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北京市将开启2020年普通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北京新高考元年,第一批在新的招考规则下完成了成人之后第一场大考的年轻人,即将进入大学就读。同时,也有一批考生因为高考分数不理想,选择参加“加时赛”,用多一年的拼搏换取通往心仪高校的“复活”机会。相比往年,今年北京高分复读报名人数呈现继续上涨态势,目前已有高考成绩超过680分的考生咨询复读。
复读市场新动向 高分复读逐年看涨
伴随各地高考陆续发榜,高分学霸频上热搜。与此同时, “高考失利怎么办”一路攀升到“知乎”热搜榜前五。“人民日报评论”新媒体平台发文援引了这样一组数据,参加复读的学生中,超过七成的首次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下,多一年的付出能让他们平均提高40分。
来自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知名高考复读学校精华学校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前来报名复读的总人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两成。其中,超过600分的高分复读考生已接近百人,相比去年同期上涨约三成。
“我想冲击清北,可今年分数不够。选考科目物理、生物、化学发挥还不错,但统考科目中的语文、英语相对薄弱。”小吴今年高考成绩630多分,距离清北分数仍存在差距,决定在精华学校报名复读。来自北京某中学名校的小王目标也是清北,因为高二年级忙于竞赛,没有做好课程内容衔接,因此高考620多分的他坚决选择复读。据了解,今年一位高考681分的考生,也来到精华学校咨询复读的相关事宜。
业内专家分析,高分复读考生人数逐年看涨,这和高考生对于新高考将在实施初期总体保持平稳的判断有关,也和考生对于第一学历和目标专业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
高分生复读归因第一学历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考报名条件的放宽,升学、留学、复读,成为高考生的三大去向。同时伴随高考录取率的提高、推广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等改革,上大学已不是件难事,上名校依然不轻松。高考生首选的137所“双一流”高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因此,作为目前最公平、最严格的国家选才考试,高考选拔的高标准、严要求为高考带来了高含金量,从而导致“第一学历”的院校被赋予了特别的价值。
同时,“最难就业季”的连年来袭,也让考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于“第一学历”的含金量给予了更多关注。《长三角“双一流”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显示,长三角8所“双一流”高校都实现了95%及以上的超高就业率。
即使抛开对“第一学历”的关注,高考依然被一些人视为是“含金量”“性价比”最高的考试。随着考研报名人数大幅增加,近年考研总体录取率约为25%左右。据统计,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2.4万人,共计143.7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为60:1。
针对高分复读现象的成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考试招生制度主要是依据考试分数来选拔学生,只有学生把分数考得更高一点,才能上更好的学校,这是高分复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复读与否应取决考生失利原因分析
考虑到今年高考的特殊背景,《中国高考报告》编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郝保伟认为:“一些考生受居家备考、不适应在线学习等因素影响应考状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些学生对复读予以关注不足为奇。”对于是否选择复读,他认为更多取决于考生个人情况。考生应当切实分析高考失利的原因,如果确实是偶然发挥失常或的确还存在可提升的潜力,选择复读无可厚非。
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近年来梳理众多高考生失利报告,发现考生失利的原因主要包括高考方向不明、学习意愿不足、视野不够开阔、知识体系无序、短板科目瓶颈等问题。
北京新高考落地后,招考规则的改变成为焦点。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不仅看卷面,还要看排名,考生对选考方案的研究至关重要。
北京市教科院从2004年就开展了一项针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数据跟踪,通过学校对项目实施基地校2020届高一学生的生涯决策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10%左右的学生选科方案存在明显问题。专家分析,选考策略的失误或许也成为一些高分考生对考分不满意进而考虑复读的原因之一。
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一位资深中学教研员就建议:“高考改革、新课改尚处于过渡阶段,命题会以稳定为主。如果今年成绩和发挥很不理想,可以选择复读。对新高考考试模式和特点的了解,能为接下来的再次征战提供实践经验,但复读生真正要充分研究和考虑的是等级赋分。如果选择复读,要好好总结失利经验,扬长避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1.《北京复读学校 新高考难挡复读潮!北京高分复读人数连年走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复读学校 新高考难挡复读潮!北京高分复读人数连年走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52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