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网北京12月12日消息(记者张勇)据中央广播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记者最近从多家来源收到了产品金(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产品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私募的名义非法筹集资金,涉嫌挪用和挪用基金财产,造成巨额损失。

“拼单代持”、虚假承诺误导中小投资者踏上私募大船

虚假承诺投资收益(央广网发 投资者供图)

投资者提供的协议(央广网发 投资者供图)

投资者提供的品今宣传册(央广网发 投资者供图)

安徽的小马平日靠开小旅馆谋生,今年6月,因为听信了熟人买基金零风险,还能赚取高额利息,不着急用钱的他把积攒了好几年的20万元家底拿出来买了品今的基金理财。

小马:当时跟我说的是基金控股之类的,按照他的意思买的是基金,我问风险大不大,他当时讲的是零风险,就算出现亏损,也是他们公司亏,亏不到我们这里,风险是他们承担。

小马购买的这款产品是品今资管发行的“理财宝季丰优选理财计划”,最低购买金额是100万元,要不是业务员主动提出可以“拼单代持”,小马这20万份额原本没有资格购买,也就享受不到3个月5200元的利息。

小马:我老婆同事的朋友在品今上班,说想做点业务,利息的话是三个月一结,收益率为2.6%。因为听起来非常靠谱,而且他们自己也都有钱放在里面,我当时就买了20万进去。第一次签的时候是以业务员的身份代持,他们说最低的就是100万,不够的话可以找人拼单代持,代持的话就是跟业务员直接签合同。

令人没想到的是,3个月过去了,小马不仅没有拿到5200元利息,连本金也回不来。又等了3个月到了12月份,钱还是没有音信,着急用钱的小马心情如冬日里的寒风,冰凉刺骨。

同样没能拿到本金的还有北京的吴女士,作为一个在品今投资5年左右的熟客,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强的投资风险意识,但吴女士还是被业务员承诺的低风险高收益所吸引。

吴女士:他们完全都没有这样的程序,所有的销售都像疯子一样,叮着你像蚂蟥一样,告诉你肯定保本付息没有问题,自己都在买。他们会给我看自己买了多少,他们的亲属买了多少,所以有时候我也相信说大家都绑在一起,公司还不至于这么黑心,而且的确是有私募基金牌照的。

正当吴女士准备在今年初产品到期后拿回本息全身而退的时候,品今的理财产品开始出现大量逾期无法兑付的现象。吴女士介绍,她现在连本金带利息共有400多万元,她多次向品今方面讨要说法,但对方给出的理由无法让她信服。

吴女士:电话里根本不认真回答你的问题,说在等着片子,等着别人给我们回款。因为我买的产品有两个是股票、债券型的基金,我说跟你们的影业有什么关系,你们说影视不好,那跟我的股票债券有什么关系。今年上半年股票市场那么好,也不至于说亏得血本无归,连本金都没有了。这些问题他们回答不上来,就会说都是拿公司整体的利润来补。

吴女士所说的片子,是指一家与品今关联密切、正在谋求赴港上市的耳东影业。

投资者适当性审查流于形式 基金产品备案成为幌子

投资者提供的拼单代持协议1(央广网发 投资者供图)

投资者提供的拼单代持协议2(央广网发 投资者供图)

投资协议规定的投资方向(央广网发 投资者供图)

记者从黑猫投诉平台了解到,类似小马、吴女士这样针对品今的投诉已经超过200件。从投资者损失的金额来看,多则数百万,少则20万。在与投诉者沟通中,记者发现很多投资者在购买品今的私募理财产品中都遇到过“拼单代持”,而且没有进行投资者适当性审查。

2016年7月实施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投资者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为规避合格投资者标准,将私募基金份额或其收益权进行非法拆分转让,变相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

一位品今的业务员告诉记者,这些规定基本只流于形式,而正是这样的形式才让小马这样年收入十来万的投资者被卷入了私募大潮。

业务员:我们培训的时候说是有这条规定,比如说净资产在1000万或者是金融资产300万以上,培训的时候培训了,但是购买过程中无论是我也好,还是所有客户也好,基本上都没有再去管规定。

品今的私募违规还体现在业绩预测或承诺上,记者查阅多份投资者的合伙协议发现,1个月0.8%、3个月2.6%、半年10%的业绩比较基准随处可见。然而《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明确,禁止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者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投资者最低收益,包括宣传“预测投资业绩”等。

品今的私募违规还体现在产品不备案。品今方面负责人赵女士曾经在与投资者的对话中承认,此前品今发行的私募基金存在不备案的情况。记者在基金业协会官网查询发现,品今基金、品今资管发行的“品今·锐享——股票投资5号”“理财宝月盈优选理财计划”等多款产品都不曾备案。

品今的业务员告诉记者,公司之所以不备案,是因为备案的产品并不受欢迎。

业务员:公司备案的产品也有,但那只不过拿作幌子来卖没有备案的产品。因为备案的产品利息不高,所以那会也卖得不太好,卖得不好公司可能就没有再卖了。

挪用、混用甚至侵占基金财产 基金财产去向成迷

实际上,“拼单代持”、虚假业绩承诺、产品不备案,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对投资者杀伤力最大,导致投资者本金去向成迷的重要原因是品今方面触碰了原则性问题:挪用、混用甚至侵占基金财产。

多位投资者反映,他们签署的协议上清楚地标明了投资方向大多为股票投资,甚至细化到中证腾安价值100指数成份股,按理说这样的产品到期后,无论盈亏资金很快就可以兑付,但事实情况是他们的资金从一开始就被品今挪用和混用。

面对投资者的质疑,品今方面负责人赵女士这样回应:如果是需要恢复正常的状态,我们至少要需要6-8部片子上映,情况才能得到基础的解决。现在来看的话,今年肯定是不好解决,我们今年的现金流太紧张了,全面展期,等片子上映以后才能解决现金流的问题。

资金去向不明,无非就是两种可能:一是品今方面募新还旧,新进的资金被用于支付先前的本息;二是品今把资金挪作他用。从品今方面对投资者的表态来看,资金违规流向影视行业不是没有可能。

天眼查数据显示,品今(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陈硕罡持有公司约80%的股权,而陈硕罡同时也担任耳东影业(北京)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持股比例达到72.22%。此前多位品今负责人和业务员也都提到,公司出现兑付危机就是因为投入到影视方面的资金没有回款。

投资者迫切希望有关方面查清资金去向、挽回投资损失

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时间是优秀公司的朋友。但对于踏上违规私募大船的人来说,时间已经成了敌人。对小本经营的安徽投资者小马来说,尽快追回本金而不是打水漂已经成了眼下最朴素的愿望。

小马:就是等,等他们电影回款,我们就能拿到钱,具体问他什么时间,他说年前估计是拿不到,然后我说那年后大概什么时候能拿到,他说年后也不一定,没法给你一个时间。如果说真的是公司回款不及时,电影行业受冲击太大,这也都能理解。主要是怕他属于拆东墙补西墙的性质,像我们这个时间也比较晚,到时候如果真按时间排的话,我这个钱很大可能就打水漂了。

而对于成熟投资者北京吴女士来说,她现在最关心的已经不是能不能拿回本金,而是希望品今方面给自己一个说法,资金到底去了哪里。

1.《【100万理财收不回来】独家调查:“品今系”私募理财产品大量逾期无法兑付 基金财产去向成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0万理财收不回来】独家调查:“品今系”私募理财产品大量逾期无法兑付 基金财产去向成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13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