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为16.5%,不是最近公布的数据。
早在2018年,也就是国内偏股型基金还未满17周岁的时候,这个数据就公布过。魔性的是,这个数据(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2020年也公布过、沸腾过,当时选取的统计周期是近10年的维度,很巧,还是16.5%左右。
今年上半年,这个数据又一次公布过、沸腾过。巧得很,依然是16.5%左右。
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谈及基金年化收益率的时候,都懒得去查,也不管现在应该看第几季度的统计数据,直接默认就是16.5%。
最近资管行业的营销开始活跃起来,公募经理的直播也突然多起来,“偏股型基金年化16.5%”这个数据,也成为了最频繁使用的营销武器。
年化16.5%是什么概念呢?
乍听之下,不少股民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在景气年份,股民一年收益超过16.5%的一抓一大把。但是这个“年化”的数据并不是指一年,而是很多年连续下来的:例如连续10年,年化16.5%,那一共就是3.6倍的收益;连续20年的话,总收益就是20.2倍!
10年赚3.6倍的股民,不是没有,但绝对不多。20年赚20.2倍的股民,更是万里挑一都没有。而“年化收益16.5%”,这在偏股型基金里,还只是“平均”水平。可见,偏股型基金的赚钱能力有多强。
然而,能通过基金获得长期年化16.5%的基民,实际上只有凤毛麟角。在资管营销和基金直播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几乎都一致归因于,基民“拿不住”。似乎只有基民“信念坚定”,这个长期年化16.5%的“平均水平”,就一定能拿到。
长期年化16.5%,真的是“平均”水平吗?
对于这个魔性数据,我是有点怀疑的。但怀疑的重点不在于几年都碰巧是16.5%,而是统计口径。
对于一只新成立的基金,第一年收益16.5%并不难。但对于一只10年前成立的基金,10年跑下来能有16.5%的年化,这难度就很高。在当前看来,这两家虽然都是年化16.5%,但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简单把这两家基金平均起来,说成是“这两家基金都有10年年化16.5%的水平”,这样的数据就有很大的误导性。
除了2018年有官方宣布的数据,2020年和今年的数据,并没有官方出处。一些非官方的相关报道,说是“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于是我特地在基金业协会官网仔细翻了一遍,也没有发现基金收益率方面的正式数据。
后来,看了足够多的“相关报道”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些聪明的资管营销人士,利用Wind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以下简称偏股基金指数),然后偷换概念,把这个指数的涨幅说成是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
这个指数从2014年开始运行,从当年不足1000点的最低点开始,到今年13000多的最高点来计算,年化正好是16.5%的涨幅。
这个指数的涨幅,能不能代表偏股基金的平均收益呢?——显然不能。就像上证综指的涨幅,并不等于全体沪股的平均涨幅;创板综指的涨幅,也不等于全体创业板股票的平均涨幅。
经历过这两年创业板主升浪的股民就深有体会:即使手里拿着的都是创业板股票,也根本跑不赢创业板指数。
偏股基金指数,比实际的基金表现“乐观”得多
偏股基金指数也跟上证综指、创板综指类似,是把现存的成分股/基,通过市值加权计算出来的。
由于是市值加权计算出来的指数,规模越大的基金,对指数的贡献就越大。大规模的新基金一般会得到基金公司更多的资源倾斜,前期收益率会更高一些。每一只大规模的新基金加入,指数就会多一分失真,多一分比实际情况的“乐观”。
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来举例:假设整个市场原本只有两家基金,初始规模都是100亿,指数就由这两家基金构成,两家的权重各占1/2。
第1年,两家基金都实现了10%的收益,规模都变成110亿,指数也涨了10%。
第2年,两家基金又都实现了10%的收益,规模都变成121亿,指数又涨了10%。
指数的年化涨幅是10%,两家基金的年化收益也是10%,这没问题。
第3年,新增了第三家新基金,初始规模正好是121亿。于是,第三家基金加入指数后,三家基金的权重正好各占1/3。这一年,两家老基金继续实现10%的收益率,而新基金实现了19%的收益率。根据权重计算,指数上涨了13%。
问题来了:3年下来,指数的年化涨幅是11%,于是得出“这三家基金平均水平是3年年化11%收益率”的结论。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平均水平”,三家基金没有一家能做得到——对于两家老基金来说,只能做到3年年化10%的收益率;对于那家新基金来说,只能做到第1年19%的收益率,3年收益水平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个例子虽然有点简单粗糙,但折射出来的“拉高效应”并不夸张。现实中的基金市场,新发基金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这就导致指数存在明显的“拉高效应”。
新基金会对指数造成“拉高效应”,那么老基金呢?
