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奉化河岸(余德福摄)
蜿蜒的三江见证了沧桑,也反映了巨变。
当时,光的齿轮转回了70年前的5月25日,一个新时代的第一缕曙光传遍了永城。当天拂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5师、64师在市中心会师,宁波解放。
当时三江六岸多为崩塌损毁的建筑,破败不堪。如今,它似乎改变了世界。
河水拍打着河岸,潮水涨潮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心城市建成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3平方公里扩大到2018年的345.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31.1%上升到72.9%。
历史是无声的,但岁月是有标记的。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腾飞,离不开一个时间线,就是90年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把小镇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篇章连接起来。
一个
宁波市的发展一直与宁波港联系在一起。
唐代宁波港开埠,伴随着宁波自成的诞生,以及向其他城市的扩张。宋代,作为一个主要的对外贸易城镇,陶瓷、茶叶和丝绸贸易带来了宁波的繁荣。清末,宁波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外滩。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百余年的屈辱和痛苦让这片土地“停滞”到解放的那一刻。
1973年的三江口(余德富摄)
宁波港的发展再次激发了这座城市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这个港口从位于三江口的河口港口变成了由北仑和镇海港区组成的海港。
“香港”和“城市”是相互依存的。时间追溯到1985年9月29日。
这一天,宁波市委、市政府在镇海电影院召开干部大会。时任市长耿宣布,经国务院批准,镇海县正式撤销,以邕江为界,北部镇海区,南部滨海区。
此时距离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首批开发区,刚刚在邕江南岸开工建设。为了充分发挥宁波深水港的优势,满足北仑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镇海一分为二,化身甬江口的双星,从而守护宁波的对外开放战线。
从三江河口到大海,宁波像大鹏展翅,形成三江、镇海、北仑组成的“组合”城市,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东海之滨。
城市建设也在迎头赶上。80年代的宁波中心城市是由老城、江东、江北三个城市组成,看起来比较老,更像县城。1987年,奇塔寺东部还是农田。
变化来自三江桥。改革开放前,只有灵桥和新疆大桥互通。20世纪80年代后,解放桥、兴宁桥、江夏桥、邕江桥等桥梁相继建成,使几个跨河城区成为一个整体。其中,兴宁大桥和兴宁路的开通,使江东地区的发展成为可能,成为现实。
2
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腾飞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4年宁波港对外开放15年,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宁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城促港”的战略。
宁波第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随即启动。
如果把宁波的城市建设比作一架钢琴,贯穿城市东西的中山路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根弦。
1995年2月26日拍摄。那是中山路改造工程开工的日子。
“早在1993年,市委、市政府就下定决心改造中山路。次年,提出了三年城市道路建设规划,开辟三横四纵,疏通城市进出主卡口,中山路被列为1995年市政府第一实际工程。”这个历史细节在宁波史书上有记载。
改造前的中山路,从东门到西门,只有2公里长,20米宽。路面损坏严重,慢车道人车混杂,交通拥挤。
7个月后,中山路改建,道路加宽至44米。快行道是双向四车道,篱笆上摆着花和盆景,两边是绿化带和人行道。改造期间将同时铺设邮电、给排水、电力、燃气等管线。路灯,电话亭,公交候车亭都更新了,晚上整条路灯火通明。
1996年的东门口(余德福摄)
中山路经过多次翻新扩建,西接机场路,东接世纪大道,全长10多公里。21世纪,这条路延伸到东部新城。
在中山路的变奏中,月亮湖是一个壮丽的乐章。90年代末,宁波启动月湖景区建设工程,在保留大量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对月湖周边3000多名居民进行了搬迁,沟通了月湖水系,对月湖水体进行了处理,对湖滨进行了绿化,恢复了湖区传统景点。
中山路在变,但不仅仅是路。
沿着中山路,曾经有三四层的老房子。1989年,位于中山路东入口的8层通信邮电大楼是宁波市最高的建筑。现在道路两旁高楼林立,一眼望去都是宾馆、写字楼、高层住宅。
中山路一带,以前是灰色的房子,现在全是绿色。环城西路周边的绿化带、西门口绿化带、三江口绿化带、永新河绿化带,让中山路充满了风景。
宁波第一长街的“破茧换蝶”只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中山西路铁路道口铁路立交桥的建成,打通了城市西进扩张的交通瓶颈;随着流亭立交桥的建成,杭甬高速公路的车辆可以通过环城西路和流亭立交桥顺利进入宁波市区。
中心城区的“年轮”一圈圈越来越大。
过去,“外环路”被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何仪路和灵桥路环绕。
后来外环路向西扩展到环城西路,向北扩展到环城北路,向东扩展到中兴路,向南扩展到银丰路和兴宁路。
后来外环又东西向扩张,以世纪大道和机场路为标志。
之后东外环路建在世纪大道以东5公里处,南环路建在南面,北外环路建在北面。环城高速极大地拓展了城市框架,彻底颠覆了宁波人原本的空观念。
三
据史料记载,从1994年到2010年,宁波进行了三轮城市建设。
第一轮始于1994年,以“三横四纵十刺刀”为重点的骨架主干道拓宽改造;1998年至2002年,第二轮重点是“畅通枢纽,沟通主干道,形成网络,完善功能,美化环境”;第三轮,2003-2010年,主要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10年,城市道路骨干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92年的63.3平方公里扩大到27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从1996年的811.6万平方米增加到6445.3万平方米。2009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16.40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7.09平方米。与此同时,县城和中心镇规模扩大,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体系初步形成。
宁波要成为大都市,必须开放城市框架。1999年,宁波提出了城市东扩战略。随后,大量的道路和桥梁相继开工建设,打开了城市的东西向。2000年初,三江口核心滨水区、科技园、鄞州中心区、北仑新区、镇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全面启动。2002年4月,鄞州区诞生。三年后的1月18日,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打下了第一桩。
东临港口,面向大海,宁波的城市发展一直遵循这一历史脉络。
2010年,鄞州区、北仑区、镇海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全部成型。宁波已建成大量高层建筑,中国农村信用国际商业大厦、电信综合体、华联二号楼、中山首都等一批超百米高层建筑相继涌现。高层建筑特别集中在三江口地区和东部新城区,都市风情逐渐形成。
为了建造一个新的,我们需要翻新旧的。20世纪90年代初,宁波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包括低洼地区、非完整住宅、城中村改造和旧社区改造,同时实施大规模道路绿化建设和重点地区绿化改造工程。20年来,市区实施拆迁项目560余个,建筑面积942.5494万平方米。到2009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29.72平方米,比1983年增加13.1平方米。
与此同时,投入巨资关停、兼并、转让污染严重、无望治理的企业,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先后在宁波开发区建设延东污水处理厂和林峰垃圾焚烧发电厂。截至2010年,宁波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82.81%、100%和37.52%,基本建成“三江六岸、中心一湖”的点、线、面,树花相映。多层次、开放、高质量的绿地系统明显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在战争的废墟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代国际港口城市宁波已经崛起在东海之滨,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1.《宁波城建 小城大蝶变——回眸20世纪90年代前后宁波城市建设发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宁波城建 小城大蝶变——回眸20世纪90年代前后宁波城市建设发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23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