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淇淋
主编|现在
前几天的热搜让我恶心。
说到底就是脏,话是脏,说话人的心是脏。
没错,我说的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发言,觉得自己很幽默的人。
这些人在调侃什么?
杭州一女子因家庭矛盾在睡梦中被丈夫杀害。丈夫犯罪后,被肢解,扔进化粪池。一个可怕的案子,还被一些人整的好玩。有的人用“化粪池”吓唬伴侣;有人公然卖“绞肉机”。
坦白说,“化粪池”作为促进生态循环的一部分,本身并没有错。因为一些人的恶臭言论,他们无缘无故地放下枪。我代表自己要求他们向无机物“化粪池”“绞肉机”道歉。
必须表明立场:
不管你有多开心,有些事情你不能开玩笑,比如人生。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在线的,这不足以形容。
但问题是:今天我们放下玩梗1.0,然后呢?过两天,2.0版的玩梗出现了。丑剧还会重演吗?我们似乎习惯了这种训斥。出现混乱的时候,好像是用锤子砸下去的。还有下一个跳出来。
适可而止,
就像一条苍白的建议。
吐香,得了...
脏学满天下名堂。
不能堵。
我们要做的不是放纵,
而是要保持警惕和思考。
也是为了臭火药,不影响你我。
毕竟邪恶的矛头大多指向女性,但不仅限于女性。
玩梗:互联网不好谈
不是一两天互联网就变得诡异了。
从今年4月开始,我就能刷一些bilibili的沙雕配音视频了。
我想大多数人都听过下面这句话。
“是这个吗?”
“你是在教我做事吗?”
“他很着急。”
乍一看,我当时没什么感觉,甚至有点好笑。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一些奇怪的地方。
当时我觉得好玩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是旁观者,不是当事人;第二,我听说过这个梗,知道是嘲讽的意思,无害。
毕竟看视频,大部分时间都只是玩玩而已。我一乐,问题就来了。不经意间,我竟然推了两下手。
我第一次默认了这些戏谑的合理化。
众所周知,互联网已经偏离了很多东西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柠檬和绿茶…
不仅吃柠檬不难受,用这个梗我也会很开心。柠檬在我眼里已经很久不是水果了。它的作用是让我和别人聊天更自由。
符号系统瞬间被我和互联网打乱。
柠檬的手指还是这个柠檬;可以参考,有一层羡慕和讨厌。
同样,这个案例赋予了“化粪池”和“绞肉机”新的含义。它可以是生命安全和亲密关系的杀手,也可以是别有用心的丈夫的威胁。
但大家都不傻,你也能看出高嘴和现实的区别。再加上颤音,一个充满沙雕恶搞元素的地方,很多内容都是七分戏三分道理。
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设定,你会发现在颤音里一切都可以说是合理的,因为都是假的,所以大家都会玩得很开心。
颤音让你发笑,不费吹灰之力就打破了严肃。
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大家都接受了?
别忘了,我们是从第三方的角度看视频的。对于你来说,这些东西没有营养,放在一边就好,谁喜欢看谁就看谁。
所以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你的生活。
关键在于我的第二个助力——和别人分享这些梗。
作为一个受过正规语文训练的人,我还没有把歧视这个词还给老师。
明知故犯的理由只有一个。很有趣,有趣到违背常识。
我告诉朋友,一方面他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也在暗示:你看,我知道的比你多。优越感,顿时油然而生。
梗是新时代的谈资。
那些违背常识的东西足够新奇,值得一谈。这时,想想什么是最直观的反常识。
柠檬不是水果,绿色也被称为宽恕色…
听起来很有趣。学习,转载,一切都有道理。整个过程我好像没做错什么。
如果非要说是,我喜欢新梗,拒绝网上老人的标签。
流行:社交网络的恐惧陷阱
如果有人问我,你赶上时尚了吗,我会谦虚地说“没有”。
应该有人问,你怕被时代甩在后面吗?嘴上不说,心里已经开始着急了。
跟不上时代,可怕程度堪比社会死亡。
不信?看看我父母那一代人,他们讨厌我们天天看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是他们会弹颤音,让你教他们学app。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有活力。
表面上看,这是生活的需要;在他们身后,他们也很恐慌。
不知道年轻人玩什么没关系,但是很难和孩子说话。于是,他们尝试刷刷嗓子,玩微信,把自己升级成“潮派马超”。
他们笨拙地学习时尚,以修复与孩子的身份认同。
人是群居动物,和周围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说到年轻一代,这一点就更明显了。
没有双微,没有快手抖bilibili,没有小红书,没有大众点评。符合以上条件,将获得网友奖励:
互联网老人的标签从天而降。原则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但是网络江湖套路深,总是钻人性空。
典型代表,“波段浮动法”——“我们都在用,你还在干嘛?”
这个出来的时候,有些人坐不住了。他们意识到,如果他们不做点什么,他们就真的没有“朋友”。
亲密关系,人际圈,生意都需要通过反复的沟通来维持。
最简单的就是说流行梗。
嗨茶,海底捞,综艺,话剧,网络段位...
