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张宗昌写肖坤·史超,其诗俗而有趣,流传甚广。今天豆瓣上有好人。他们为这本书列出了一个参考书目,这本书打算成为上海的古代版本。他们还以体面的方式伪造了国际标准书号。在书目下,很多人被标为“已读”,有的写短篇书评,有的认真翻译成英文。我以为只是无聊的人开的玩笑。毕竟,她的女儿张端曾经否认过这一点。(张端口述,苏全有编《我的父亲张宗昌》,《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4期)我肯定事实总是出人意料。
张宗昌1990年在《宗衡》杂志第四期上所作的《诗》说:1925年4月24日,张宗昌经张推荐,由段任命为山东军务监。张上台后,是个好下士,招募光绪贵卯年间的状元为教育局长,后拜王为师,附庸风雅地发表《传》以示友谊。王的叔叔邹作华曾担任炮兵部司令员,也收到了一份。重点是王还说:“1948年夏天,我在南京府后港六号读书时,在书房里看了这本《。真的是一首诗。”据王振忠的父亲宣石说,他是宁安县的县长,是张宗昌的下属。1947年担任东北大营政委书记,这是张之战。无独有偶,有李翁《张宗昌外吟八首》(《河南文史资料》1994年第3辑)云:“读其旧诗集于曾任山东银行行长的孙先生处(即诗话)。”李翁,俗称李克飞,祖籍河南省沈丘市,是国民党西北军将领李鸣钟的儿子,现任北京文史博物馆馆长。
这很有趣。两个不同的来源居然声称看过这首诗,而且两篇文章的细节都很生动,很有说服力,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但不知为何,李翁只记录了三首诗,比王振忠少一首。
纵观当今各大图书馆的书目,找不到肖坤·史超(或史超),民国文献中也没有这个史超的描述。同样,仅在1922年,宣南的《画民国官场,张宗昌应斗》就描写了张与他人的联句并开了玩笑,但与传说中的打油诗大相径庭。这似乎很奇怪。
不妨先看看王振忠抄的那首诗:
嘲笑刘邦
听说项羽拉了山,吓得刘邦逃之夭夭。不是我的小张亮,而是奶奶已经回沛县了。
我还写了一首有风的歌
枪打开Xi轰他妈!贾伟海内Xi回国!数英雄张宗昌!安德鲁鲸吞扶桑!
参观蓬莱仙阁
从远处看,泰山自上而下又黑又厚。泰山倒立,头细头粗。
天空中的闪电
突然看到天上一条火链,好像玉帝想抽烟。如果玉帝不抽烟,为什么又是一条火链?
第三首很牵强。虽然都在山东,但蓬莱阁在烟台,而泰山离泰安很远。两地距离400多公里。登上蓬莱阁能看到泰山吗?果然,下期的《纵横》刊登了一则更正:张宗昌的诗第四题应该是《游泰山》,而《游蓬莱阁》的诗则是:“好一个蓬莱阁,该死。如果诸神能赶到,我就坐下。把酒放在窗前,对着大海歌唱。过来抽几拳,侄儿怕喝多了。”估计是李翁意识到诗名与内容脱节,没有看到“更正”,干脆删掉了,所以少了一首。
不久,人们发现张宗昌的打油诗的故事也写在齐宜君著《张宗昌传奇》(台北:精致出版社,1985年)中的“宋与曲星开沃亡命军阀”一节,其中记载的游蓬莱亭版本与省略的句子略有出入。(“操”为“操”,“排”为“猜”)奇怪的是,念叨泰山的第三句印成了“华山若天翻地覆”,简直莫名其妙。1987年,该书由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以《张宗昌传》的名义出版。《文衢星引发孤注一掷的监督》一节收录齐1984年在《中外》杂志第2期第35卷发表的文章。这个版本只用泰山,泰山和华山没有矛盾。
此外,刘邦的原诗《大风歌》只有三句,陈编《中国历代文学故事》(台北:西南出版社1984年修订3版),其中记录重写的《大风歌》“几个英雄都是”的句子消失了,而咏泰山的诗是唱华山、游蓬莱阁的那首,也有两种不同的语言:“好一个”为“好一个”,闪电诗从未出现过。据介绍,《中国历代文学故事》第一版于1979年5月出版,比齐翊钧的书早几年。
