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学生读写(ID:zxsduxie),已获得转载授权。

作者: 郑成业

初春不如暮春好?

公元2018年2月4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十九日,节气立春。

立春节气当然要读几首春天的诗,可是,我在搜集“春诗”时发现,写“立春、孟春、迎春”的诗歌少,写“暮春、送春、惜春”的诗歌多,而且前者多平平之作,后者则佳作如林。

宋代的《碾玉观音》,本是话本小说,却先来说诗,作者也认为:

咏春的诗词中,初春不如仲春,仲春不如晚春,晚春不如送春,送春不如春归无觅处。

爱之深则嫌其短?

如果我们再用时髦的大数据来总结一下的话,一定也会发现一个规律:

一年四季中,诗人写春、秋的诗歌多,估计至少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三;单看写春天的诗歌,描写晚春、春归的诗歌一定要比描写初春的诗歌多得多,其次为盼春之作,直接描写仲春景色的应该最少。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可能是诗人太喜爱春天,以至于嫌其短促,特别是春归花落,惹人烦恼,更容易引起诗情,这才有如此多惜春、送春之作。

春风未到心先急

春天如此美好,当她未来时,诗人便希望她早日降临,性急的雪莱甚至冬天刚到就开始期盼春天: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中国最性急的诗人,当是白居易:

柳无气力枝先动,

池有波纹冰早开。

今日不知谁计会,

春风春水一时来。

柳无气力枝先动,

池有波纹冰早开。

今日不知谁计会,

春风春水一时来。

等到冰雪消融,诗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寻找“春天在哪里?”

苏轼发现,春天先会被鸭子发现: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庭坚则认为,春天是在小草尖上归来:

年华已伴梅梢晚,

春色先从草际归。

年华已伴梅梢晚,

春色先从草际归。

南宋一位尼姑笑了,鸭子、小草都不是春天先归之处,梅花才是呢: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指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指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美丽春景少入诗?

诗人们终于把春天盼回来了,可是他们的“赏春”诗作远不如“伤春”诗作多,而且质量也是一般般,最好的两首,都在下边了。

宋人张耒这首《感春》,就一般般:

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馀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 …… ……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馀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 …… ……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不得不说,这首诗真没表现出这位“苏门四学士”的水平,如果让苏轼老师打分,一定会是不及格。

同样是“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自己也没写几首赏春诗,倒是他的外甥徐俯,写了一首《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这首诗歌,算是“赏春”诗中的佼佼者。

当然,说徐俯的这首诗最好,贺知章一定不服,他的这首更有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不幸诗家幸?

人们似乎对痛苦忧愁的记忆强过对幸福欢乐的记忆,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说: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

你可能把他忘掉;

和你一同哭过的人,

你却会永远不忘。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

你可能把他忘掉;

和你一同哭过的人,

你却会永远不忘。

而且,欢乐的情绪比起痛苦的感觉更难描写。韩愈就曾说过:

欢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欢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于是,最好的诗歌常常与忧愁伤感形影相随。甚至即使是春风骀荡的时节,诗人们也忘不了忧愁:

流光空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流光空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更何况春天本来就短促易逝,“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怎不令人伤心怅惋?

杜甫就对春天的飞逝最为敏感,刚有一片花落,他就开始发愁了: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欧阳修和杜甫更有一拼,一个大男人,眼泪竟为落花流个不停: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饱经沧桑的苏轼,则不仅仅为自己悲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惜春长怕花开早

幸亏有辛弃疾,说出了诗人喜写“惜春、伤春”之作的秘密: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是啊,这才下了几场雨,春天就要匆匆逝去了。

第一场春雨催开的花朵,在第二场、第三场春雨中就凋零殆尽。

春天脚步如此匆匆,那些花儿,不如晚一点开吧,那样,花落的时间也就推迟了。

春天就是这样令人感怀。不过,在立春的日子,我们还是为即将忍过了又一个严冬感到高兴,虽然天地间还是春寒料峭……

1.《又立春了,为什么诗人却“惜春长怕花开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又立春了,为什么诗人却“惜春长怕花开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