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国际会议中心“聚集”的人在2017年请愿社会各界的“自我修养中社会责任树的良好形象”主题实践报告会上向观众讲述了他们创造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故事。
该报告会由市文明办主办、清远日报社承办,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法院等部门及清城区、清新区宣传系统主要负责人等共2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今天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听听他们的话语
佛冈县拘留所教导员兼任佛冈县公安局情报信息中心主任刘治刚:
“如果我不救人,我会后悔。现在救了他,我不后悔”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我是一名警察,如果我不救人,我会后悔,现在救了他,我不后悔。”刘治刚说,在很多人看来,奋力推开他人,自己却被车撞飞38米,当场陷入深度昏迷一事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壮举。但对于他来说,这是多年交警工作的一个“下意识”动作,也是一名警察的“本能”。
事后他结合现场地形和勘查记录分析,当时他和待查司机所在位置,是一处上坡位的顶端,等发现疾速而来的小车时,只有三四十米的距离。这么近看到这么快的车过来,大脑判断出危险要躲避的时候,车就已经到跟前了,所以只能下意识推开待查司机。
刘治刚也因此失去了脾脏,身体免疫力大幅下降,在最初两三年内,一两个星期就会感冒一次,天气热的时候不敢吹空调,一起风的时候就要穿长袖衣服,每个月都要去四五趟医院开中药调理。
对此,很多人曾问过刘治刚有没有后悔过救人,包括刘治刚的父亲。刘治刚是这样回答父亲的:“我相信,当您穿着这身警服的时候,你同样会选择这样做,我更加相信,我的警察同行们同样也会选择这样做。”
“既然我们选择了警察这份职业,就明白这份职业意味着什么,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默默用心体会,再苦再累我们也会把工作做好,无愧于头顶的国徽、对得起身上的警服。”
清远市人民医院肾病中心主任蒋重和:
多钻研一些实用性强的技术,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昨日下午,蒋重和有两台只有他能进行的手术,需耗时五六小时,而星期五他又要赶赴上海参加学术研讨会,患者已经等了许久,手术无法延期,因此他无法来到现场。但他还是录了视频,分享自己的故事。
七年前,蒋重和放弃瑞典丰厚的待遇,来到清远市人民医院。在清远,先后开展了尿道下裂等八项新技术。非手术治疗包茎,是他从国外带回来的技术,蒋重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宣传和推广:3—10岁小孩去包皮不用做手术,擦药膏、辅以特殊的手法就可以治愈。“我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技术,让小孩子少挨这一刀。”蒋重和多次说起。他说,比起成名成家,自己更喜欢钻研一些实用性强的技术,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
同时,蒋重和也热心公益事业。他到清远后做的第一台手术,就是为一个贫困的尿道下裂患者免费治疗。有感于很多病明明可以治愈,但因患者贫困而留下残疾,蒋重和又争取了医院的支持,共同为贫困患者设立了天使基金,目前已为病人免费手术100多例。
蒋重和表示,自己做医生不图名利,就是想给老百姓扎扎实实做点事。这是他一直坚持的初衷。66岁,蒋重和依旧奋战在第一线上,门诊、手术、科研,都没有放下。他说,能为病人减轻痛苦,自己也会有种成就感,感觉到快乐。
英德红茶主要奠基人袁学培:
把一生奉献给红茶事业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为了追求物质、精神满足,而是这一生是否为了一份事业的成功而奋斗过”,79岁的袁学培虽然早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他说,自己脑子里没有退休的概念。
袁学培是英德红茶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奠基者。在半个多世纪的茶叶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建立30多项茶叶科研样板,参与的高产茶园项目,创造茶园亩产1410斤的世界高产纪录。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评为“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
上世纪60年代,袁学培是英红九号的第一代研发人员,后来成功地在社队茶厂试制红碎茶成功,获得了国家权威部门、外国采购团队的认可,成功推动英德社队茶场全面改制红碎茶,社队方面大幅度增收,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
在袁学培等几代茶人的努力下,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德红茶创造辉煌,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可以与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媲美的后起之秀”。
已是耄耋老人的袁学培表示,脑子里从来没有退休这个概念,他经常到茶企指导生产,还给来企业实习的学生们上指导课,培养后备人才。
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齐福:
