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安品忠编辑的《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实——追讨2.5亿美元内幕大揭秘》本书在北京国际酒店会议室正式举行了首次发行仪式。

《花旗银行在华掠夺纪实——追讨2.5亿美元内幕大揭秘》首发式

这本书刚一发布,就迅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书也迅速出圈。这本书除了介绍美国花旗银行在清末民国时期对于中国的大掠夺之外,还主要讲了一件曾引起巨大轰动和纠纷的海外冻结资产追讨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娣存款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书中介绍,所谓的金娣存款,最开始时2.5亿美元,原本是民国时期贵州军阀周西成的在美国花旗银行的存款。

周西成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阀之一,也是贵州桐梓系的领导人。其麾下的军队,也是民国时期贵州各路军阀部队之中最能打的一支。周西成在民国贵州拥有极其深厚的影响力,包括后来的“贵州王”王家烈,也是他一手提拔的。

所以,如果说这样一个曾统治中国一省之地的军阀在美国银行有存款,似乎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周西成

那么,周西成又是如何存入巨款的呢?

同样据这本书介绍,周西成的第1笔存款是在1927年3月3日存入的,当时,存入的东西并不是现金而是黄金,总价值为6,000万美元。

第2笔存款则是1928年5月13日存入的,这一批是商业货物,价值为9,000万美元。第3批则是在1938年10月14日存入的,这一次则是现金,数额更是高达1.5亿美元。

因此,三次存款共计3亿美元。而存款的地点也不是国内,而是当时英国人占据的新加坡,3亿美元存款存入了花旗银行在新加坡的金成道分行。

但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周西成取出了5,000万美元。所以,他的存款剩下的为2.5亿美元,这也正是“2.5亿美元存款案”的数字由来。

在取出5,000万美元的同时,周西成还将剩下的2.5亿美元存入了美国花旗银行纽约总行。而负责这项工作的则是其机要秘书金娣。

不过,虽然都是周西成主导,但这2.5亿美元的存款并不是都周西成一个人的,而是以周西成为首的贵州桐梓系军阀们的,这些钱也是以18个人的名义存入的。而周西成最为信任的机要秘书金娣,正是其中一个。

而且,书中还罗列了极为详细的证据。据说,由于当时正处于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周西成本身也担心战争的风险,因此,他还专门要求花旗银行特别发行了一套精密完备的存取款文件,上面不但标注了“特别发行”、“不可撤销”、“无时间限制”等字样,而且还做了1正3副四套取款文件。

存款凭证之一

当时,仅这些取款文件就使用了高达8公斤的黄金。再加上其他丝板银、金板、无色套印板、金属板等文件,证明材料高达100多件。

然而,虽然存款人采取了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巨额存款。但是,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存款还是发生了意外。因为,当时不承认新中国的美国趁机冻结了中国的资产,花旗银行也趁机吞没了这笔存款。

而当时的金娣为了躲避战乱,多次辗转藏地,最终悄悄隐居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山村里,对这笔资产完全无能为力。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中美没有建交,在小山村的金娣又消息闭塞,从此,这笔巨款就这样沉寂下来。

直到1979年,随着中国与美国完成建交,中美两国达成了解冻中国在美资产的协议,金娣存款才终于有了取回的可能。然而,据当事人自己描述,“因其多年在深山寺庙隐姓埋名与世隔绝”,所以,直到1990年,金娣才知道存款可以取回。

那么,这笔在1941年存的2.5亿美金存款,如今有多少钱了呢?此时,距离存款已经高达60年,60年连本带息,已经翻番至12亿美元,如果折合成人民币,更高达100亿元。

此时的金娣也已经90多岁高龄了。她听闻被冻结的资产可以取回之后,随即委托其侄孙熊安军前往美国取款。

但是,由于对在美国解冻资产一无所知,熊安军又结识了邵连华,并委托他一起奔走解冻资产。随即,1997年11月,邵连华以金娣代理人的身份向美国花旗银行追讨存款,但是,这一要求却被花旗银行拒绝了。

邵连华

不甘心的邵连华等人因此将美国花旗银行告上了美国的法庭。然而,因为律师拒绝、美国领事馆拒绝给证人提供签证等诸多原因,美国法院始终没能开庭。

随即,邵连华又转向国内求助,2000年12月24日,国内多名法律专家及学者在北京召开了关于金娣存款的论证会,最终,专家们认为,根据凭据上记载的“在世界上所有分支机构提取均有效”的规定,认定中国法院对这笔存款有进行法律诉讼的管辖权。

专家的结论也就意味着,金娣、邵连华等人是可以向中国法院提起关于这笔巨额存款的诉讼的。但是,专家论证会开完三年多的时间,邵连华等人一直没有向中国的法院提起诉讼。

自然,花旗银行更加有恃无恐,2001年7月31号,花旗银行中国区总代表处还出具了一份报告,报告上认为:这些凭证并非花旗银行所发行,可能是其伪造的花旗银行存款凭证,此次事件与历年来许多假冒事件相似。

但是,邵连华等人显然没有气馁。他们一方面坚持按要求花旗银行在华机构兑换存款,另一方面也开始广而告之,进行宣传,寻求帮助。

而诸多报道此事件的媒体,却开始两极分化,有的认为这件事是真的,有的人则认为,所谓的百亿存款案有诸多疑点,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则是现在已经臭名昭著的方舟子。

