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报道,一和朋友聊起火锅,手机app就推荐餐厅、食材。或许手机被“监听”了吗?专家实验表明,监听可以在技术层面进行,但尚未发现应用程序这样做。
随着数字化社会不断更迭,大多数手机应用普遍存在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一些互联网手机应用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公然挖掘用户数据并进行商业开发。的确,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个人信息就意味着行业资源和商业财富。但是,手机APP商业利益的寻求不应以侵犯用户的隐私权为前提,侵犯隐私的“违规监听”,需要法律、监管共同发力。
APP为何能进行“监听”?这其实与大数据模式息息相关。不少用户在下载或者注册某个APP时,软件便会自动弹出要求用户授权各类信息权限的说明,包括通讯信息、地理位置、个人照片等等,这种境况下,用户需将个人隐私让渡给软件才能使用,否则就不能使用;其次,APP所推送的每一条消息都是经用户授权后所做出的360度全方位精准画像,商家与手机应用联合对用户的浏览记录、购买记录甚至是搜索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而实现“监听”的效果,提高用户信息的交易转化率和商业化利率。
目前虽然尚未发现有APP私自“监听”大众生活,但是这样一种未经用户同意,商家私自利用大众隐私信息谋取利益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隐私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在我国的《网络安全法》第四章第四十条中就有明文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有相关数据表明,约六成商业软件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并在对外提供个人信息时不单独告知并征得用户的同意,从而造成互联网平台利益下的“隐私狂欢”。这表面上看似把用户的生活变得更便利,实则已经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正当权益。
“商业利益”和“边界使用权模糊”可谓侵犯大众隐私等违法行为的源泉,并带来一定的社会危害。APP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用户,可却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商家和非法分子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途径。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软件一味寻求利益的行为负有源头责任。另一方面,这些软件并没有对用户信息使用边界进行界定,只要能带来利益,用户信息就可以被使用。久而久之,不仅仅会破坏网络的良好发展生态,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应当注意的是,仅凭安全法的单薄之力并不能完完全全保护大众隐私,还需要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才能够规范商家使用APP获取用户信息的“恶魔之手”。2013年4月,欧盟提出“被遗忘权”,允许当事人删除自己或他人放置到互联网上的有关于自己的数据信息,这为大众隐私保护法律的不完善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019年1月,中央网信办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也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未来,只有让法律与监管部门一起联合行动,协同发力,转变治理思路,建立信息保护制度,才能使用户信息的隐私权受到更安全的保护。比如严格规定APP权限设定范围、清晰APP使用用户信息边界以及加大重罚APP非法搜集用户信息行为的力度。
文/吴岳茂(安徽师范大学)
1.《2019易下款的贷款口子看这里!APP精准推荐,谨防商业利益打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口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9易下款的贷款口子看这里!APP精准推荐,谨防商业利益打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口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09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