还有更诡异的。1987年3月24日,汪曾祺写了《拾泰山》,分十个问题回忆十多年前游览泰山时的趣事。游记的第一个题目“陈妙昌”,是泰山管理处的一位处长,名叫陈,为人幽默健谈。在向王先生介绍泰山概况时,他通顺地读了“并背诵了韩福举的大作”。韩《论泰山》诗曰:“从远处看,泰山暗,上薄下厚。总有一天,会反转过来,底会薄,顶会厚。”看完之后,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哑巴。这不就是传说中张宗昌关于泰山的诗吗?又是怎么放在韩福菊身上的?王老师看了下面的总结:“当然韩福举的故事和诗都是别人编的。”据此,1989年版《枣庄·峄城民间故事文选资料》也收录了韩《拾泰山记》中有关济南趵突泉的诗,并将其版权归属于韩国而非张宗昌。韩的后人对此作出了回应。例如,韩的次子韩澄清说,的一些打油诗被说成是他父亲的作品,他和张宗昌(子)是一个人。并说:“那些诗虽然选自《肖坤史超》,但其实并不是张宗昌作的,而是张的老师、清末前状元王寿彭写的,是文人的游戏。”(我爸韩福举,中华书局,2013)这个解释可能不太准确,至少反映了诗注确实流传广泛,方向性有些随意。
当你进一步搜索,你会发现80年代出版或收藏的民间传说中的《游泰山诗》第一句,有“远望华山”、“远望青山”、“远望青山”等略有不同的变体,甚至整首诗都被改成了“青山长绿,小顶厚底”。总有一天会反过来,头小头粗。”或者换另一座山:“王宇山重,头尖头宽;总有一天,会反转,顶宽底尖。”还有一首关于城墙的诗:“从远处看城墙的锯齿,从近处看城墙的锯齿。有一天,颠倒过来,大家都能睡得像猫一样。”还有宝塔的诵经声:“远远望去,宝塔帝都,上薄下厚。翻一天,底薄顶厚。”或者说:“从远处看,宝塔又厚又厚,从近处看,又厚又厚。翻一天,底比顶厚!”或者:“平地出永丰塔,底宽顶尖;翻一天,底部指向顶部。”(《章丘民间文学集成》1987年5月收;《中国民间故事、歌谣与谚语的融合》,河北白象卷,1986年11月,栖霞县民间文学的融合,1989年;”《广东民间故事百科梅州兴宁卷》1987年收藏,《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上海静安卷》1988年2月收藏;《摇摆舞与普什树:第二套民间故事与传说》,1986年;《博山民间文学整合》,1989年;”野趣诗》1984年《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南南阳社旗卷》收藏于1986年2月《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保定高碑店卷》收藏于1986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瓦房店资料集》1986年1月收)
背的东西五花八门,但句型和思路基本上是同构的。每个版本中的场景大多是两个人的诗(与张、韩无关),流传于山东及其周边的河北、河南,远至辽宁、上海、广东甚至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更有意思的是,诵经宝塔的诗句可以追溯到清末《采楼记》中第二篇《采楼》中的诗句:“从远处看,宝塔是尖尖的,但近看,却是圆圆的。总有一天,它会掉下来,顶部是圆的,底部是尖的。”(《清代车王府藏戏,第七卷,宋剧》,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94页)据此,“采楼记”的故事起源于北宋著名人物吕蒙正的《破窑赋》,元代文学家王实甫所写的杂剧《吕蒙正雪破窑》,后被改编为明传奇《采楼记》。而李九《断窑批判》中的“采楼择夫”第四句,明《古戏系列二》中的“采楼记”第四句,却没有这样的诗句,应该是清代作者加进去的。诗中的宝塔形状特殊,似乎有其渊源。如今已知北方雍和宫有一种塔,学术界称之为“盖碗式”(如妙应寺白塔、北海安吉白塔)。它的形状尖而圆,应该是作者亲自看过的,印象中会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人物。随着唱戏人的口耳相传,咏塔诗流传甚广,并逐渐本土化。当然也不排除当时有类似的传说,后来改编吸收进歌本。
另一首电诗的演变就清楚多了。
