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特别的一年,后世史书也会在这里多写笔墨。
如今十三年过去了,汶川早已完成重建,欣欣向荣;北京奥运呢,在东京奥运的“助攻”下重登“热搜”。但当年的另一件大事,却仅仅成为了一个符号,显得“无足轻重”。这件事便是,次贷危机。
可能在很多人脑海中,次贷危机早就过去了,现在已经是新世界,新秩序了;对次贷危机的反思、总结也足够了,毕竟其都成为经济各学科的必修案例了。但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所谓的反思总结,弯弯绕绕都是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看到次贷危机对世界走向的影响。
有人说现在是“后特朗普时代”,倒也名副其实;不过说是“后次贷危机时代”,也没啥问题。那为什么可以称现在为“后次贷危机时代”呢?别急,这正是“回顾08年次贷危机”系列文章要回答的问题。此系列文章将用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次贷危机,分析其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影响了什么等种种问题。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是推测;各位要想知道绝对的真相,怕是得暗地里问问格林斯潘或是保尔森了。
现在这篇是系列文的第一篇,回顾08次贷危机之“我们所听到的”:按照传统视角梳理一遍次贷危机,虽是老生常谈,但还是得谈一谈,毕竟十几年过去,大家对它也没那么熟悉了。
2009年1月20号,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同年九月,在次贷危机一周年之际,其特意跑到纽约,在联邦大厅发表关于金融风暴的演讲。演讲中奥巴马提到: “他们不仅自身濒临绝境,而且让我们这个国家处于险境”、“我们不会回到可不计后果和肆无忌惮行事的时期,而这正是危机的核心”。
演讲中提到的“他们”指的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奥巴马的这次演讲将次贷危机归咎于华尔街众人的“贪婪”,直接给此事定了性;而后来绝大多数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也都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的,这也正是笔者所说的“传统视角”。2015年电影《大空头》上映,影片亦是从视角去还原次贷危机,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好评,进一步强化了次贷危机的传统视角解释。
那这种“传统视角”是怎么解释次贷危机的呢?
故事开始于“两房”,房利美与房地美。二者做的事情基本上一模一样的,之所以设了两个,是因为美国人觉得一个市场只有一家公司,没有竞争不行,所以为了避免垄断又设了一个。他俩是干啥的呢,是为了稳定房地产贷款利率的。不仅中国人看重房子,美国人也重视。他们一向“流行”贷款消费,房产也不例外。专门用于购买房产的贷款被称为住房抵押贷款,所谓“抵押”,就是指如果贷款买房之后,“有朝一日”供房供不起了,提供贷款的银行可以把房子收回去。
银行提供的每一笔住房抵押贷款都意味着一个现金流,就是一个稳定的、未来的收入来源。但银行资金有限呀,不可能无限度地贷款,一旦资金不够了,那么贷款的利率就得提高,那对买房的人很不友善(当然,那时候人们还很淳朴,买房只是为了住)。这个时候“两房”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银行提供贷款后,形成了一个现金流,两房就花钱把这个现金流买过来,这样银行就又有钱了,又可以放贷款了,那么房贷的利率就不会波动了。
可两房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他们买“现金流”之后,又把这些现金流打包成了债券,这就是MBS,抵押支持债券。债券可以在市场流通,就可以卖了,两房自然也就有钱继续周转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种债券很受欢迎,因为收益很高而且很稳定:当时的房贷基本上都是采用的为期30年的固定利率,而且大家还都按时“月供”,所以现金流很稳定。也因此,这种债券的评级很高,表明其质量很好。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什么问题,直到步入21世纪。21世纪,房价迅猛上涨,房地产行业空前繁荣。房价永涨不跌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根据美国主要城市房价指数显示,2006年6月的美国十大城市房价,是1996年12月的2.9倍。房地产市场火了,用来买房的贷款市场自然也火了,用来买贷款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自然也火了。从事贷款行业、MBS行业的人,通过提成大发横财,尤其是华尔街的金融巨头,
可问题是,住房的需求有限,这就限制了上述几个市场的无限扩张。但尝到甜头的巨头怎么可能“金盆洗手”。
所谓“住房的需求有限”,这里的“需求”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想买房,另一层则是买得起房(付得起首付和月供)。想买房的很多,但买得起的很少,银行家们看到了这一点,想着让买不起房的买得起不就行了。于是市场上出现了零首付购房,还出现了“可变利率抵押”。可变利率抵押,这种贷款前两年月供只用还利息,不用还本金,也就是说买房的人前期压力变小了,对应的,后面的压力就变大了;另外,这个贷款利率变成“可变”的了,跟随市场变动而变动,不再是固定利率了。尽管当时的固定利率已经低很多了:1973年30年期,8%;1981年30年期,18%;2006年,30年期,才6%。
这个可变利率成为了后来危机的“伏笔”。因为利率只要一提高,买房的人就供不起月供了。但当时房价一直在涨,大家都觉得自己能在利率调高之前“清仓”。这个时候,房子已然成为了股票一样的投资标的。
原本买不起房的人现在买得起了,他们找银行贷的款被称为次级贷款,这种贷款形成的债券自然也是次级的,质量不行,意味着风险较大。只卖这种质量不行的债券没人买呀,于是华尔街精英们把这种质量堪忧的债券与质量好的债券打包在一起,再卖出去。但这跟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一样:市场规模受限。虽然买不起房的人贷款买房了,但还是有限(人数有限,房子也有限)。怎么能突破这个限制呢?金融精英继续“金融创新”,他们将混合后的债券再次打包卖出去。这就成了“俄罗斯套娃”。
关于这一点,《大空头》里面做了一个很好的类比来说明:比如A在赌博,赌大小;A买了1块钱的“大”;B和C又赌,A赢还是输,赌10块钱;D和E又赌B能赢还是输,赌100块……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这么玩下去。市场规模就不再受限制了,而这也意味着房地产背后牵扯了数额极大的“赌注”。神奇的是,大家都觉得自己会赢。
但只要房价一下跌,一切就都化为乌有了。这一天终于来了。
2004年以后,美联储开始多次加息,也就是利率提高了,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付不起月供了,断供出现了。断供出现,贷款人违约,银行收回房屋,再将房屋投入市场,一开始还没啥问题;但当断供的人越来越多,银行收回的房屋也越来越多,重新投入市场的房屋也就越来越多,房价开始下跌。房价一下跌,引起了恐慌,大家开始抛售,结果房价进一步下跌。
房价下跌,房产被抛售,月供也没了,未来的现金流就没了,债券的收益也就没了。制造这些债券的是华尔街,买这些债券的除了华尔街还有广大的中产投资者。债券没了收益,就成了废纸,华尔街的银行无法兑付这些债券,只能宣告破产。成百上千亿美元的财富烟消云散。
次贷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行文至此,已经将次贷危机按照传统逻辑梳理完了;通篇看下来,的确是华尔街搞的鬼,贪财贪出来的危机。
但事实就是如此吗?房地产的泡泡真的是华尔街吹起来的吗?
1.《08债券,干货看这篇!回顾08年次贷危机之“我们听到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08债券,干货看这篇!回顾08年次贷危机之“我们听到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21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