谈这些不一定能换成知己,但却是朋友圈的入场券;他们不能治愈我们的孤独,但可以缓解某些场合的尴尬。
做“郎姐”的微博观众,目前有时候纯粹是为了和饭桌上的对话联系。
一个不是社会恐怖的人被戴上了不合群的帽子,这让任何人都很难。
我不想成为一个不合群的人,不想成为一个跟不上时代的人。在通俗的表达下,有很多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和恐惧。
大多数人,反抗之后,都逃不过真香法则。适应规则已经成为常态。
互相聊天很正常。
嘲讽:无意识的言语暴力
说梗就聊的很好。怎么会迷茫?事实证明,说得好是一门艺术,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
前不久,《人物》杂志发表了一篇爆炸性的文章——《中国式的《难以言说》实录》。
重点是家长和孩子,他们的谈话充满了反问。
“几点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饭?”
“我做不了这份工作,你还会做什么?”
……
字里行间的影射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阴影。
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斯称之为语言滥用。
主要有三个特点:隐蔽性、无意识性和代际传递性。
简单来说,父母并不觉得说两句关于孩子的话有什么不好,就是有点严格。孩子被骂后,心里不说什么委屈,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同样,亲戚朋友之间也上演着语言谩骂。
豆瓣一网友分享了一段经历,因为她厌恶瘦。
听起来可笑吗?这样荒谬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转念一想,你会发现玩梗和言语暴力都是不合理的事情,成为常态。
他们,会有什么联系吗?
回到化粪池的起源,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细节。
视频主角-一对情侣。
视频故事——丈夫凶了,妻子立马赔罪。
短视频平台上最受欢迎的故事之一,温柔的妻子和丈夫(冷漠的脸)
砰,吓,他们一拍即合。
不止如此,这一系列视频利用了对女性的恐惧,减少了针对女性的奇怪氛围。
说小一点,这种视频多是对女性朋友的刺激;大的方面,大众很容易忽视互联网的整体氛围。其实两者是息息相关的。
那么为什么呢,人们习惯一边玩梗一边传递语言暴力。
朋友,说到底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戏弄完不能分手。在陌生人面前捧着,但在朋友面前总是放下。朋友之间聊天不是辩论。为什么每一句话都要理性思考?
另一种极端的情况,用娱乐圈的话说,叫拉踩。如果伤害了朋友,就相当于踩了他,养了自己。目的是无聊,只是一种虚荣心。
言语伤人无形,令人闻风丧胆,施暴者无意识是危险的。但是,如果仅仅到这种程度,道德教育有望减少一些悲剧。
但是,如果背后有更大的东西,那就不好说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语言虐待部分是由于代际冲突。
你爸,我五岁的时候,在挑水劈柴。扫地有什么难的?
观念和生活经历的差距决定了两代人的冲突。
玩梗怎么办?反映了什么?
颠覆:“后浪”开始抢夺话语权
老一辈最近看新闻,感觉时代变了。
我拿出手机给叔叔们看了一下前阵子官方媒体的虚拟偶像计划。他们笑了,还是你们年轻人会玩,当时我们哪里要这个?
他们无法想象信息平台和短视频的普及会迫使主流媒体学习流行套路,把自己打扮成年轻一代喜欢的样子。
比如进入直播室,扮演“朱晓配齐”的角色。游戏结束时官方媒体播放梗表示后浪已经到了的信号。
打梗背后的矛盾是两代人的话语权之争。
原来被“前浪”紧紧抓住的话语权正在逐渐丧失。在一些人眼里,那个时代是理性而严谨的。而《后浪》正在一点一点改写原有的规则。反传统、新奇、大胆是新生代的表象。
玩梗,年轻一代专属的流行元素,也渗透到了很多主流报道中。这本身当然没有错。毕竟话语权正在交给下一代。
不是每个能尝到权力禁果的人都能保持冷静。
自重——巧妙设置各种拟人形象,与普通人亲切互动。
失控了,就像现在网络上的无知群众,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怪怪的,不知道怎么了。
他们不再愿意被主流引导,而是习惯于开玩笑。最终,他们肆意的笑声会毁掉一个人,毁掉一个真正的秩序。
写在最后
我不是想证明自己有多清醒。
相反,我也是一个爱玩梗的人。
语言可以让人快乐,但也可以无形中杀人。
相比于真相,谁会认输口吐清香。
道德教育和法律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文化问题吗?
除了坚定立场,提醒自己适度打梗,说好话,其实什么都做不了。
我可以说让大家说说逻辑和理性,但是谁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分享一些想法只是为了引起更多的思考。
次,不怕大家睡着。
我怕有人醒着,他却装睡。
1.《好臭啊什么梗 玩化粪池警告这么恶臭的梗都是些什么人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好臭啊什么梗 玩化粪池警告这么恶臭的梗都是些什么人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12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