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家头条】这是36氪股权众筹业务一个月内第二次更名。
(注:鉴于政策规定,本文中股权众筹、私募股权投资指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
7月31日,36氪股权投资平台更名迷你投(MINIPO)成为众筹行业最大的新闻。没有错愕,此举倒是印证了众筹家在此前提出的观点,股权众筹这部分业务,36氪恐已无力回天,36氪的金融故事可以休矣。
据悉,这是36氪股权众筹业务一个月内第二次更名。从更名的结果来看,我们不难直观的感受:36氪已经要做轻甚至抛弃股权投资业务了。
36氪自2015年6月开始涉足股权众筹业务,当时平台名为36氪股权众筹。
后,大量股权众筹平台为规避政策风险,行业出现改名潮。或因同样原因,2015年8月,“36氪股权众筹”改名为“36氪股权投资”。
2016年9月,包括股权众筹在内的金融业务从36氪集团母公司拆分,原来的股权众筹相关业务部门大规模裁撤,金融业务收缩。几乎为同一时间段,36氪股权投资平台的域名进行了调整。
36氪股权投资平台网站备案信息
2017年7月,“36氪股权投资”的名字又更换为“氪金融”。
“36氪股权投资”、“氪金融”百度快照截图
但是在36氪官网上,氪金融仍以“36氪股权投资”按钮为平台网站入口。
7月中旬36氪官网截图
直至昨日,铺天盖地的消息传来,36氪股权投资平台正式更名为迷你投MINIPO,对应的,业务也开始调整,除了原有的初创企业融资类服务之外,也将上线基金类产品。
“氪金融”百度快照、“迷你投”官网截图
而在36氪官网上,原来位置已经找不到36氪股权投资或者迷你投的入口。
平台名从“36氪股权众筹”到“36氪股权投资”,再到“氪金融”最后到“迷你投”,钛媒体今年六月对猿团项目的揭露报道,成为压死36氪股权众筹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是36氪“去股权众筹化”的业务演进路线已经非常明显,甚至有“去金融化”的趋势。
第二则是,除了将金融业务剥离36氪母公司之外,让金融业务脱离36氪品牌的态度也昭然若揭。36氪品牌或将不再会为金融业务做背书。
实际上,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钛媒体第一次发难36氪揭露宏力能源项目重大问题,一方面撕开了36氪股权众筹业务的光鲜外表,将金融风险暴露到了大众面前。另一方面,也开始让36氪意识到股权投资业务的风险已然不可控。
因此,36氪在2016年下半年企业架构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宏力能源事件被业内普遍认为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017年6月的猿团事件,36氪一纸声明,闪烁着太多信号。声明中提到:
“36氪”属于媒体业务品牌,而非金融公司的。母公司北京协力筑成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12月底完成了对旗下业务的重组,目前有4家下属独立运营公司。
北京协力创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互联网非公开股权投融资业务。
众筹家认为,36氪上述的口径中不难看出母公司在极力撇清与股权众筹的关系。众筹家始终认为,因为这意味着36氪无奈得将两年向金融的转向努力彻底推翻,本质上已经在自我宣告从媒体到金融业态的转型失败。
作为媒体转型创投和金融的一次试水,缺少金融、风控基因的36氪并没有收获做创业媒体一般的好评。36氪试图用媒体思维指导着金融和投资的工作,忽视了金融的规律。
突出表现为,在上线项目之前,对金融的风险没有良好的把控。相反,其高明的媒体宣传素养反而成为现在质疑者诟病36氪的理由之一。例如有媒体指出“顶尖明星投资人”的宣传和实际情况事与愿违。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还是高调的用情怀、传播渠道优势和36氪介媒体品牌口碑等碾压舆论。
这些对于大众通过媒体看热闹的业务或许有效,但是对于事关真金白银和切身利益的股权投资业务来说,这一套并不能经得起金融规律的考验。
36氪上线股权众筹业务时曾被寄予厚望,但是股权众筹在近年来面临挫折之时,36氪并没有扛起行业大旗,反而被部分人定性为股权众筹落幕的风向标,实在让人扼腕。时至今日,在36氪股权众筹业务乃至金融业务在去“36氪化”之后,没有了36氪的品牌背书,更名后的迷你投“轻装上阵、重新开始”,但在风险控制和重建原有投资者信心等核心业务层面,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1.《【36氪股权众筹平台】专题36氪股权投资更名迷你投,三次更名后仍有一问题待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6氪股权众筹平台】专题36氪股权投资更名迷你投,三次更名后仍有一问题待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20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