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说或学派

敬茂名

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形成西部优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优质生活宜居之地。中央政府给出的上述战略定位极其深刻和创新,是科学规划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形成西部优质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定位和长三角城市群“打造国家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形成重要呼应,是国家战略决策意图和成渝地区战略使命的简明表达。这不仅体现了成渝地区要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式的增长动力源,带动西部乃至全国优质发展的中央政府最初的决策意图,也体现了与现有国家重大区域和流域发展战略的有机联系。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规划的三大增长极,肩负着带动整个长江流域、连接东、西、中协调发展的战略使命。成渝地区形成了“高质量发展”而非“强劲活跃”的增长极,这也在内部重申了中央政府对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的重视和关注。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个中心两个地方”的基本定位,体现了中央政府在更高层次上支持成渝地区发展的战略决心,也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优质发展动力源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成渝地区一直是西部开发的领头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都提到了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也被定位为西部创新驱动试验区。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两个中心两个地方”的构想,并将其提升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水平,意义重大。成渝地区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这意味着需要在发挥西部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帮助全国经济发展;成为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意味着站在新时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前沿,更好地代表西部地区和中国更广泛的地区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与合作;成为高质量、有全国影响力的宜居之地,意味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都是成渝地区未来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必须要交好的历史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在“两个中心两个地方”建设中,不断增强的经济支撑、创新驱动力、开放竞争力、区域驱动力和人民过上高质量生活的巨大创造力,必将成为成渝地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成渝地区明确赋予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地位,在中国改革再启动、再开放的背景下占据有利地位,拥有内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空。改革开放以来,成渝地区作为农村改革和重庆国有企业改革模式的重要源头而闻名全国。自2007年成渝协同城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成立以来,虽然中央政府赋予成渝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但都是特殊而非整体性的;虽然也已被确立为深化内陆开放试验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等开放高地,但这是改革开放首次被作为新高地提出,标志着成渝地区在新时期历史上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将承担起率先实现治理体制现代化、作为全面开放门户的光荣战略使命。事实上,这也为成渝地区的体制整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遇和平台,以协调高效的方式推进改革,以立体全面的方式扩大开放,这比简单地给予成渝地区优惠政策和“政策洼地”更有意义。

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类似于给粤港澳大湾区一个“适合居住、工作、旅游的高品质生活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包含了提升西部优势地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的战略考量。成渝地区山川秀美,人文魅力多姿多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向往的宜居之地。在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中,强调它是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高质量人居建设”要求的延伸和深化,也是高质量发展在民生和环境领域的重要体现,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要确保成都和重庆人民过上与其他地区可比的高质量生活,无疑需要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方面达到高标准,所有这些都需要持续和艰巨的努力。成渝地区本身对科技人才等因素具有吸引力。建设高质量的宜居场所,更有利于促进西部优势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吸收周边人口,特别是生态功能区人口,有序向成渝城市群转移,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的合理区域分布。

1.《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战略新定位指引成渝地区新发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战略新定位指引成渝地区新发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252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