丁力的《电子诗》是李闯王写的吗?”(《诗歌创作与鉴赏》,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写道,20多年前,有个朋友告诉他这样一句诗:“天上乌云密布,以为上帝想吃香烟。为什么知道他要吃烟?一闪一闪的。“我的朋友说,这是李闯王吟诵电的诗。多年来,石鼎一直在阅读明清古籍,试图寻找作者,但一直没有成功。最后从《诗中有话》里看到了《电诗》,没有作者的名字,只说了一句“有些电诗的作者说……”。后来还说最近看了一份民俗学学会1927年版的《来自民俗学》(中国民间故事汇编),里面有一首诗《李自成的诗》,里面写着:“天上有雷鸣声,我想上帝要冒烟了。你怎么知道田老爷要抽烟?一阵火链。“和《诗趣词》里面的差不多,再加上一个唱这首诗的故事,在陕西民间流传,故事情节有些扭曲。但这首诗是李闯王唱的,这找到了一点依据。
看完这篇文章,既能感受到作者的执着,又能体会到电诗的古老存在。据《诗里有趣的话》是邻居葛徐村编的,1919年有上海惠文堂出版社的石印本。这本书收集了700多篇与古诗词和民歌有关的轶事,都选自现代著名的笔记本小说。追根溯源,这首诗的原始出处是清道光伍兹董妙根主编的《图说》中的《典史》。苗序文讲:“闻见之后,聚喜人,聚为一系,以满足终日食之悔。”看来点石本质上也是民谣。
另查回忆录《追忆似水年华》(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中“北伐前后”一节,注明“叶再明出事了”,说叶某日去镇江某宾馆看朋友,第二天回家。叶嫂在家等了一夜,见他回来,怒气未消。她抬起手,打在额头上,打死了头。叶回到部里,大家递上一首打油诗:“大队留宿,老婆气炸了,为了面子头皮都破了。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条火链。不急着把门带走,又是一条消防链。”在写作的这一点上,作者联想到,据说张有一首吟诵雷电的诗:“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条火链,仿佛玉帝想吃香烟。玉帝不吃烟,怎么可能是火链?”这就是诗歌中火链的由来。据介绍,刘把火钳和火链放在一个地方,似乎被误解了。火链,也叫钢镰,是一种点火器,用小钢片摩擦岩石棱角上的火花点燃纸煤。至于刘传说中的张咏电诗,也见于1937年北平《文艺战线》第十一期《古今滑稽诗集》。字略参差不齐:“突然看到上帝点起一条火链,上帝要抽烟吗?如果上帝要抽烟,为什么是火链?”
如果所有这些版本的电子诗都是按时间顺序出版的,它们的大致起源可以在下表中看到:
根据以上文献对比,至少有两篇所谓张宗昌的打油诗出现在清代的笑话或戏曲中。尤其是电音诗,本来就是不知名的普通人写的。经过斗争,版权归李自成、张,最后归张宗昌所有。
此外,1925年5月16日《泰晤士报》刊登了济南发来的“张宗昌求雨”短信,称山东遭受旱灾半年后,官员士绅组织集会祈雨,张宗昌就任新职时也向其致敬。谁知道,两天后,旱情还会不会变。张遂宣称,如果不下雨,它将开火。不难推测,张的戏式大风阁第一句“大炮开炮打娘”,隐约就是源于此事。此外,1974年,台北新亚出版社李琳编著《拾得遗愿》第三卷,有人杜撰了几个韵脚:“石天也姓张,跟我住张宗昌应该不难。三天之内不下雨,我就先砸烂龙王庙,然后用大枪轰击你妈。”内在,“大炮轰你妈”的问候语纯粹是后人发明的。
试追根溯源,1969年台北《文艺志》月刊四十六期,有林省狗肉将军的《史超》所作的两首诗:《改写大风歌》(三句本)和《唱华山》。据介绍,《文艺志》杂志(1965-1993)是由程翔工作后与朋友合作创办的,由石翔担任社长和出版人。在这篇文章之后,它被收录在由程翔和陈应龙编辑的《关于艺术和森林的流言》的第一集里。几年后,玉子(本名朱惠卿)在《狗肉将军张宗昌轶事》(香港:大华出版社,1974)一文中增加了“笑刘邦”。到1979年,陈已编出《中国历代文学故事》,并增加了《蓬莱阁游记》四首。
1984年,齐翊钧在写《文曲行气窝犟督》一文时,继续为中国增添了一笔:在《大风歌》中加了一句;改游蓬莱阁两个字;很容易把华山唱成泰山;加“电诗”。1985年齐编撰《张宗昌传奇》时,泰山和华山同时出现,留下修订的痕迹。其他删除的话还有很多要说,但是济南东北有一座缙云山,像荷花泛滥,又叫华山。这座山是独立的,从地面升起,与原诗的意境和人物的身份不谋而合。祁宜君,祖籍河南益阳,没经验没地理知识就被换了。
