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莱茵集团是德国四大电力公司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000万客户甚至更多,是德国同时经营煤炭与核能基础设施的公司之一。

相对于同为德国能源巨头的意昂集团,莱茵集团不仅有较多的政府控股成分,供电面积也相对更加集中,地方色彩也更加浓厚。尽管莱茵集团一直宣称自己与意昂有本质区别,但在德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局面下,同样作为老牌传统能源企业的他们可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德国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图为德国能源供应商ENERTRAG在安装风力发电机。

1

1

1

困局中创新乏力

很久以来,莱茵集团的企业文化口号一直是:Vorgehen领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莱茵集团也的确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句口号。但在德国政府大力推动能源转型的形势下,一贯具有创新精神的莱茵集团也有些后劲乏力了。

2015年,德国新能源发电比例超过30%,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的不断提高,主要由传统火电厂构成的能源集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几乎是一夜之间他们纷纷面临盈利大幅下滑甚至是亏本的窘境。与德国其他的传统能源集团一样,莱茵集团的主要能源生产方式未来将面临监管挑战和成本压力。

在过去的几年间,莱茵集团损失了数十亿欧元,股价也不断下挫。这一现实促使莱茵集团必须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在实际操作层面很有可能是苍白的。比如你问到,和意昂集团相比,莱茵集团应对新能源的挑战措施有何不同?莱茵集团的回答是:意昂集团是把传统的煤气业务分拆出去成立Uniper,而莱茵集团则完全不同,我们是把电网、新能源、售电分拆出去成立新的品牌公司独立运作。如果这样的创新可以被接受,那么把周六吃白香肠改成周日吃,的确也已经是很大的冲击。真正的领先决不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举措。2015年,莱茵集团的利润几乎下降了30%,这对任何一个能源公司来讲都是令人崩溃的现实,尽管几年前他们还赚得盆满钵满。在新能源发展势不可违的局面下,莱茵集团的自救方式除了尽快布局新能源业务,另一条出路就是想尽办法在成本压缩上进行创新。

1

2

1

主动拥抱移动互联技术

如何压缩成本、提高效率?传统的做法或许并没有多少可发挥的空间,于是莱茵集团将目光投向了移动互联新技术。不久前,莱茵集团计划在与苹果和IBM的“移动为先”合作项目下部署1000台iPad,这些iPad为现场操作人员在执行现场操作时提供更便捷的流程管控和更丰富的互动功能。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莱茵集团还将在另外两个煤矿部署iPad,之后则会扩充到非实地工作者之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iPad的使用能让汉巴赫煤矿的工作者每天减少30分钟左右的文书工作时间。从长远来看,莱茵集团则希望可以缩短工作者的通勤时间、让现场维修工作变得“可预测”。

在售电公司方面,莱茵集团通过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签约,这使得区域性的售电公司变成全国性的售电公司,有效地扩大了客户的来源,同时稳定了签约率。比如,莱茵集团旗下的法兰克福地区的南部售电公司,其所有的客户只要在公司网站上填上相关的信息,就可以获得合同,即使是以前同别的公司签订了合同的客户,也可以按照新客户的方式办理合同,而转合同的手续由此售电公司和原公司在后台解决,客户不用参与,最后客户能够获得一张邮递确认信,合同就此达成,整个流程对于客户而言,方便快捷,没有冗杂的手续。

以上种种合作与创新让莱茵集团的整体运作更精炼、更高效,相信在品尝到互联网带来的更多便利之后,这家传统大型能源集团将更紧密地与互联网拥抱。

1

3

1

区块链技术推动能源互联

当互联网技术以汹涌澎湃之势改变世界时,能源互联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趋势。莱茵集团没有错过这一轮的变革潮流,它从电动汽车领域入手,不但利用售电公司的平台在全国各地部署了很多充电桩,还提供了外壳更换和多种广告支付手段,更试图把具有比特经济时代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引入能源互联网时代。莱茵集团与以以太坊为基础的区块链创业公司Slock.it合作研究了有关区块链技术的概念论证。他们试图尝试潜在的区块链应用——电动汽车充电站可以使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对用户进行认证和管理开票程序。概念论证过程将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进行,充电站将作为顾客认证点和付款处理点。

在原型机下,通过在以太坊网络上生成智能合约,用户与充电站建立关系。在充电前,用户在网上进行存款,在交易完成后存款会被扣除。用户并不是根据汽车与充电站连接的时间长短进行付费,而是按照充电过程中所消耗的电量来进行付费。这一尝试所要论证的是用户使用小额交易可以节省开支,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对电力进行更有效的部署。应当不用怀疑,这是机器人时代下,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尝试之一。比起那些毫无新意地分拆运作,这样的大手笔跨界合作更令人感到兴奋,这至少表明,这些传说中僵化保守的传统能源企业,真的在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变。

过去十年,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传统能源为基础的电力企业利润降低。

1

4

1

未领先,但不放弃

“领先或者放弃”,一向严厉的德国媒体就是这样调侃莱茵集团的。在过去,它的确是优异、卓越的代表,但现如今,它和所有德国老牌能源企业一样面临困境。他们的困境并非来自于对能源转型的敌视,实际上,这些能源大鳄失去了敏锐的嗅觉,对于大势的变化更多地抱着忽视和不以为然的态度。对于观察者而言,期待这些大企业在能源转型进程中有更多的创新之举是人之常情,但现实往往没有更好的选择。莱茵集团没有更好的选择,所有的能源公司都没有更好的选择。

但令人庆幸的是,这些能源巨头们仍然保持着在逆境中调整奋进的能力,压缩成本的策略看似保守,但重点在于,当莱茵集团积极拥抱高科技时,会迸发出了一系列充满化学反应的火花,让老牌能源公司变得更加年轻、高效,这一举动的意义远大于实际节省的可量化的成本,也让莱茵集团的未来值得期待。

来源:火山动力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获取创新观点

海尔开放创新平台

海尔开放创新平台(hope.haier.com)是海尔与全球伙伴交互创新需求、寻求优秀解决方案的平台,通过与全球伙伴知识共享、资源共享、建立专业领域的个人圈子,打造全球创新交互的社区。在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上,您提出的观点、创意将有机会与全球的创新者、工程师、极客消费者一起改变生活、改变世界,共同创造美好的智慧生活。

查看海尔合作需求、分享创意及解决方案,请登录http://hope.haier.com,或发送邮件到hope@haier.com

更多技术需求,请点击阅读原文

1.《德国电力巨头莱茵集团:困局之下如何转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德国电力巨头莱茵集团:困局之下如何转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