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国家图书馆学刊 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期刊办刊特色之比较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刊》、《图书馆学季刊》、《文华图书馆学学院季刊》(以下简称“民国三大期刊”)是民国时期三种非常重要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是反映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和学术发展成就的主要阵地。在三大期刊的办刊过程中,由于定位和特点的不同,它们在民国图书馆学的学术转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术界在研究民国时期的三大图书馆学期刊时,多注重对每一种期刊的个案研究,而对三种期刊不同特点的比较研究还很缺乏。本文通过分析三大期刊的不同渊源和特点,探讨它们在民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中的不同作用。

1三大期刊的由来

近代以来,在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开明绅士的共同推动下,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逐渐引起了国人的关注。进入20世纪后,中国现代图书馆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在1917年“新图书馆运动”兴起后,如何通过更广泛的传播来加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是图书馆学界的当务之急。1923年,一些区域性图书馆协会相继出现,为全国图书馆界社会团体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图书馆学界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专业学会,有利于学界更广泛的交流。1925年4月,由中国56位著名教育家和图书管理员发起的“中国图书馆协会”在北京成立。聘请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陶之星、袁同里、余日章等15人担任董事,袁同里担任董事部部长。协会成立后,开始委托地方图书馆调查全国书店和期刊出版物的出版情况,以扩大协会在全国的影响。到1927年6月,该协会有132个机构成员和217个个人成员。

中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后,开始筹备出版《中国图书馆协会会刊》(以下简称《会刊》)。在该刊第一期发表的《中国图书馆协会的由来》一文中,对图书馆界的现状描述如下:“虽然是采用欧美的,但设施不少。顾上官管自己的事。如果他不问问题,就会得到影响深远的结果,对待别人。同一个人的服务收集,无所事事的能力,对缺乏技巧的深刻观察,以及讨论。”[2]因此,成立协会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图书馆界“图书馆管自己的事,不听对方提问”的弊端。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协会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机。在经营包惠的过程中,通过发布中国图书馆协会通过的各种公告,报道协会和地方协会开展的各种活动,会员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发展。特别是《包惠》重点跟踪报道图书馆领域的重大事件,让图书馆领域更容易了解图书馆领域的信息。例如,1925年鲍士伟受美国图书馆协会委托访问中国图书馆时,不仅对整个过程做了跟踪报道,还全文发表了鲍士伟的最后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图书馆发展的广泛关注。

在准备出版《包惠》的同时,中国图书馆协会开始计划创办另一份官方期刊——《图书馆学季刊》。与包惠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探讨,这在梁启超的《导言》中有充分的体现。梁将其定位为“新图书馆运动的原则”。一方面参考欧美的规则,另一方面考察我们的祖先对斯里兰卡研究的贡献,以期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学”。《引论》提出了学术界应该努力的两大方向:一是努力普及图书馆学,“让大多数人获得现代图书馆学的最新知识,熟悉其应用,以改进旧图书馆,增添新图书馆”;二是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做出贡献[4]。

梁启超之所以把此时如火如荼的“新图书馆运动”的基本原则“为了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学”作为《图书馆学季刊》的杂志定位,是因为他知道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另一方面必须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图书馆学季刊》主编刘国钧同意这两点。至于如何普及图书馆学,早在1923年他谈到美国公共图书馆精神时说:“现代图书馆以用书为宗旨,以归纳法为手段,培养社会上人人阅读的习惯。”[5]但在后期的编辑过程中,如何做好结合国情的工作,一直是《图书馆学季刊》编辑工作的重点。正如他在1929年发表的《中国图书编目条例草案》一文中所说,如何结合中国书目的特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现在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对分类编目更加敏感。”[6]作为《图书馆学季刊》的主编,他亲自撰写了大量关于图书分类编目的论文,为图书分类编目做出了突出贡献。

就《文华图书馆学院季刊》(以下简称《文华季刊》)而言,它从一开始就纯粹是学生的作品。原称《武昌文华图书馆季刊》,由1928年入馆的文华大学9名学生自发组织,次年1月正式推出。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期刊的重点和上面两个期刊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耿敬民撰写的《导论》中,对于办刊目的有两种解释:一是希望通过期刊的出版,引发学术界更广泛的讨论,“对已经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如果不提出,就去搜索。即使有些问题在理论上已经想出了解决办法,在实践中也要用经验证据来补充。”。二是重点引进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为丰富中国图书馆学内容做好知识储备。“要解决图书馆学中的各种问题,与空争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但要有知识作为参考资料的储存,才能有讨论的基础”。此外,鉴于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仍将图书馆视为教育的附属品,但不知道它应该与其他教育机构处于平等的地位,耿士认为,图书馆事业的宣传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任务[7]。文华图书馆学院院长沈祖荣为第一期撰写了《我对文华图书馆的希望季刊》。本文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办刊中的活动,并对他们提出了一些殷切的期望,包括不半途而废,特别关注图书馆的实际困难,以及中文图书的分类方法、编目方法和汉字的整理方法,特别是“如何引导人和利用图书馆”。既然人们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图书馆员应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他还指出,图书馆学理论的讨论应该包括各种国外先进理论,让中国图书馆学者“在此期间上厕所”三大期刊的两个不同特点。从沈祖荣对季刊出版商提出的上述期望可以看出,从创刊之初,沈氏对学生的期望就是从头到尾完成刊物,并保持刊物的运转,使之成为普通话教师和学生交流经验的阵地。他希望该期刊的出版也能引起国内学术界不仅关注当前的实际困难,而且如果做得更好,还能使学术界了解国外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使学术界不会远远落后。至于期刊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可能出乎他的意料。