随着三地交流日益频繁,张宗昌打油诗的各种版本被吸收到大陆学者的著作中。1987年,湖州学者许崇清撰写了《张宗昌刻本》(第三期《古籍新闻》)。由于长期接触香港文坛,他有机会阅读《谈故事》和《故事会》等书籍,文末引用的打油诗依然和以前的旧版一样。王振忠临摹的版本显然源于1987年版的《张宗昌传》。而五首诗发表时,一首被省略,导致诗名与内容脱节,被眼尖的李翁删除。
值得注意的是,1937年,相声《关公詹秦琼》被一位不知名的老富翁嘲讽。张宗昌作为寿星成名后,被相声艺人安排到张福。50年代初,梁漱溟被批判,韩福举也因为认识梁而被批判。于是侯改张为汉,以加强戏剧效果。(翁斯再版《谈侯变《斗》》,《名人》,1994年第2期),那么前面提到的民间传说“种下”韩福菊,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历史上真正的韩福举是儒家的大将,不可能写出那些浅薄的黑话。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安排张宗昌?长期以来,由于声名狼藉,陶菊音在《郑海轶事》中称之为“民国史上屈指可数的混蛋”。可以用评论来形容。其次,在担任山东巡抚期间,被敲诈勒索,穷兵黩武,百姓被毒害。《山东歌谣集》和《江苏歌谣集》中有几首咒骂张的歌谣发表在他的前后。时间一变,必然成为民俗学的讽刺对象。当文人也参与其中时,《肖坤·史超》正式上映。
经过仔细推敲,张宗昌与李自成、张、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粗人,不会几个字,掌握着军权。所以读者看的时候误以为故事编的很妥当。但这是一种错觉,即以张宗昌为例,李造林的回忆录《我的北洋军旅生涯》(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中有一节“张宗昌生平简介”,说张“应请韩在业余时间传授经学知识”。韩明德明,字钱谷,又字钱谷,尝张裕钊吴汝纶,称其为暂才。继张都禄之后,他从韩为聘请了一位高级顾问,经常在政务、教育等方面索取好处,“经常听他的吩咐”。在这种情况下,张宗昌独禄时期崇王寿彭为师的说法就是一个隔膜。
透过现象看本质。张宗昌打油诗的传播史也属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畴。1937年,广东民俗学家张清水撰写了《名人故事探源》(民俗学,第1卷,第2期)。在分析“名人故事”具有相似类型特征的原因时,他应用了欧洲的“传播学派”理论,这也可以增进理解:
名人的故事本来是箭堆式的,但最初的主人只是一个。各种类型的故事流传开来后,变得数不胜数。你和你熟知的当地历史名人建立关系,我和我们那里的历史名人建立关系。因此,当然,每种类型的名人故事都有更多的大师。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时代,不同教育水平,小差异的同类型故事,是没有用的,也是令人胆寒的。
名人故事是这样的,民间歌谣的流传也差不多。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在通过口口相传传播诗句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记忆不清而变异,或者为了适应当地环境而自由发挥。尤其是“中国作家还挺喜欢改别人的文章”(鲁迅的语言),从而表现出多样性。
既然世界上没有钱买肖坤的诗,类似的传说也可以隐退。但是军阀们发表了诗歌,但也不是没有。1929年农历三月初七,吴庆祝了他的五十六岁生日。有人印吴诗集《蓬莱诗草》作寿礼,每客一册。那么王和李亲眼所见的会是这本诗集吗?珍惜无解。
1.《效坤诗钞 祝淳翔:张宗昌《效坤诗钞》纯属子虚乌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效坤诗钞 祝淳翔:张宗昌《效坤诗钞》纯属子虚乌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0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