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更倾向于机动作战,这使得他们的行为类似于土匪。
早期捻军首领张乐行,试图控制淮河,建立根据地。然而清军很快攻破了他的根据地。
1863年,张乐行被清朝皇帝宠幸的蒙古王子桑格金臣俘虏,处死。
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继续率领捻军与清军作战。
森格金臣追踪捻军足迹,试图用追击战术歼灭捻军,但于1865年被张宗禹和前太平天国国王赖文光的军队击毙。
清廷大为震惊,当即任命曾国藩主持北剿捻军。同时,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根据捻军机动作战的特点,制定了画河圈地的防御政策,以集中朝廷有限的兵力,在捻军内部形成恐慌。
划河围的政策是利用河流、堤坝、运河作为屏障,防止捻军四处逃窜,从而使其陷入清军可以克制的被动状态。
曾国藩的策略后来被李鸿章证明是正确的,他成功地压制了捻军。但现在,在他的捻剿战略实施之前,捻军的三个首领张宗禹、任珠、赖文光迅速突破运河防线,进入山东。
清廷因曾国藩抑捻不力,任命李鸿章主持抑捻,并让曾国藩重返两江总督一职。
曾国藩的剿捻策略不必过多讨论,但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清廷有意或自然形成的一种人事变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剿捻行动的后勤保障和顺利进行。
李鸿章,出自曾国藩之家,与曾国藩共享师生之谊。曾国藩主持剿捻时,李鸿章成为两江总督。
这一变化使曾国藩得到李鸿章的不遗余力,很少得到他的士兵和战士的支持。李鸿章在主持镇压曾国藩并回国担任两江总督时,也得到曾国藩的全力支持。
虽然机动作战是主要模式,但除了那些反复无常,自称以劫掠为能力的捻军首领外,绝大多数捻军首领都要求下属不得骚扰百姓,机动作战的特点也为捻军骑兵出色的骑术做出了贡献。
然而,捻军高超的骑术并不能以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打败清军。
1866年10月,捻军在被刘铭传、潘击败后,决定分成两队,一队由赖率领,另一队由率领,经河南转移到陕西。
这样就形成了两支活动能量很大的捻军,清廷称之为东捻和西捻。此举不仅增强了扭军的声势,反而分散了自己的力量。
就像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着精锐部分离开天京,被清军歼灭一样,两个捻军很快就被包围了。
自1867年6月30日山东捻军进占芝罘后,清廷觉得北京会受到极大威胁,于是李鸿章明确表示其策略是分而治之。
先灭东捻军,再出兵西灭西捻军。
这一刻,李鸿章继承曾国藩的围剿策略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外围封锁运河,内部追击淮军游击队,对东年军造成了严重打击。
终于在1868年底,清军彻底击败了东年军,次年1月,突围到江苏扬州的东年军首领赖被俘处死。
在东捻军被清军围攻的同时,西捻军被在陕西监督陕甘回民起义的左宗尚击中。1868年初,张宗禹率领大部分骑兵东进山西,折回河南,逼近直隶省会保定。
张宗禹再次遭到清军的重创,于4月进入山东,以重蹈东捻军的覆辙而告终。
这时候李鸿章就可以利用实践检验过的运河防线来围剿西捻军了。张宗禹在8月遭遇惨败后,跳河自杀。剩下的捻军大部分向清军投降,捻军运动终于被扑灭。
1.《捻军起义 捻军起义失败根源,流动作战,不注重根据地建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捻军起义 捻军起义失败根源,流动作战,不注重根据地建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249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