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原奶过剩苦不堪言。从山东胶东半岛,到河北唐山,蒙牛与奶农的供需矛盾纠纷在时间和空间上蔓延,同时也预示着奶业的寒冬远未结束。

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

2014年9月底,记者独家报道了蒙牛对胶东地区原奶收购价直降1元/公斤,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奶业周期之痛。转眼间,一年零三个月过去了。近日,蒙牛唐山工厂门前又出现收奶纠纷:合作牧场在为每天挤下来的生鲜乳呼吁销路,蒙牛方面则在因原奶过剩苦不堪言。

值得关注的是,前来苦寻出路的恰恰是中鼎牧业托管的牧场,中鼎牧业则是由老蒙牛人出来创办的企业,并且2015年1~5月,其35%的销售收入来自蒙牛。根据双方2013年前后签订的合同,彼时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蒙牛方面约定的是每月最少供应量。如今的“限收”局面则意味着“蒙牛系”上下游矛盾凸显。

争议新增奶产量

站在养牛人和中鼎牧业的角度,奶牛单产越高则是越好;但是下游乳品加工企业则不认为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奶荒”的时候当然认同,免去了四处奔波抢奶之辛苦,但是行业低迷原奶“相对过剩”阶段,增量对加工企业来说就是负担。

记者了解到,蒙牛在“合同期限与收购数量”中明确,2013~2023年期间,河北某家合作牧场向蒙牛每日交售生鲜乳不少于6600公斤(即6.6吨),并且还规定牛奶产量增加原因是属于自然增长,增量部分由蒙牛收购,不得销往其他任何企业及个人,否则承担违约责任。

“谁不希望自家的奶牛单产高,并且国家和行业都在号召稳产增产。”一位与蒙牛存在供需纠纷的牧场负责人介绍,没有别的诉求,只希望蒙牛履行合同,每天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牧场13吨的生鲜乳。

记者就此采访中鼎牧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基于双方长久合作考量,以及当地政府正在进行协调,表示“视蒙牛的表现再予以回应”。

另据中鼎牧业方面披露的重大销售合同,以蒙牛乳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在与中鼎牧业旗下牧场签订的合同是2012年10月24日~2017年10月23日,合同规定每日交售不少于5.2吨,合同期内累计总量不少于9490吨。

“公司通过与大多牧场主签订了十年以上托管合约,获得对这些牧场的经营权和控制权,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将原本低效率的中小型牧场改造为具有高产奶量、高奶源质量、高盈利能力的现代化牧场。”中鼎牧业方面这样阐述公司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帮助牧场提高奶牛产奶量,正是公司的商业价值。

然而,因为行业持续低迷,蒙牛及所有乳品加工企业都饱受“产能过剩”之困,从2014年以来,收购上来的原奶有一部分都不得不喷粉储存。

“中鼎牧业托管的牛场单方违约解除合同后想回来继续向蒙牛交奶,同时期望在奶量与奶价方面得到特殊优惠政策,未得到同意。”蒙牛唐山奶源事业部吕常赤日前发布个人声明称,他在努力寻求资源和合作牧场一起讨论如何提高技术,和国外牛奶竞争成本时,“我看到的是个别人置身事外,只保证自己利益”。

蒙牛方面向记者回应称:“涉事供方在履行与蒙牛供奶合作合同的过程中,存在首先违约行为。”这里的“违约行为”指的是个别合作牧场转供其他乳企,一段时间后又回来找蒙牛收奶。而上述牧场负责人则对此表示,是蒙牛方面违约在先,没有按照合同收购牧场生鲜乳的增量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收奶纠纷发生在“蒙牛系”内部的上下游。中鼎牧业总经理孙国强此前曾在蒙牛工作11年,离开前是蒙牛奶源事业中心总经理。中鼎牧业的五位董事中有三位曾在蒙牛核心管理岗位任职。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2013年,中鼎62%的营收来自蒙牛,2014年是59%,2015年1~5月降至35%,虽说这两年依赖程度在降低,但蒙牛仍然是中鼎牧业的最大客户。

1.《蒙牛被收购 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原奶过剩苦不堪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蒙牛被收购 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原奶过剩苦不堪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5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