[8]

由于三大期刊的起源和定位不同,在办刊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作为中国图书馆协会的官方出版物,包惠有着其他出版物无法替代的独特之处。包惠的第一个服务对象是各地的协会会员,所以每份期刊都包含各地协会会员的消息和各地图书馆事业的进展,这是期刊最有特色的地方。就像包惠的世界各地会员的新闻报道一样,《文华图书馆学院季刊》每一期都刊登世界各地毕业生的相关新闻,为一向被视为枯燥无味的学术期刊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同时,报道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学的学术发展趋势也是包惠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美国图书馆界的介绍。在李撰写的《中国图书馆学会报刊总索引(1925-1937)》中,可以看到,美国图书馆界在《新闻部》一栏中的留言近百条,是其他国家的数倍[9]。其他介绍,如中国图书馆学者参与国际活动,一直是包惠跟踪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将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相结合,从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是民国图书馆学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所有图书馆学期刊的热门话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期刊的关注度还是不一样的。作为中国图书馆协会主办的理论期刊,《图书馆学季刊》从一开始就充分关注如何在中国传统目录学和西方图书分类编目之间找到平衡。因此,该刊发表的大量论文都与图书分类编目有关。此外,如何实现中国传统图书分类编目与西方图书分类编目方法的结合是期刊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将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刘国钧在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实现路径。不难发现,在《图书馆学季刊》的编辑过程中,基本上围绕着上述两个主题展开,充分体现了刘国钧的编辑思想。

本文对《图书馆学季刊》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前几篇文章分别是文献学(56篇)、图书馆学相关学科(34篇)、文献标引与编目(32篇)、目录学和各类图书馆(均为29篇)[10]。现代图书馆学研究除了传统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如目录学、文献学之外,更多的是侧重于应用领域,也就是说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不是广义上的理论探讨,而是侧重于图书馆实际工作的微观领域研究。作为《图书馆学季刊》的主编,刘国钧引领着杂志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亲自实践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杂志上发表。一方面说明刘国钧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对效应问题的研究也比较深入,能够不断将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人才和研究力量的不足,这也是他的很多研究成果集中在《图书馆学季刊》上的重要原因。

自《文华季刊》出版以来,文华图书馆学院的学生在该刊物的编辑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办刊的最初几年,学生基本都是在处理相关事务,所以学生群体的特点在期刊中非常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与中国其他高等院校不同,1941年以前,温华图只招收了很少一部分学生,而且都是从大学读了两年的人里面招收的,其中有很多是燕京大学和齐鲁大学的学生。所以1941年以前,文华图专名义上是学院,但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所。这种招生制度采用了美国图书馆培养人才的普遍做法,也符合欧美图书馆对馆员的素质要求。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文化图书馆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具有很强的务实色彩,这体现在《文化季刊》上,其论文侧重于解决图书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校长沈祖荣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因此在第一期中,他提出图书馆学术研究“应特别关注实践事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特别注意图书馆的实际困难。如果要研究中文图书的分类,中文图书的编目,汉字的编排。特别是紧急信研究如何引导人们和利用图书馆。人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图书馆员应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逐一进行系统研究,探索解决方案,不重复空这几个字。至于图书馆的各种先进学术理论,国内外专家,很多研究者,都懒得在厕所里问我们问题”[8]。可以说,沈祖荣高度重视实际工作的宗旨在《文化季刊》的办刊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文化季刊》的务实观点也得到了图书馆学家李的认可,他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进展》一文中写道:“杂志能介绍图书馆技术的,应率先推广《图书馆学季刊》和武昌图书馆专业学校校刊。两者最注重介绍图书馆的专业学术技能和图书馆事业的其他附属学科。”[11]《文化季刊》非常重视实用技术研究论文的出版,尤其是当时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图书分类、图书编目、图书馆事业考察、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教育等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例如,讨论图书分类的代表性文章有《布朗及其学科分类》、《布鲁塞尔儿童图书分类与编目》、《公共图书馆音乐图书分类、分类与编目的理论与实践》、《玉环甄氏地图分类目录》、《布鲁氏双点分类概论》、《布鲁氏双点分类的各种描述》、《陈天红中外实用图书分类评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档案分类与图书分类理论》、《图书分类指南》、《西方分类沿革简介》、《关于杜威十进分类法增加一部分的讨论》、《中国图书比较》,包括国外分类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以及国内各类图书和图书馆分类的介绍和争鸣。翻译介绍国外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也是《文华图书馆学院季刊》非常重视的工作。据《文化图书馆学学院季刊题名索引》[12]统计,该刊发表论文433篇,其中翻译93篇,占总数的21.5%。这种分布状况的出现,不仅与文华图书馆分馆重视学生外语能力培养、学生外语水平普遍较高的优势密切相关,也与中国对世界尤其是美国图书馆学发展的强烈关注密切相关。

