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的闲钱用于投资理财,这个时候瓷器就成为很多人比较喜欢的东西,不过瓷器的收藏有一定的风险,很多人不会鉴别,那么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法有哪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鉴定瓷器的六要素,下面一起看看吧。

  

  胎质辩新老瓷器

  

  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制作程序很规范,胎土都要经过人工淘洗,因而胎质显得干净。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明清瓷器制坯前调泥都是人工,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观察胎质是否滋润。

  

  老瓷器制作用的胎泥都经过陈腐,加上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则较为干涩。

  

  鉴别新老瓷器的六要素

  

  1、颜色发色深沉。

  

  老东西无论青花和五彩(胶粘彩)、珐琅彩(油料彩玻璃白)、粉彩(油料彩玻璃白),经后天长期风化后,一般都显得深沉、干瘪。矿物原料特点是容易聚散,积墨处厚实,易结斑、吃胎,有浓淡层次变化。

  

  青花、釉里红兴于元代(元釉里红少挂胎),五彩则明宣德始,珐琅彩康熙晚年流行,粉彩始于雍正。明正德前无黑彩(着绿彩),清康熙前无蓝彩,康熙泛用金彩(发红),五彩乾隆消失,道光十年前镏金用本金,之后用化学金。

  

  老青花一般发色深沉,特别是元、明早时期进口青花料,深蓝带紫,积墨处有结痂、结斑、吃胎等现象(黑褐斑、红褐斑和锡斑)。

  

  另外,青花还有随笔走而不规则的点炸(注意区别电脑制作,网点打印较均匀)。到明中期嘉靖后,已没有进口青花料,而是用回青、石子青、明珠料代替。

  五彩,属于胶粘彩、硬彩,其发色纯正、浓艳、强烈、沉着,少层次感,易脱色。一般常用的是大红大绿(如矾红),蓝彩用的是青花,蓝中闪紫,技法采用单线平涂。

  

  珐琅彩,属于油料彩、软彩,其发色靓丽。使用油料调彩,采用珐琅技法,有金属般的质感,具有油画的立体感。常在玻璃白上作画,胎质细腻。珐琅彩中含有砷硼(胶体金红)。

  

  粉彩,属于油料彩、软彩,其发色柔和、淡雅。使用油料调色,玻璃白做底,技法采用没骨画法,洗染的方式,绘出不同层次及明暗变化的色彩来。粉彩具有国画一样的感觉,粉彩粉润彩厚,有明暗渲染接色,具有立体感。胭脂红、豇豆红、洋绿、洋黄、洋白属于粉彩的新品种。粉彩纹饰和字款周围常见有蛤蜊光。

  

  清中后期,还有一种非熔性的堆粉上彩,可以见到彩下粉状物,具有立体效果。

  

  现在市场造假一般用化学彩,化学彩发色显得稀薄,颜色没有浓淡层次变化,中间很少有过渡色差,更不会出现色点点炸现象。

  

  2、看釉光。 油光,晶光,银光,宝光,光感柔和,表面发绿,鸭蛋清则对;贼光,火光,浮光,腊光,光感刺眼,表面过白净则不对。

  

  老瓷表面干瘪,有棕眼和缩釉(官哥釉泡密,汝窑疏,宣德多棕眼),油脂感好,具有沧桑感,有些留有不规则毛毛纹,古老的还有钙化、翘皮、龟裂、脱釉、土咬、土沁(从外往里)、泡炸等等现象(元青花少开片)。

  

  新瓷表面湿涩,无油脂感(有腊质感),无沧桑感,表面失透从里放出(釉里参有失透成分,不清透),毛毛纹带蜘蛛网状(靠细砂旋转打磨),表面肮脏失光(酸洗),过分磨损。

  

  我们在观察沧桑感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分陈列品、日常用品、出土、半出土(出土有年份)、工艺精品、窖藏品、佛像等等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工艺精品、出土宝物、佛像等等就少磨损和碰痕。另外,过于磨损的有造假嫌疑,瓷化度高的瓷器一般都硬过玻璃,玻璃易磨损吗?要么就是脱彩。