2004年4月,还没有臭的方舟子在网站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旗帜鲜明地认为金娣存款就是个骗局,为此,他还罗列了5条证据。

第一,周西成是1929年战死的,但是,邵连华等人却提出这笔存款是在1938年存入,还在1941年取过款,已经战死的人显然无法存取款,因此邵连华等人的说法有明显漏洞。

方舟子

第二,这笔存款的金额太过庞大,根本不是周西成所能拥有的。要知道,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有3亿美元,位于西南偏远山区的周西成居然能敛财3亿美元,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三,《京华时报》记者曾到邵连华所说的金娣老家——湖北大冶株树村调查,却并没有发现此人的存在。而当记者拿着金娣的照片让村民辨认时,村民却认为这是本村的五保户,并说他从未离开过本地。而号称金娣侄孙的熊安军,还在1996年被武汉市青山分局收审,而他被收审的原因,就是涉嫌诈骗。

第四,周西成的后人也表示不知道有金娣这个人的存在,同时认为这是个骗局。

第五,邵连华等人提供的存款凭证上面也有错误。因为,存款凭证上周西成的英文拼音被写成拼音字母,然而,这套字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公布的。在1938年时,中国人的英文写法是韦式拼法,两个写法根本不一样。

所以,方舟子认为,所谓的金娣存款根本就是诈骗,甚至,他还给出了凭证伪造的原型——“是根据蒋介石发行的金圆券伪造的”。

对于方舟子的人品我们姑且不作讨论,但是,单纯看金娣存款,按方舟子提出的疑问来看,确实有些道理。

作为贵州桐梓系的军阀头子,也曾担任过贵州省主席的周西成,死亡的时间是十分确定的,1929年,周西成率部与滇军作战中中流弹死亡,年仅36岁。所以,1938年周西成存款,1941年取款的事情显然不可能发生。

民国贵州地图

当然,对此邵连华等人也有解释,他们说1929年周西成所谓的去世是炸死,并非真的去世。我们姑且接受这种观点,但是,正如方舟子质疑的第2条,贫困的经济落后的贵州,即便周西成真的刮地三尺,能敛财3亿美元吗?

要知道,周西成虽然曾担任过贵州省主席,但他也从未真正地控制贵州全省,最多时也只是控制了贵州大部而已,其他地方依然被贵州军阀占据。

连贵州全省都未能全面占据,担任贵州省主席的时间又只有短短几年,在“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居然能敛财三亿美金,无论怎么看都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当时的美金可是和黄金挂钩的,远不是现在超发的美元可媲美。

虽然邵连华等人也有理由,说这是贩卖鸦片的钱,但是,这个数字依然显得太过夸张。而且,更令人疑惑的是,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军阀,周西成如果真的能敛到巨额的财产,他第一时间应该扩军购买武器,进一步扩大势力才是,为什么会将其存到银行,隐居当起守财奴呢?

而随着方舟子等人的质疑文章刊登,对于百亿冻结资产存款案的质疑越来越多。例如,有的人质疑,即便周西成真的在美国银行存了2.5亿美元,那么,如此巨额的财富,为什么只让自己的机要秘书知道,他的家人竟然一无所知?这既不合规也不合理。

存款凭证

又如,从80年代开始,国内就接连爆出了多起以解冻中国在美冻结资产为名的诈骗案,而这样的诈骗案的通常手段,就以某个历史名人为由头,以他们的巨额资产被美冻结需要解冻为由诈骗钱财。

巧合的是,在金娣存款爆发之前,在金娣所居住的湖北省大冶市,就有人以周西成存款为由进行诈骗,并因此发了财。

再如,作为此次案件的最关键当事人,据说已经90多岁的金娣,从始至终都没露面。出面的一直是号称金娣侄孙的熊安军。

还有,邵连华曾称金娣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但是,有人查阅清华大学毕业生档案之后发现,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并没有金娣这个名字。

而随着越来越多媒体的质疑,邵连华等人的反应也比较奇怪,他们并没有凭借手中的证据在中国和美国对花旗银行提起诉讼,以证清白。

反而接连将中国青年报社、搜房媒体、天津日报社、方舟子、江西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和个人诉讼至法院,认为这些媒体和个人“违背客观真实公正的新闻报道准则,肆意歪曲事实真相攻击原告”,所以,要求这些媒体和个人“给他们进行道歉并赔偿”。

然而,法院经过一审和二审之后,均驳回了邵连华等人的诉讼请求。邵连华等人也毫不气馁,2011年,他们再次提起了名誉权诉讼案,这一次被告的是北京阿里巴巴公司,因为其旗下的雅虎网站再次刊登了百亿存款案,并将其视为骗局,然而,这一诉讼邵连华依然败诉。‘

时至今日,百亿金娣存款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无论是媒体提出的诸多疑点,还是当事人的种种行径,都让人对于这个闹得沸沸扬扬的百亿存款存在诸多疑惑。

但与此同时,美国冻结中国在华资产的事情确有发生。而且,以西方金融机构的一贯贪婪和无耻,他们能昧下大量二战时期被害犹太人的财产,黑掉一些中国冻结资产,似乎也并不让人意外。

所以,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也许随着更多的证据出现会真相大白,也许会彻底淹没在历史之中,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1.《2004年,90多岁老妇称在花旗银行有12亿美元存款,方舟子跳出打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04年,90多岁老妇称在花旗银行有12亿美元存款,方舟子跳出打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03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