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一群黢黑健壮、力似羯牛、声若洪钟、说话掷地有声、唱歌撞塌山崖的铮铮铁汉,这就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在这里艰辛劳作、生息繁衍的陕北人!
陕北地处中国西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中部的晋陕黄河大峡谷以西,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川道相连,常年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状态,多风少雨,土地贫瘠,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磨难和历练中,铸就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和秉性率直、豁达乐观、宽厚待人的性格。
陕北的男人体格硕健、皮肤黢黑、鼻梁高挺、目光深邃,嘴唇棱角分明,说话鼻音厚重、掷地有声,多以声韵中的仄声发音,很有特色。所以,陕北男人给人的外观印象是忠厚、质朴、乐观、豪放。
据说:宋代时期的杨继业、佘太君和他们的儿子杨六郎、孙子杨宗保镇守的边关就在陕北的东北部一带,是否属实,鄙人没有考证。但在这些地区,仍有一些地名和村庄的名字,至今还存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如:杨家湾、杨家沟、杨家塬、二郎山、三郎砭坝、四郎堡塬等等,似乎佐证了这样的传说。所以,古代刑法中的“发配边关”指的就是陕北北部这些地区。再者,古代所谓的犯人都是一些身怀抱负、颇具才能、能踢能打、敢作敢为的“能人”,故作为他们后代的陕北人的聪明的才智、勇敢的秉性、吃苦的精神就是从他们身上继承下来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鄙人认为是有他一定道理的!
还有一种说法,据传:陕北人是古代鲜卑和匈奴的后裔,故陕北人身上至今依然仍存留着马背民族的野性和彪悍。这种说法鄙人亦持赞同态度,不管怎么说,鄙人认为陕北人身上的确具备了以上轶断所拥有的性格和素质,毋庸质疑,仅此而已!
陕北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历练了陕北人适者生存、随遇而安的顽强的生活能力。他们在厚重的黄土畔上一镢头一镢头地劈下一个平面,然后再顺着山势挖出一个拱形的洞来,洞口垒起门窗,用木棍砌成栅栏挡风,这就是陕北人祖祖辈辈用以御寒、栖身的家——“土窑洞”。
曾几何时,这片贫瘠荒芜、尘土飞扬的沟沟壑壑里,便冉冉地充斥着袅袅的炊烟和鸡鸣狗吠、牛欢马叫的生机!一张破席子,几床破铺盖,一窝生生不息的生命就会如同大树的冠脉一样葳蕤繁衍,茂盛地、持久地生存下来!一把被黄土打磨得铮光瓦亮的老镢头,劈开荒山,挖平野坡,除去杂草,撒下种子来年就会有了满囤的收获,就能给人带来无限的生机和不灭的希望!陕北人爱唱歌,无论是苦还是甜,不管是开心还是郁闷,无处不荡漾着他们那悠扬、凄婉、高亢、缠,绵的歌声。即使是手中挥舞着硕大的老镢头,扶摇着沉重的铁犁,那悠扬的信天游依然飘荡在黄土地的沟沟峁峁、道道梁梁;回荡在黄土弥漫的天际……黄河远上白云间,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条母亲河,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把整个陕北纳入怀中,陕北这块黄土高原,其底蕴因此而显得特别深厚。闻名于世的黄河壶口瀑布,能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壶收”,不仅仅是黄河万里奔袭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自然地理现象,更成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有鉴于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壶口,也成为陕北黄土高原重要的文化象征。自古以来,陕北黄土高原就是正统的汉族政权和北方少数游牧民族政权对垒割据之地,汉、蒙、鲜卑、回鹘杂处。如果追溯血脉的话,陕北人身上大都流淌着剽悍的少数民族血液。以至于清代翰林御史王培棻曾做“七笔勾”,甚至称“圣人布道此处偏漏”。据说,清末年间,光绪特使、翰林院大学士王培棻到陕北高原北部视察后,回到京城写下了《七笔勾》:
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晒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且厚,云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会拍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仪廉耻一笔勾;
陕北女子,更是百里挑一的俊俏。他们身材高挑,面若桃花,肤色白里透红。特别是米脂,自古以来就盛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禅,就出生在这里。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的老泰山杜聿明将军即绥德人,其夫人秀清女士乃米脂闺秀。夫妻同甘共苦,白头携老,自成一段佳话。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各地扮演《白毛女》喜儿的演员,有相当多的就是米脂姑娘。
更值得称道的是,陕北女子性情朴实温婉,热情大方,说起话来,如沙漠驼铃,悦耳动听。他们敢爱敢恨,视爱情若生命,对恋人敢把心掏出来。听一听那首著名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吧,那陕北女子的痴情,真叫人牵肠挂肚。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陕北这片黄土地上产生了高亢悠扬的信天游,古朴典雅的剪纸,苍凉缠绵的唢呐,粗旷豪放的腰鼓。这也许就是对生离死别、大喜大悲的人生一种写意的诠释。
陕北人的性格淳朴善良,为人正直,性格豪爽。陕北人的习俗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习惯,是陕北文化系统结构中最重基本的要素之一,是陕北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解读陕北文化区域普遍存在的习俗的特点,是认识陕北区域文化特征的一把钥匙。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特征就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在靠近牧区的地域,便是以头戴毡帽、腿裹裹腿,脚穿毡靴为主。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汉书·匈奴传》载匈奴服饰:“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裆裤、裹腿、头上扎羊肚手巾,腰间缠着长长的布腰带,显然是由游牧民族服饰演化而来。