退休后再创业,成为清远非公企业党建“领头羊”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一楼展示厅内,挂着一张黄齐福陪同全体员工韩国游的照片,这个八旬老人弓着腰、缩着脖子,张大嘴笑着,表情到位地模仿着身旁一人多高的玩具塑像。
今年已81岁高龄的黄齐福坚持每天往返公司,公司员工都喊他“福伯”。
年轻时当过兵,部队转业后福伯从一名工人做起,摸爬滚打至药物公司党委书记。1997年,退休后福伯再创业,2003年已是67岁的福伯来到清远创办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嘉博,取“大家一起拼搏”之意。嘉博成立之初,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集原料药、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冻干粉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因为注重科技创新研发,10多年间纳税累计上亿元。他也成为清远非公企业党建“领头羊”,先后被授予省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企业家的最高追求是慈善家。”福伯秉承着这个信念,热心公益事业,为清远创文等捐赠资金、贡献力量,将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主动融入中国梦。
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李宗矿:
甘当文化义工,让清远民间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1947年出生于清远的李宗矿曾任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主席。已踏入古稀之年的他,是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民间文学、民俗专家,曾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职务。
从37岁开始,李宗矿到农村收集民歌、谚语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清远民间文化的活字典。几十年来,他坚持到基层、农村、街道,常常穿街走巷,在乡村农舍、田间、树下,搜集民间故事、歌谣、典故、谚语、民间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
在此过程中,他致力民间艺术精品的挖掘、整理工作,在瑶族长鼓舞、连州笋衣画、曺氏木雕等文化精品推广过程中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所获荣誉众多,包括1991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民间文学集成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工作先进工作者”。2009年获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广东省民间文艺突出贡献奖”。李宗矿说,他甘当文化义工、耕耘不息,希望尽自己全力,让清远民间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李宗矿已入古稀之年,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是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非遗专家。他说,未来依然会选择退而不休,发挥自己余热,“几十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不少专业知识,很想传授出去。”
阳山县邮政分公司秤架支局投递员李炳房:
为了这份亲情、这份信任这份责任,我什么路都敢走!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李炳房是瑶胞汉子,是阳山县邮政分公司秤架支局投递员。同时还是村民的义务“送货郎”、“代销员”。2016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成为清远首位获此荣誉的好人。
李炳房负责两条邮路,一条是往西方向,从秤架支局到秤架东坑山背水电站,全程55公里,要翻越7个山峰、途经5个村委会。其中一个山峰海拔986米。除前、后各有一小段路可通车外,其他邮路是人烟稀少的荒山、峻岭、田埂。
另一条是往东方向,从秤架支局到广东第一峰,全程30公里。两条邮路隔日交叉投递。
从业13年来,李炳房走过的邮路约26万公里,但没有延误过一个邮班,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他每天身披绿色的邮布包,肩上扛一根扁担,在为村民送邮件、包裹的同时,又当起义务的“送货郎”,为大山深处的村民采购生活必需品。
5月份,李炳房看到大山深处的村民生产的黄肉火姜销售难。于是又当起义务“代销员”,利用走邮路的便利,帮助一些贫困户挑姜下山,并通过邮政交通工具、销售网络平台(邮乐网),向外销售黄肉火姜。价格也由原来每斤约0.8元涨到2元。使这些贫困户的收益有了一定的保障。
“我走山区邮路已经13个年头。有人问我,累不累?苦不苦?说真的,我也有过犹豫。”李炳房称,但一想到邮路周边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心中很舍不得。“为了这份亲情、这份信任、这份责任,我什么路都敢走!在乡亲们的眼里,我不仅是乡邮员,更是共产党员。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啊!”
