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看的是媒体平台的《青岛热》的文章。欢迎订阅这个平台。有好处!
青岛火车站百年故事
青岛火车站,位于市南区泰安路,始建于1899年。这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车站,每天有近3万名乘客。自100年前成立以来,一直负责青岛铁路的物流和运输。因其独特的欧式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临海的地理位置,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火车站”。
青岛火车站在本世纪见证了多少往事?对青岛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收集了相关信息,向您展示一些您不知道的青岛火车站的情况。
1900年:城市从这里开始
青岛火车站,不到20年重建了两次。人们注意到,1991年拆除并按原样重建的旧火车站钟楼和车站建筑得到了保留,新车站建筑设计延续了旧火车站的风格。也许过去100年围绕青岛火车站的故事,本身就是青岛城市化成长的故事。火车站是青岛的起点和终点。今天看火车站的历史,其实是在衡量我们城市的成长历史。
火车站想建在栈桥上
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州湾租赁条约》后,修建山东铁路从胶州湾租赁地经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至济南府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1899年6月14日,山东铁路公司正式成立;1899年9月23日,山东铁路在青岛举行奠基仪式。那一天,铁路同时铺设在青岛和胶州;1900年1月,青岛火车站开始建设。
根据已完成的计划,当局希望铁路的青岛站尽可能靠近商业区和青岛湾海岸。根据规划,铁路线从火车站出发,经过确定为工业区和仓储区的市区,然后沿着胶州湾东岸行驶,以方便与港口铁路的连接。
在原城市规划中,火车站计划设置在栈桥附近,但弧形轨道对当时的技术要求显然太高。然后,车站向西移动到直线轨道,形成城市的西端。由于大港第一座防波堤直到1904年才建成,为了方便运输,在火车站和栈桥码头之间修建了一条临时铁路。
早在1898年,青岛就计划建两个站,大港附近的站都是提前建的。当年的《胶州发展备忘录》记载“在建设中的大港附近建设一个码头站,以后可以直接从船上装卸货物到火车上,在青岛湾附近建设一个城市站。”
虽然由于技术原因,最终的青岛火车站没有设置在栈桥上,但1900年1月开始建设的青岛铁路起点和终点已经非常靠近陆地边缘。在铁路站前,是胶州湾的前海。毫无疑问,这个车站可以算是铁路和为铁路服务的火车站出现以来离海最近的车站之一。可以想象,建站以来的两年时间里,所有的工人都要随着海浪完成施工。火车站逐渐长大,垂直于海岸线的高度足以震撼人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设计空间站的海因里希·西利巴、路易斯·魏勒和阿尔菲·里德·吉达尔被后人铭记。
我们有理由感谢海因里希·西勒巴,他负责整个山东铁路的设计和建设。他对山东铁路和青岛火车站的贡献不应该被忘记。这个德国人,1855年出生,1925年8月29日死于柏林,青岛站建成24年后。
从1900年1月到1901年秋冬,在西里巴的带领下,路易·魏勒和阿尔菲·雷德·吉达尔一起完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这个火车站不仅成为三年后完全建成的山东第一条铁路的起点,也是青岛作为一个城市的起点。自1901年冬天以来,它也成为这个刚刚开始大规模发展的新城市的焦点和中心。
1901年底,城市从这里开始。
铁路设计师刀站
从一个资深铁路专家的角度来看,西里巴应该很清楚这个火车站的象征意义。否则,他不会在1900年肯定以“雄伟”的方式建造这个车站的想法。虽然,他的最终设计是在紧张的时间里进行的。
作为现代交通工具最重要的标志,火车站本质上代表了一个新城市作为其栖息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样的姿态扩大了火车站的意义。
基于1900年青岛火车站站房的设计与施工,认为西乐巴对建筑设计有着良好的职业准备。但是作为铁路设计师的希利巴和作为建筑设计师的希利巴差距还是很大的。当时,青岛火车站大楼作为西乐巴负责的整个山东铁路的副产品,是在一个特殊而紧迫的背景下出现的。仅仅是一个应急站建筑设计,并不意味着Sileba在这一领域享有与铁路设计同样的成就。
其实,能证明西乐巴建筑设计造诣的,是西乐巴同时设计的青岛德化银行大厦和火车站。这座位于太平路岸边的建筑一直是那里重要的历史坐标。后来在1903年设计了德国驻济南领事馆大楼。
两位铁路设计师之间的竞争
