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李道政老师为砭法大家,却鲜有人知其为名门世家之后。李老师身上对砭法的执着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能让我们感觉其家传的坚毅风骨。经过深入了解,我们系统收集整理了李老师曾祖李金镛的相关资料,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个年代我们的先辈为了家国所做的牺牲,也希望这种精神能激励我辈,不断前行。

李金镛(1835-1890),无锡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生于石塘湾陡门李巷。少年时期,随余莲村先生读私塾;并帮助父母务农,经营小店铺。十五六岁后,随父李廷发在无锡和顾姓等合股开设"同丰参药店",又在常州合股开设"东丰裕药店"和"西丰裕药店";后又在上海城隍庙附近开设"李家客栈",结识了胡光墉和李鹤章等人。同时在家乡随"大善士"余治(莲村),办理家乡赈灾活动;后又自己主持赈务;曾代表无锡商户,去当地官府控告、揭发税吏私贪等;并举办家乡社会福利事业,设立了"育婴堂"和"清节堂",建造了洛社大桥等。

1887年,由李鸿章推荐,李金镛从吉林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从此,他把毕生的心血全部献给了这片“北极之地”,后人称他为“黄金之路辟路人”。

1890年9月14日李金镛终因操劳过度而积劳成疾,在漠河金矿与世长辞。临终之际他的家人和僚友们守在身边,李金镛挣扎着坐起,说:“大丈夫视死如归,有什么遗憾的。我所抱憾的是金矿刚见成效,苍天不给我年华,使我不能见到三年后的盛况。望诸君好自为之!”说完,吐血数升气绝。临咽最后一口气,也没论及半句自己的私事。僚友们无不伤感流泪。把头、矿工等闻讯也都赶来哭祭,皆泣不成声。德在人心,功在边陲。

由于李金镛所创办的漠河金矿达到了清政府的办矿宗旨——兴利实边,因此李鸿章请旨加封李金镛。以一金矿督办职务入国史馆立传,并被追赠为内阁学士(二品官)。这种特殊的荣耀,反映了清政府对李金镛办理漠河矿务功绩的重视。

无锡李金镛故居

李金镛故居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戴李巷17号,由其父李廷发于清乾咸丰初年始建,共有三进二天井,房屋12间。2008年10月,惠山区政府斥资250万修复故居。

直到现在,采金人在摁碃前(即挖矿井)都首先要顶拜李金镛的亡灵。用一根木棍系一块红布,当成李金镛的偶像,以表示对他的敬服。

。(李金镛传奇之龙虎斗,李金镛传奇之老金沟,李金镛传奇之北极光)

1.《人文记录丨风骨(李道政先生曾祖李金镛纪录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文记录丨风骨(李道政先生曾祖李金镛纪录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