三大期刊在学术转型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就整个民国时期而言,三大期刊从办刊之初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导致了它们在图书馆学学术转型中的不同角色。就《文化图书馆学学院季刊》而言,它引领了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学的学术转型趋势,这主要体现在其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其中相当一部分代表了当时国内图书馆学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比如,1933年发表在该刊上的徐家林《论图书馆运营的学术与事业》一文,就是国内最早介绍芝加哥学派理论的论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文华图书馆学院季刊》为中国图书馆学界的密切接触提供了一个非常高效的交流平台,也是展现办学水平的重要阵地。毫无疑问,新一代图书馆学研究群体是在接受图书馆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通过对当时图书馆学研究群体的调查发现,文华图书馆学的学生在沈祖荣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撰写论文、翻译外国图书馆学著作,有的甚至开始撰写浩如烟海的著作,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生力军。《文华图书馆学学院季刊》的出版,激发了文华师生投身图书馆学研究的热情。《季刊》从1929年创刊到1937年停刊,共发表论文400多篇,投稿人138人,其中57人是文华以前的学生投稿,几乎占整个作者群的一半[14]。期刊上的文章虽然大部分是学生写的,但是写作和翻译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计划性很强,实用性和质量都有保证。这与沈祖荣的观点是分不开的。他认为“研究问题,编辑刊物,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途径之一”。他们毕业后,不仅会把国语书学的知识传播到各方,还会把国语精神传播到各地。

作为图书馆学的共同阵地,《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报》为统一图书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每一期《包惠》都开设了“图书馆界”专栏,报道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各种新闻。正是通过包惠的大量报道,学术界的学者们对国内图书馆的发展有了很好的了解。特别是国外图书馆的介绍,是国内学术界了解西方图书馆学发展的一个窗口。在每期杂志的末尾都刊登会员新闻专栏,介绍协会会员的最新动态,成为当时的学者了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渠道。

中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后,中国图书馆界派人参加国际图书馆协会年会,与国外图书馆协会进行平等交流,起到了促进交流发展的作用。这些都反映在包惠的“新闻”栏目里。包惠为中国图书馆界提供了一个放眼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图书馆的发展中汲取养分。例如,国际图书馆大会代表沈祖荣撰写了《关于参加第一届国际图书馆和欧洲图书馆大会的调查报告》[15],这使得许多不能出席国外会议的国内同行能够分享他的所见所闻。再比如,中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后,美国图书馆员麦尔维尔·杜威当选为协会名誉会员。1925年9月,74岁的杜威给中国图书馆协会写了一封信,该信的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发表在协会杂志上[16]。在信中,杜威用自己创建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亲身经历,为中国图书馆学同行打气。他说:18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时,会员只有30人,没有资金。杜威作为秘书长,不仅在任职期间没有得到任何报酬,而且经常不得不自己承担协会的运行费用。协会成立四十九年来,美国图书馆协会拥有近万名会员,并得到包括卡内基在内的基金会的资助,美国社会对图书馆的认可度有了很大提高。杜威鼓励中国同行克服协会成立时期的困难,以广阔的视野看到协会和中国图书馆未来的巨大发展。通过在包惠及时报道这些类似的国际交流信息,对激发中国同行的信心大有帮助。

与上述两种期刊不同,《图书馆学季刊》作为中国传统图书馆学理论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相结合的典范,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图书馆学季刊》代表了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着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前沿。该刊一贯继承梁启超“如何普及图书馆学——使大多数人获得现代图书馆学的最新知识”的思想,并力求形成“中国图书馆学”的体系[4]。该刊发表的论文大多是长篇大论,尤其是关于如何将西方编目和分类方法应用于国内图书馆的实际操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民国时期第一份权威的图书馆学期刊,《图书馆学季刊》在其《导言》中提出“如何普及图书馆学——让大多数人获得现代图书馆学的最新知识,熟悉其应用,以改进旧图书馆,增添新图书馆?”...如何...成为一个“中国图书馆学”体系,增加所有图书馆学的价值?这两个命题都把建立《中国图书馆学》作为出版的目的。一百年后,他关于传统目录学和现代图书馆学都不可忽视的论断仍然成立。