事实上,我们后面看到的青岛火车站,并不是当时唯一趋于“宏伟”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或更早,阿尔菲·雷德-吉达尔也在做同样的设计工作。
有资料证实,当时吉达尔作为山东企业联合集团的代表参加了山东铁路公司。Gidar也是一名专业的铁路设计师,但很遗憾,他领导的铁路设计并没有获得董事会大多数董事的支持。就这样,吉达尔,只是一个董事,留在了山东铁路公司。他在柏林花了山东省铁路建设的大部分时间。在设计铁路时,吉达尔完成了柏林青岛火车站大楼的设计。与Sileba项目相比,Gidar的设计更宏伟、更庞大。在最后决定青岛火车站方案的比赛中,不幸的吉达尔依然运气不佳,再次出局。
吉达尔这次失败的原因应该不是因为他之前失败的惯性,而是他过度的铺张浪费。这种由生活在柏林的一些英雄的意志所开发的设计,显然违背了德国议会反对派成员和山东铁路公司董事会中最务实的投资者的意图。是因为在一个新的德国殖民地花太多钱去建造一个“宏伟”但不切实际的火车站,不符合铁路公司大多数董事的利益,在政治策略上显然是有风险的。当时德国议会反对在青岛大规模投资的呼声从未停止。在这种背景下,吉达尔的退出毫无悬念。后来证明选择Sileba主导的设计方案是明智的,省去了很多麻烦。由于六年后耗资巨大建造的总督官邸在竣工后不久就被指控超出预算,住房建设主任不得不在当年返回柏林,向总审计局为自己的理由辩护。
由于导演们普遍认为吉达尔的设计“太大太贵”,他们请西勒巴设计一个更小、更适中的建筑。西里巴做到了。因此,他的设计被投入施工。
不过据一位曾经有机会多了解吉达尔方案的朋友说,其实吉达尔的方案很有特色,设计水平和风格都不逊色于西勒巴的方案。可惜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然而,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路易斯·魏勒和阿尔菲·雷德·吉达尔的名字也出现在最后的西里巴项目中。因为,根据德国学者的最新说法,“事实上,吉达尔与空间站的建设无关”。显然,他们三人之间有着不寻常的合作关系。里面的真相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也许,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
1912年,孙中山的表情
广东人孙中山是走过青岛火车站的伟人中的代表。
然而,孙中山的青岛故事是一个意外,是与铁路有关的政治副产品。在动荡不安的1912年9月的秋天,孙中山来青岛的真正动机没有标准答案。虽然,至少从表面上看,孙当时的注意力已经从争夺政权转移到了国家铁路建设上。有趣的是,孙在对待德国先进铁路问题上,似乎与既是合作者又是敌人的袁世凯并无矛盾。区别在于袁世凯是铁路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而他是使用者。
关于孙中山到青岛之前的情况,前面的一些说法是很有戏剧性的。据说孙要来的消息引起了青岛人很多压抑的期待。然而,在这个初秋,德国人似乎不相信孙的注意力只在一条铁路上。按照上面陈述的简单逻辑,即使孙的目的真的是这条铁路,德国人知道到达目的地后,这条铁路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对政治家来说,铁路只是一个工具。这是常识。但是,这个工具目前很火。
但是随着其他文献的陆续发现,似乎当时的德国人对孙中山的认识并不一定像以前的记载那么简单。芬兰图尔库大学的德国教授余认为,1911年后,德国成功地与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一些中国共和政治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孙中山的例子中,不对抗的信号也很明显。9月28日抵达青岛之前,孙在济南作了仿德演讲。他评论说,德国人民的崛起最终是基于其方法的优越性,是渐进的。成功来的很慢,但是国家并没有受到剧烈的冲击和动摇。孙的言论后来被马维里博士的研究证实。余凯斯认为,孙中山的言论“不仅是日常政治中的投机”。
9月28日晚,孙中山乘坐德国蒸汽火车抵达青岛火车站。在我看到的关于这一时刻的文字记录中,欢乐的场景被渲染成一个节日,一个关于共和英雄传奇的盛大仪式。本质上这一幕的规模和热情明显被夸大了。孙中山穿越西乐巴设计的青岛火车站物理空的时间很短,甚至连和这里任何一个普通当地人有任何象征性接触的机会都没有。
当局对此并不欢迎。我所看到的资料中没有关于海关官员在场的确切记录,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在离这里不到500米的地方,娇娇海关税务司阿立文的文件柜里,仍然存有三年前直隶胶州国家税务局关于请娇娇海关协助逮捕孙中山的公函。这是一份紧急文件,作者对措辞的决心和对语气的渴望都在纸上。显然不止一份这样的文件。我想,如果当时阿里文出现在火车站,不知道他向孙中山伸出右手时脸上会不会有一丝徘徊的神秘..
