睛。通过眼线的提升和中杆的旋转,让木偶的眼睛在合适的时间眨眼。人看了观众才觉得木偶是活的。
在表演布袋戏之前,李巧玲应该先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经历,然后试着弄清楚人物的心理活动。站在木偶后面的李巧玲通过操纵木偶的内外杆来展示木偶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从而将木偶的感受传达给观众。“表演的时候,我不仅仅是我,我还是木偶本身,木偶的感受就是我的感受。”她说。
“比如表演长丝舞时,木偶水袖的挥舞幅度和舞蹈方式要符合人物。步调的大小,眼线和嘴线的拉扯力度,一定要精准。”李巧玲说,木偶在舞台上有时温柔害羞,有时霸气逼人,就像人一样,他们有情感的变化和波动。木偶艺术作为一种超越语言的艺术,应该让观众觉得它是有灵魂的,看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木偶“活”下去
“给孩子表演皮影戏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只要在木偶上看到他们好奇又慈爱的眼神,我就不觉得自己老了。”李巧玲回忆说,2018年12月,Xi安下了一场大雪。她早上6点起床,拄着拐杖,背着木偶和道具,去Xi市高陵区的高辛长青幼儿园给孩子们表演木偶戏。
多年来,李巧玲向来自朝鲜、美国和法国的学生解释木偶戏的历史和文化,与他的同学安排,并教授木偶戏的演唱。为学生表演布袋戏时,采用舞台灯光、投影、动画等现代手段。,展示了布偶的一系列复杂动作,使得布袋戏更容易理解。她说:“木偶文化应该以年轻人喜欢看到和听到的形式进行创新和表演,以跟上现代,恢复其活力。”
目前,李巧玲想做的是推广木偶文化。今年1月20日,她参加了一项公益活动,在Xi火车站广场表演了一场木偶戏,受到了人群的热烈掌声。疫情期间,她录制了一段防疫布袋戏的短视频,用孙武空活泼俏皮的语气劝孩子们注意防护,减少外出频率。
“木制偶像是我的亲密伙伴。我会把我最真实的想法告诉它,它会解读我的心路历程。我理解它,它其实也理解我。”李巧玲说,她所有的经历都浓缩在表演中木偶的眼睛和动作中。“只要我有实力,我会继续在各地演出,传播布袋戏文化。给木偶以生命力,看着它的生命力延续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她说。
实习记者刘帆的文字/地图
制片人:田东风
审计:刘晶
1.《李巧玲 乐活 | 李巧玲:赋予木偶以生命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巧玲 乐活 | 李巧玲:赋予木偶以生命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9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