由于多数基民会选择红利再投资,所以赚钱的基金,规模会逐渐变大,权重也会随之增加;而亏损的基金,规模会逐渐变小,权重也会随之降低。结果就是,指数放大了基金的总体盈利,缩小了基金的总体亏损,天然就是偏高的。
另外,由于组成指数的,都是现存的个股/基金,所以存在“幸存者偏差”。股指还好点,每年退市的股票屈指可数,“幸存者偏差”的影响极小;但基金指数的“幸存者偏差”就明显得多,因为每年都有近百家偏股型基金清盘,数量相当于当年新发基金的10%以上。不景气的年份,清盘的还特别多。
这些拖后腿的成分基金会被及时清理,指数表现就会比实际的基金市场强。
在高退出率的市场里,这种优胜劣汰算法下的指数,肯定比实际情况“乐观”得多。
也就是说,基金市场就像一个贫富分化的模型。贫富分化的社会里,高于平均收入的人,远远不到一半。同样,在基金市场里,能买到高于平均年化收益水平的基金,概率也远低于50%。
所以结论是:把基金指数涨幅,等同于基金的长线收益率,这是不科学的。就算在那远低于50%的概率里,买到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基金,也绝对拿不到指数年化涨幅(16.5%)的收益率。
要买到长期年化16.5%的基金,到底有多难?
既然指数比现实“乐观”,到底是“乐观”了多少呢?实际上,咱们要买到长期年化16.5%以上的基金,到底有多难呢?
根据对实际数据的统计:现存的近2500只偏股混合型基金里,年化达到16.5%以上,而且成立3年以上的,只有260只。
而其中成立5年以上的,只有154只。成立10年以上的,只有60来只。
能在10年以上的超长周期里拥有年化16.5%以上的收益率,这绝对是基金公司的“活招牌”。这种活招牌的吸金效应是很强的,如果不限购,规模会快速壮大,对基金经理而言,继续保持高收益的难度会大大提升。所以这60只基金里面,其实有不少是通过限购的手段,来维持高收益水平的。
也就是说,不仅2500只偏股型基金里只有60只能达到长期年化16.5%,而且这60只里面,有一部分还不是随时能买得到的。
今年以来,进入“百亿俱乐部”的公募基金经理早已超过100位。一只吸金能力极强的“活招牌”,如果一直不限购,今年怎么也得超过百亿规模。那么,这60只基金里面,有几只是过百亿规模呢?——仅仅只有10只。
也就是说,只要“信念坚定”,长期持有基金确实有可能获得16.5%的年化收益率,但可能性依旧不高。因为前提是,你每选择两只基金,至少有一只得选到这10只里面。
在股市里,炒股跑不赢指数,可以直接买指数ETF。但买基跑不赢基金指数怎么办呢?基金指数可没有ETF可投。
有人马上会想到FOF基金。这些FOF基金就相当于一个个基金组合,由更懂基金的专业人士来构建,理论上能做到高于基金的平均水平。
Wind不但有偏股基金指数,还有FOF基金指数。我们正好对比一下:
FOF基金指数成立以来的近4年里,年涨幅分别是-4.49%、14.74%、20.66%、3.86%,总涨幅37.3%。
同一时间里,偏股基金指数的年涨幅分别是-23.58%、45.02%、55.91%、5.98%,总涨幅81.9%。
也就是说,在下跌的年份,FOF表现出很强的抗跌能力,但是上涨的年份,盈利能力被甩了好几条街。而残酷的事实是,长期持有FOF基金的话,收益率也远跟不上基金的“平均水平”。
这几部分内容讲下来,证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偏股基金年化16.5%的涨幅,远不能代表偏股基金拥有长期年化16.5%的平均盈利能力。想通过买入基金来实现16.5%的长期年化收益率,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即使拥有“坚定无比的信念”,也还远远不够。