孙中山离开了德国在青岛的起点,沿着海滨进城。在路上,在城市表情的背后,我们看不清楚孙先生自己的表情。作为一个“革命尚未成功”的共和政治家,孙中山睿智的精神世界被时间封锁,成为一个迷宫。
孙中山从火车站出发的青岛之行的前奏之后,孙去了很多地方。十月一日晚,孙中山乘船龙门返回上海。后来人们知道,1912年的青岛之行,是孙中山唯一的一次青岛之行。
孙中山匆匆游历青岛前后,大量孙的政敌也来到这里。与孙不同的是,这些失去权力的前朝廷官员在从天津乘火车或船到达这里后,选择了更长的寿命。在那个混乱的时刻,就像是方舟的另一面,没有力量阻止流亡者和财富的涌入。希望另一边的陆标是火车站上面的德国钟楼。火车站的广场花园成了避难所的大门。
现在,避难所的门是开着的。
实质上,根据德国政府的第一条规定,中国人不得在青岛的欧洲地区定居。然而,“自从满清最后一任交通部长盛怀远被允许在此居住后,许多中国政治难民来到这座城市定居。”1914年11月《远东评论》报道“德国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便利,没有问他们是对现政府友好还是反对袁世凯。总之,青岛作为一个避难所,向中国难民敞开了大门,无论他们属于哪一方,都可以得到足够的保护。”
自由知识分子也来了
当许多重要人物离开或去世时,青岛已经从一个2万人的建筑工地成长为一个60多万人口、吞吐量更大的时尚城市。而且火车站来来往往的各种行人更难计算。据官方不完全统计,1905年至1913年,这条铁路共运送旅客812.7万人次;1915年至1921年,共运送旅客1598.8万人次。我没有找到1922年后这条铁路运送乘客的数据,但我惊讶地发现,一些有影响力的自由知识分子开始频繁使用这条铁路,并把这个舒适的目的地城市作为暂时放松的绝佳场所。
根据可以简单完成的统计,在30年代繁忙出入青岛的各种文化的学者和人士中,除了从南方往来时乘坐轮船外,大多数都选择了乘坐火车,如康有为、鲁迅、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钱家驹等。本质上也是当时北方在交通运输方面最方便的工具。这些从这个德国站进出青岛的人,60年后被重新发现,自然成为这里的精神财富。这份长长的名单包括蔡元培、胡适、马寅初、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赵太谋、洪深、老舍、王统照、沈从文、巴金、冯志、郁达夫、卞支林、台静农、吴伯箫、王敬之、陈香河、王亚平、王杜鲁、艾芜、蒲风和陈黄梅
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火车和火车站成了这些流浪知识分子和青岛之间的桥梁。有意气风发的人,也有情绪低落的人走过这座桥。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喜悦、野性、沮丧和迷茫。这些异乡的路人不经意间成了这里朦胧的文化景观。
1930年春,梁实秋到青岛大学任教,担任外语系主任兼图书管理员。在青岛生活了4年的梁实秋,往返北京青岛,也往返火车站。当时梁实秋在国立青岛大学附近的玉山路7号租了一套房子,后来在他工作的山东大学。车主王军,恰巧是“用微薄的工资攒下这栋小楼多年”的铁路局工作人员。1934年7月,梁在租约到期前三个月退休,他想按合同支付全年的全部租金。铁路局的王军建拒绝接受,争论不休,他的声音在室外也能听到。于是有人表达了对梁出租屋经历的感受:这个国家也是君子。
一个有火车站有钟楼有国立大学的城市;一个“一时半会儿毁不了”的城市;
一个“书生之国”的城市,半个世纪过去了,去了台湾省的梁实秋还念念不忘。
沈从文走进车站