陕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如炒米、炒面、奶茶、奶酪,就与蒙族习惯相同。陕北人还喜欢撒生葱、蒜、韭菜等来调味,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与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陕北人的传统肉食以羊肉、鸡肉为主,极少食用马、骡、驴等大牲畜肉,鱼类食物也很难在传统食谱中找到,只是近代才开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有浓厚的原始遗风。窑洞是自古以为最具陕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筑,陕北有半地穴式土窑洞,有秦汉以后的崖面式土窑洞和明代后期开始的青砖窑洞。稍后,有出现了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俗称接口子石窑)的窑洞。再后来则出现了整体全用砖、石加工砌成,窑前再加穿廊和抱厦,颇为实用、壮观,窑上门窗加工或各种纹样图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数极富人家,将空洞建筑与庭院建筑结合,门前蹲石狮,大门修门楼,门内有照壁、厢房,庭院分为二进、三进、三院、五院多种,与正窑、下院组成和谐有序的整体结构,极尽洞居室之实用和华美。
窑洞是最具陕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现象,其建筑就地取材,依山傍势,冬暖夏凉,充分显示出与自然、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陕北民众平和、宁静、现实的审美心态。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个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陕北人择亲时非常注重门户,即看清其家族有无狐臭史,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其次,重视人气及对方家庭社会上的威信。再次,重视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
婚嫁无论贫富都有比较完整的聘娶程序,将中原地区古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简约为“放话”、“定亲”、“娶亲”三道程序。婚仪则有繁有简,还有闹房、听房之俗。婚后还有“会亲”(相当古之“归宁”)等议程。
在经济贫困的乡间,婚聘所需财礼颇重,形成事实上的买卖婚姻,换婚现象至今时有发生,而且婚礼往往受社会落后观念的制约,大办、奢办造成不必要的靡费和负担。
陕北人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点,具有普遍性。传统性议程受到社会普遍遵从,这是因为人们不仅把死亡看成为一个生物性事件,同时也看成是一件社会性的事件。丧葬可分为葬式和丧礼两部分。陕北地区的葬式普遍采用木棺土葬(个别不特殊死亡者例外)。古时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树葬在陕北多不采用。土葬多采用横穴葬,即从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横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结构因时代和墓主身份而异,有土室、砖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东汉时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贵族阶层特别盛行。陕北无定河流域一带出土了大量东汉墓葬画像石,画像石的制作极耗工时与财力,它在反映当时陕北社会生产、社会精神风貌以及人们对生存与死亡的社会观念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厚葬习俗之普遍。近代,厚葬之俗虽日渐式微,但遗风犹存,特别是在经济贫困地区,薄养厚葬的陋习还颇为深固。
陕北的习俗文化,是陕北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各种习俗现象,无不烙下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痕迹。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每一代都在前辈所创造、积累的社会条件基础之上从事活动,把前一代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这一代人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超越前辈所创造的社会环境和诸种已形成的习惯,革故鼎新,生生不息。每一代居民都以自己的新创新加入到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使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积累不断变异、更新。正是这种历史进程,真实地记载、反映了陕北地区民众生活的精神风貌和观念态势,显现了陕北地域习俗的多元性特征,使得陕北区域文化更为丰富、充实,并充满了个性。
纵观陕北几千年来的历史沿革,由于地里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恶劣,陕北人一直在艰辛和苦难中生息繁衍,这也就培养了陕北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顽强的生命力,滋生和演绎了灿烂的陕北文化。
上天是公平的!
上个世纪末,在陕北这块荒凉、贫瘠的广大区域上,发现了蕴藏十分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矿藏,给陕北人带来了摆脱苦难、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巨大机遇。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迅猛发展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业,拉动了陕北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给陕北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巨大的财富,同时也的的确确改变了不少陕北人的生活状况和命运。一部分陕北人的腰包鼓起来了,富起来了!
