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咳嗽,方书多以泻白散与黛蛤散合方加味治疗,但效果并不肯定,以王氏清金制木法化裁,可以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呛咳,既可由外感咳嗽发展而来,亦可由内伤所导致,其典型症状是:患者在完全不能预知的情况下,突觉气上冲于咽喉,此时或咽痒,或咽不痒,但必然继发连续性干咳,或有痰亦少,一阵咳声可达7—8次以上,急促而短,呈阵发性,咳几阵后可自然停止,过一段时间又重复发咳如前。病人主诉像吃饭喝水不小心呛了一样,因此谓之“呛咳”。

对于此种疾病,各种宣肺化痰、清热化痰、养阴化痰、降气化痰均无效果,病情常迁延不愈,患者深以为苦。本病临床并非少见,故此详述证治如下。

其主症是:①呛咳,症如上述;②咽干,尤以夜间与晨起为甚;③心烦。

治法:清金制木,以自拟呛咳饮。

方剂组成:桑叶、沙参、麦冬、玉竹、百合、杏仁、桔梗、前胡、川贝、枇杷叶、蝉衣、僵蚕、地龙、夏枯草、钩藤、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

每口1剂,水煎服。

效果:上方服1剂后,咽干心烦除,呛咳可减一半,再服1一2剂,呛咳即愈,最多不超过7剂。患者服后先觉痰出见多而易于咳出,继则痰渐少而咳止。

典型病案:

(1)王某,男,2岁。1997年8月10日初诊。

患儿半年来常因感冒而咳嗽、发热,去医院输液1周左右可愈:但平均1月仍发1次,难以根治。本次来诊,家长诉1月前发热、咳嗽,医院诊为肺炎,经住院半月后,肺炎虽愈,但阵发咳嗽至今不止。

刻下见患儿确实时发呛咳,每次连声咳嗽达7次以上。脉弦滑数,舌红少苔。

听其乃干咳,咽中无痰声,予自拟呛咳饮,药量为成人1/2量,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4日复诊,家长诉服1剂后呛咳即未再发,且一咳痰即出来,随之病愈。遂停药未再复发。

(2)杜某,女,41岁,石家庄市炼油厂职工。2001年8月16日初诊。

患者经常咽痛,时发时止,已20年。6月中旬又发咽痛,并且发热,西医予服抗生素热不退,1周后又出现咳嗽,此后半月又喘。经住某医院半月后,咽痛与喘虽除,但咳嗽发热未止。

今体温38. 5℃。现阵发呛咳,其咳与是否躺卧无关。咽干,夜间及晨起为甚。因咳甚牵引两胁下痛。诉本次发病由于厂方令其买断工龄而生气所致。病始发仅咽痛,并无喷嚏、流涕症状。治疗至今,已花费4000余元亦未见效。脉弦数而涩,舌暗红少苔。

予自拟呛咳饮原方,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8月19日。

服中药后即自行停用抗生素,现体温37. 5℃,已不呛咳,痰已多,且易出。上楼及走路久则气短似喘,仍咽干甚,诉咽喉干涩如锉样,时欲饮水而解其干。服药前大便3日1次,现己正常,每日1次。再予原3剂。

三诊:8月22日。

体温已正常,热退,咳止,气短似喘大减,但夜仍咽干甚。

上方沙参、麦冬、玉竹、百合各增至15克,连服10剂而愈。

按:前面已经说过,王氏清金制木法共3组药物,均具有代表性,临床当随机扩充运用。

第一组药物,可选用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石斛、百合、生地、元参、白芍等;

第二组药物,可选用枇杷叶、川贝、杏仁、桔梗、前胡、苏子、瓜蒌皮等;

第三组药物,可选用石决明、生牡蛎、珍珠母、鳖甲、蝉衣、僵蚕、地龙、夏枯草、钩藤等。

在此基础上,理气可用乌药、青皮、川楝子等;活血可用丹参、郁金、延胡索、赤芍、乳香、没药等;安神可用枣仁、远志、夜交藤、柏子仁等;制酸,可用瓦楞子、乌贼骨、海蛤壳等。

只要紧紧抓住3项核心组成内容,再随症加减,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作者/刘保和 。由大象医友会校编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1.《呛咳,这种特殊的咳嗽怎么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呛咳,这种特殊的咳嗽怎么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