1931年11月21日晚上,一个穿着长衫的年轻人匆匆出现在火车站的钟楼下。他踩着有点残雪的石阶,直接走到售票柜台前,买了一张去济南的票。昏暗的大厅里,没有人认识那个神情有点恍惚的行者,也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动作。他拿着票,匆匆走向站台,登上了开往济南的夜车。此人是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中文系教过一些书。
五十年后,沈从文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做了一番描述,“当时的一切情况在我印象中还是很清楚的”:“11月21日下午,文学院一些熟悉的朋友正在校长杨振声先生家喝茶聊天,突然接到北平来的加急电报。电报中只说,志摩不幸在济南遇难,来自北平、南京、上海的亲友将于22日在济南齐鲁大学校长朱敬农处相聚。电报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每个人都大吃一惊。我当时说想坐夜车去济南看看。
11月23日上午,看过徐志摩遗体的沈从文再次匆匆赶回青岛。他刚刚从车站回到福山路的青岛大学宿舍,他给朋友王继珍写了一封信,报告了这一“痛苦而可怕的损失”:“甄姬:志摩于11月19日11时35分在济南附近的一座山上被飞机杀害。飞机马上就烧了,于是第二个司机变成了可乐。墨池的衣服已经烧光了,全身的颜色仍然像陌生人,头上有一个大洞,左臂骨折,左腿骨折。根据情况,前辈是在飞机坠地时遇难的。21号接到这里的电,22号赶到济南看残破的遗体,在一个小庙前停了下来。时尚方面,梁思成等人来自北平,张来自上海,郭来自南京。二十二天晚上,棺材从南京运到上海,或者葬在他的家乡。我现在刚从济南回来,现在是早上二十三点。
沈从文给王继珍写信时,书桌上有一本书,是他去济南前从行李中找到的。这是沈从文出版的第一本书。那本小书的封面是徐志摩设计的。
钟楼已经走了90年了
在独自走在火车站钟楼上的90年里,青岛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这座钟楼里刺骨的风雨与毫无表情的时间的对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939年8月30日和31日,该市遭受开埠后最大的台风和暴雨袭击,发生海啸。海水冲上了车站的南岸,把堆石坝、树木、电线杆都冲塌了。当最大的自然测试到来时,空间站是安全的。1956年9月5日,车站上突然下起了一场大雨空。天上下的雨创下当地日降水量纪录,电话中断,铁路停运。在暴风雨的天气里,火车站的建筑保持不变。1961年9月7日,青岛又遭暴雨袭击,造成31人死亡,1956间房屋倒塌,23座桥梁被毁。在此期间,修建了60年的火车站没有受到任何重大破坏。1975年7月19日,电力局10 kV线路在市区持续6小时的风雨中跳闸15次。风雨过后,当灯光再次照在城市的时候,火车站还是和昨天一样的地方。
台风、暴雨、海啸,甚至是枪林弹雨的战争,硝烟弥漫的革命,文化攻击武术的运动,天灾人祸,欢乐与悲伤,这些都没有妨碍火车站在时间上的逻辑行走。
1.《青岛火车站电话 青岛火车站不为人知的百年故事,青岛人必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岛火车站电话 青岛火车站不为人知的百年故事,青岛人必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79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