佛冈法院法官、副院长蓝榕概:
“肥佬法官”创下“98.5”调撤率,要让当事人少跑腿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站在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笑我:‘哇,好胖!’没错,我就是来自佛冈法院的蓝榕概,大家都叫我‘肥佬法官’”。一段风趣的自嘲式开场白,让人倍感亲切,充满激情的演讲,更是让在场听众感受到这位曾创下“98.5%调撤率”法官的魅力。
6年前,“肥佬法官”蓝榕概创下逾98.5%的调撤率,一举打响佛冈法院调解的金字招牌。5年前,“蓝榕概法官调解工作室”在佛冈法院汤塘法庭挂牌成立,开始探索“师傅带徒弟”的法官培养模式。
在一宗宗成功调解的案件中,蓝榕概总结出“调解五法”,配合自己“接地气”、“管住嘴”、“迈开腿”的工作方式,逐渐扩大了调解的范围,甚至部分未到法院起诉的案件当事人都主动找到蓝榕概,希望他出面调解。
“工作过程中我会主动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当事人,方便沟通,所以很多案件都是在电话沟通当中得到解决的。当事人来一趟不容易,绝不能让他们走一趟冤枉路。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体谅群众的难处,要让法官多走路,让当事人少跑腿。”蓝榕概这样说。
如今,他已成为佛冈乃至清远一块响亮的“司法招牌”,先后荣获“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好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司法为民的路上,他不断地在寻找更多并肩同行者。
清远市精旺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崔玉峰:
中科院博士来到清远为实现“醇基燃料”梦想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我和团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所在”。崔玉峰带着他的团队离开中科院来到清远,为的正是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
2005年,崔玉峰获得中科院授予的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科院工作,崔玉峰的团队承担多个国家级863、973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的重大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设计的多个燃气轮机燃烧室获得成功应用,技术水平获得国内认可。
同时,该团队通过一系列的先进燃烧机理的研究工作,有助解决氮氧化物大量排放所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填补了国内该技术的空白。
几年前,崔玉峰的团队开始研究“醇基燃料高效清洁燃烧技术”课题,很多地方邀请崔玉峰落户。2016年,崔玉峰和团队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创新团队,随后他带着“醇基燃料高效清洁燃烧技术”课题离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来到清远从事醇基燃料的工业应用推广、节能减排改造和工业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研发工作。
崔玉峰表示,“打动我的不仅有清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还有清远人的热情。”
广东省优秀女企业家麦露:
每天免费为孤寡老人提供一个鸡蛋、一块肉
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2006年,当时在深圳外企担任高管的麦露,辞去了年薪百万的工作来到清远创业,创立了清远吉百利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养殖健康风味猪。
在过去的十年里,她以平均每三年一家公司的速度创立了4家公司。这4家公司都是与猪相关。“从猪吃的饲料添加剂、到养殖技术的提升、再到打通终端销售,整个环节都打通。”麦露说,一直从事畜牧行业的她,有一个梦想:给市民生产一块“健康、美味、不贵”的猪肉。
创业十年,麦露曾荣获广东省优秀女企业家、广东省十佳创业奖、中国畜牧品牌女性等荣誉。她还是清远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清城区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2014年,麦露组织研发了“保温小棉袄”,有效地解决仔猪保温问题,大大提高农户养殖存活率。“保温小棉袄”获得了“邮储银行杯”2014年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广东赛区三等奖。
2017年5月,她利用参加沙漠108公里挑战赛的机会,发起众筹,将善款以捐鸡蛋的形式捐赠给老人院。目前,她每天都免费给清远市清城区安居养老中心的孤寡老人提供一个鸡蛋、一块肉,并且计划将这项事业长期进行下去。
大家都在看
清远发布编辑部
编辑:方寸
1.《108公里众筹专题之「创文日报」清远9位各界模范人物传播清远好声音,分享正能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08公里众筹专题之「创文日报」清远9位各界模范人物传播清远好声音,分享正能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246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