随着这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陕北人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了改变。
陕北人自古以来对“吃”便有一种独到的见地,在那些漫长而艰苦的日子里,陕北人就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把那些粗草杂粮加工成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什么“碗坨凉粉”、“洋芋擦擦”、“荞面圪坨”、“羊肉饸烙”,还有腌酸菜、调苦菜、熬洋芋……品种之多,不胜枚举,总之,陕北女人是粗粮细做的高手。在困难时期,她们就是充分发挥了这种精明的手段,把粗糠野菜加工成了赖以生存的支柱,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岁月,养育了一代代生命!
尔格(如今),陕北人不再为吃饭发愁了。过去那种“食不果腹”的日子渐渐地远去,大米白面、猪羊牛肉也摆上了寻常人家的餐桌。特别是那些用煤炭石油装满了钱柜的陕北人,更是过着整天酒肉肠满、鲜味肚饱的生活,吃腻了鲍翅燕粥、生猛海鲜,如今把眼睛又盯上了过去老祖宗无奈时用以充饥度日的山味野菜,并堂而皇之地将其冠以“健康食品”之美誉,真乃令人所思匪夷,瞠目咂舌!
过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陕北农民的穿着装束是很简陋的:大多以白羊肚子手巾裹头,身穿自纺自织的黑色粗布衣褂、大裆裤,扎长布腰带,扎裤脚,足蹬千层底布鞋,几乎人人如此,少有例外。如今,这种装束在这里已经几乎绝迹,只有在艺术作品里你才能有幸目睹,但也是难寻其真正的韵味了。
现在陕北人的衣着打扮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影子,即使是农村的老年人也多以中山装、夹克衫代替了老式裤褂,年轻人更是追随着时代的潮流,多以时尚的服饰装扮着自己的形象。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农村女孩子,进城打上两年工,立马就更城里人一样花枝招展、娇艳妩媚,让你根本分辨不出真伪。因而,你走在陕北城镇的街上,随处便可以见到打扮时尚的美女,令你更能体会到陕北多美女的真谛!
陕北民居,自古以依山凿洞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窑洞”。土窑洞建造简单,省时省料,且住起来冬暖夏凉、实惠耐用,因此很得陕北人的青睐,祖祖辈辈蜗居于此,亘古不变。如今,富裕起来的陕北人,特别是那些沾上石油煤炭气味的陕北人,一改先人古老的传承,家家户户盖起了砖窑洞、石窑洞和砖混结构的平板房,更有许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人家,纷纷盖起了小楼房,于是,美观舒适的农家庭院在陕北农村也比比皆是。陕北人的民居习俗从此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进入一个彻底改头换面的新时代了!
黄土高原山大沟深、纵横交错、山川相连,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和信息十分闭塞。过去,除了陕北北部的一些人因生活所迫远走西口谋生以外是很少有人出远门的,除了上山劳作,赶集走亲之外,大部分陕北人几乎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如今,能源开发建设拉动了陕北的经济基础建设,陕北的交通建设也发展得很快,火车直通北京上海;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处处相连,人们出行十分的方便。这些年来,人们的私家车拥有量迅猛增长,特别是那些鼓足了腰包的富豪大亨们更是追求奢华的名牌,以显摆自己的荣耀,一时间,世界各种名牌轿车就穿梭在了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
时代变了,陕北人富了!
这些年陕北经济快速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在这场能源经济冲击波的作用下,一些祖祖辈辈以农耕放牧为生的陕北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演变成了身价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是数个亿的富豪。这些富起来的人陕北人彻底摆脱了先人那种数着米粒过日子的生活,一改穷酸寒碜的生活习惯,模仿着旧时代大上海滩富豪大亨们的生活方式,即刻就熟悉适应了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
也许是祖祖辈辈被贫穷和苦难折腾怕了的缘故吧,一旦有钱了,这些人身上潜在的那种劣根低俗就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了,在他们身上,陕北人原本所具有的那些纯朴、善良、吃苦、节俭的优秀品质便荡然无存了,这些人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把花花绿绿的钞票大把大把地抛给了骚女人、抛向了赌场、甚至用来吸食毒品,兹延罪恶,这正应了一句名言:除了有钱之外便什么也没有了!
我是地地道道的陕北人,但我不护短。说实话,陕北人的文化素养的的确确是非常低下的。这主要是因为陕北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落后的生活环境之中,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有限,再加上自古以来陕北的交通闭塞,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因此,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和环境闭塞是陕北文化落后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和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昂贵的经济为基础,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个陕北人的共同努力!
陕北富了,比之前几千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富裕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靠石油、煤炭、天然气富起来的陕北人还不到陕北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大部分人只是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实际上还生活在贫困当中,还在为每天的三顿饭发愁奔波。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更不要为此就把祖辈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丢掉!
如今,陕北文化、陕北民俗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追捧,这是陕北人的光荣和骄傲,因此,发扬和广大陕北文化是我们每个陕北人的则任何人义务。
任重而道远,同胞们,努力吧!
1.《浅说陕北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浅说陕北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