  

  大家在观察老瓷器时,总有点误解,以为瓷器会象普通石头一样会风化,其实不会这样,那是干涸和退内火,不会有实质变化,因为瓷器的氧化铝再氧化还是氧化铝,顶多有水解的可能,变得更油腻柔和;放在空气中,照样会这样,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使瓷器表面潜移默化。

  

  3、土质。

  

  过去的土质,一般常见有香灰土、麻仓土、高岭土。宋汝窑用香灰土,元、明早中期用麻仓土(麻仓土嘉靖已少),明末、清代、民国及70年代前用高岭土。

  

  香灰土、麻仓土的土质中常带有细小麻点,高岭土带则糯油性。胎土老化的特征是土质干涸,带熟性,无刺手感,无烧结的火气;香灰土的会略泛红色。

  

  麻仓土白中泛灰泛黄,一般底泛火石红(特别成化胎红),并略带结晶;高岭土的,显糯油性,带结晶,少显火石红。有些胎土还带有菌斑和红斑点。

  

  乾隆后,瓷器基本无火石红出现。以前的胎土是脚踩泥,在瓷器胎上常会留下有气泡、棕(沙)眼,常会在瓷器表面有缩釉现象。

  4、工艺。

  

  手工拉坯制胎,古代制作瓶罐一般分底、下半身、上半行身、瓶罐口等几部分制作,一般会在瓶罐身内部留下从下而上的母指旋胎痕迹(宣德前普遍)。

  

  元代、明早期底有鸡心(永乐足墙外撇,凸底),底不施釉,沙底;明宣德后有部分底施釉;到明中期正德、嘉靖年,底留有跳刀痕,一直至康熙中后期结束。

  

  康熙早期前少修内胎,康熙中后期后基本上见不到接胎痕迹,康熙早期有些底还留有麻布纹。明清瓷器底足基本上是泥鳅背或平削。

  

  5、画工。

  

  画工是重中之重,主要要注意人物神情、意境和线条,仿古老板一般请不起高水平画家。绘画以元青花水平最高,其次是清代的珐琅彩。

  

  元青花的画工,笔墨功底好,运笔能力强,靠中锋行笔,如行云流水,强劲有力,绘画非常流畅,每笔都是一气呵成,中间少停顿!

  

  现在的大师即使有此水平,出名的也没有几个愿意去仿的。他们的东西,卖价也很高的,不愁卖。即使有人愿意花高薪去请,费用也不低!

  

  要知道柴窑烧出的东西,报废率很高的,分摊算到出炉的瓷器上,恐怕做出来也是天文数字。

  

  这里要注意区别电脑绘制和帖花瓷与手工的差别,手工绘画有墨汁起落、深浅、粗细变化,线条流畅;

  

  而电脑制作靠网点打印和起稿,网点打印密密麻麻,没有疏稀、颜色深浅层次感(青花是随线条走而不规则的点炸);帖花则每一线条过于规整,没起笔落笔粗细变化。

  

  6、款式。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多道教)

  

  另外,我们看老瓷器,也要了解新瓷器仿古历史,以前人仿古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出于一种欣赏角度进行仿古,除了康熙为了忌讳和国民为了利益打前人的款外,一般不打前人的款;而现在人纯粹为了利益,有意为之。

  

  80年代初前,国家为了创汇和继承需要,除出了一批精美的仿古厂货外,一般无其它仿品;80年代末和90年代,基本上是河南人仿古,低端的东西占绝大多数;2000年后,景德镇开始大批参入仿古,从原先的几家发展到上千家,精美的仿品较多。

  

  我们了解了近代仿古历史后,判断仿品无非三种:

1.《瓷器鉴别 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法 鉴定六要素你一定要知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瓷器鉴别 新老瓷器最简单鉴定法 鉴定六要素你一定要知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8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