4结论

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期刊因定位不同而各具特色。总的来说,《文化季刊》和《图书馆学季刊》对图书馆学理论的追求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各有侧重。《图书馆学季刊》更倾向于解决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结合,这表现在图书馆学急需解决的图书分类编目问题上,尤其体现在主编刘国钧的图书馆学思想上。《文化季刊》为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引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华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对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一些代表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前沿的成果首次在期刊上发表。从学术角度看,包惠不如《图书馆学季刊》和《文化图书馆学学院季刊》。然而,包惠在揭示国家图书馆部门的状况和增强行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前两者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三大期刊的共同作用下,民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图书馆学学术的顺利转型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引用

本文来自中国知识网http://www.zhimeng.org/免费入口

[1]中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两周年报告[j]。中国图书馆协会学报,1927 (3) :2。

[2]中国图书馆协会由来[J].中国图书馆协会学报,1925 (1) :3。

[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686-687。

[4]发表演讲[J]。图书馆学季刊,1926 (1) :1。

[5]刘国钧,由;《石永元》,张淑华主编。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3: 12。

[6]刘国钧。中国图书编目条例草案[J]。图书馆学季刊,1929 (4) :473。

[7]耿敬民。引言[J]。武昌文华图书馆季刊,1929 (1) :1-2。

[8]沈祖荣。我对《文华图书馆季刊》的希望[J]。武昌文华图书馆季刊,1929 (1) :5。

李主编。《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刊总索引》(1925-1937) [M]。m】。成都:四川省中央图书馆委员会,1981:215-221。

[10]宋歌刘玉。《图书馆学季刊》论文的定量研究[J]。图书馆,2008 (3) :50。

[11]李。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图书馆学季刊,1936 (4) :509。

[12]武昌文华图书学院编辑。文华图书馆学学院季刊,第8卷[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690-712。

[13]许嘉林。引用该论文王志平,王志平,王志平.文化学院图书馆学季刊,1933 (2) :181。

[14]刘玉,等.文化图书馆学院季刊的知识输出与学术风格[J].高校图书馆学报,2015 (3) :110。

[15]沈祖荣。参加第一届国际图书馆大会和欧洲图书馆调查报告[J]。中国图书馆协会学报,1929(3):3-29。

[16]杜威博士的信[j]。中国图书馆协会学报,1925(31):19-21。

1.《国家图书馆学刊 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期刊办刊特色之比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家图书馆学刊 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期刊办刊特色之比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969562.html

上一篇

荒山挖出活婴 是怎么回事他的家人为什么将他活埋

下一篇

西方媒体把双标玩成商标 怎么说具体情况

军运会奖牌榜第一 中国队两天时间狂揽26金

  • 军运会奖牌榜第一 中国队两天时间狂揽26金
  • 军运会奖牌榜第一 中国队两天时间狂揽26金
  • 军运会奖牌榜第一 中国队两天时间狂揽26金
韩媒竟称沙尘暴起源于中国 这意味着什么?

韩媒竟称沙尘暴起源于中国 这意味着什么?

据韩联社3月15日报道,韩国气象厅15日表示,“前一天发源于中国内蒙古和戈壁沙漠的沙尘暴预计16日凌晨至上午将刮入韩国”。...

韩媒称沙尘暴起源于中国 具体是啥情况?

​据韩联社3月15日报道,韩国气象厅15日表示,“前一天发源于中国内蒙古和戈壁沙漠的沙尘暴预计16日凌晨至上午将刮入韩国”。...

预计“十四五”中国老年人口将超3亿 进入中度老龄化 究竟发生了什么?

预计“十四五”中国老年人口将超3亿 进入中度老龄化 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统计,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韩媒竟称沙尘暴起源于中国 登上网络热搜了!

韩媒竟称沙尘暴起源于中国 登上网络热搜了!

据韩联社3月15日报道,韩国气象厅15日表示,“前一天发源于中国内蒙古和戈壁沙漠的沙尘暴预计16日凌晨至上午将刮入韩国”。...

预计“十四五”中国老年人口将超3亿 进入中度老龄化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预计“十四五”中国老年人口将超3亿 进入中度老龄化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据统计,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18.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总人口的12.6%。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韩媒称沙尘暴起源于中国 登上网络热搜了!

​据韩联社3月15日报道,韩国气象厅15日表示,“前一天发源于中国内蒙古和戈壁沙漠的沙尘暴预计16日凌晨至上午将刮入韩国”。...

地质通报 《中国地质》《地质通报》入编地质学类核心期刊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地质》,以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地质公报》,近期已编入《地质学》2017年版(第8版)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评选是运用科学方法,综合评价某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