当然,通过专业评级、投资风格、基金经理管理年限、基金表现周期的筛选,再根据市场风格切换的节奏来动态调仓,实现“平均水平”的难度会大大降低。这方面暂时不展开,因为现在更值得关注的,是基金营销又活跃起来这个事情本身。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步入10月份以来,股市给人一个最大的印象,就是变得越来越压抑。市场缺乏方向,波动也变得越来越小。
其实,如果把视角放宽一点,你就会发现,大盘经过三个多月的上蹿下跳,又回到7月初的3600点屋檐下,也就是回到了H2(下半年)的起点。
这并不是巧合或者偶然,因为回到起点的,并不止大盘指数。
7月9日,央行执行了一次出乎市场意料的全面降准,为股市注入一个全新的变量。以此为起点,交易量、外资日均流入水平,经过两个月的沸腾、一个月的冷却,刚好都回到了起点。
与外在的行情、市场交投相呼应,背后的流动性也刚好回到了起点。
继7月用降准的3000亿弥补当月到期续作的MLF,8月再花了市场刚好能接受的1000亿降准资金来弥补到期续作的MLF后,9月是等量续作的6000亿MLF,10月是等量续作5000亿MLF。连续两个月回归等量续作,既宣告了剩下6000亿降准资金是实实在在放出去的,也充分表明了中性货币政策的态度。
不仅是代表中期流动性的MLF,连代表短期流动性的逆回购操作,在经过长假的大幅起伏后,也完全回到节前的超低水平。
长假后的短期流动性回收,曾让市场一度慌乱。但连续将近一周的回复常态后,市场也已经接受了货币中性的事实。今天面对突然释放的1000亿逆回购(用于对冲税期和地方发债),市场也没有表现出不该有的幻想。
虽然一切都像回到了起点,都回到了中性,但市场情绪并不是中性的。三季度对经济下行的预期,至今有增无减。周一公布的GDP又比预期更不给力,这让市场对四季度经济下行的预期只会更强。
周末曾一度热议的某券商用天干、地支、五行预测股市,某程度上,其实就是间接表达对未来股市的不看好。其认为,除了12月外,未来半年都将大概率下跌。
但有意思的是,虽然预期是一面倒的悲观,但股市却没有继续向下跌。要知道,现在股市并不是处于超跌阶段,并不是跌无可跌,而只是回到起点,只是中性位置。按理说,这种状态下,市场的悲观预期可以轻松把股市砸下去。
所以只有一种合理解释,就是机构在明面上制造悲观预期,手底下却在加仓布局。
前文提到过的基金营销又活跃起来这个事情,其实在传达了一个积极信号。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基金都在什么时候卖得特别卖力?
在股市持续上涨的A阶段,基金会卖得很卖力,因为投资者容易接受。甚至在股市过热的B阶段,基金更是冲刺式的狂卖,因为马上就到晒网期了,再不打渔就没机会了。
在股市持续下跌的C阶段,基金的销量会大降,基金公司甚至考虑清盘部分基金,减小规模和成本,更不会加大营销力度,去做事倍功半的事情。而在底部的D阶段,基金公司倒是又活跃起来,因为这时候虽然没有AB阶段容易卖,但是这时候成立的新基金,很容易一开局就跑出高收益;后面的年化收益率,也更容易做出高水平。
看看现在的股市,处于持续上涨的A阶段吗?不是。处于过热的B阶段吗?更不是。
所以说对于现在的中性环境来说,基金营销突然活跃起来,不管营销话术如何,不管年化16.5%里面水分多大,这事情本身传达出来的积极信号,才是最有价值的。
今晚就先聊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1.《2019住房公积金贷款利息看这里!基金平均年化16.5%的收益率,只需要“信念坚定”就能拿到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9住房公积金贷款利息看这里!基金平均年化16.5%的收益率,只需要“信念坚定”就能拿到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05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