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楚有材料,余思盛世。湖南省党的十一大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战略,规划建设“科教强省”,离不开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支持和引导。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湖南有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湘军”。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执着、对科学精神的坚持和对造福社会的追求是强烈而持久的。对他们代表的深入报道,既是对“湖南科技军”的致敬,也是一次极具感染力的新闻攻击。
由湖南日报主办、湖南省科协协办的题为《走近科学家》的系列报道,从今天开始不断推出,敬请关注。
2009年3月31日,谢永红在洞庭湖湿地采样。记者照片
2013年9月19日,谢永红在洞庭湖湿地采样。记者照片
3月14日,谢永红看到了“后花园”。湖南日报记者陈惠芳照片
3月14日,美丽的“后花园”风光。湖南日报记者陈惠芳照片
2008年5月10日,谢永红一行人乘坐手扶拖拉机前往实地考察。记者照片
谢永红,男,1973年出生,湖南永兴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获得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武汉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2005年离开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研究站。现任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湖南省“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地”首席专家顾问。
洞庭湖区原本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古代称之为“云梦泽”。
世事变迁。祥子李源刘著,最终离开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唐代诗人孟浩然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云雾自云蒙谷,围困岳阳”。
在风景如画的洞庭湖上,不仅仅是豪情诗人,更是守望千年,唱晚的渔民。
在洞庭湖的一角,在岳阳市君山区,在东洞庭湖的核心地带,在彩桑湖,在一个不为外界所熟知的地方,又有一个人在为洞庭湖湿地的保护买单、奔走。
此人是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谢永红。湖南永兴44岁男子,是“长江之肾”的看护者。他已经站了十年了。
为了找到“家”,我3年跑遍了洞庭湖
3月13日至15日,记者跟踪谢永红。
目前不是雨季。站在彩桑湖的堤上,环顾四周,小湖点缀着绿草。谢永红说:“这是最典型的湿地。那些是草。现在,成群的候鸟飞走了。水涨了,这里又是一个水面。”
洞庭湖站建设始于2007年。为了搞清楚“家庭背景”,他花了三年时间带领一个团队跑遍洞庭湖。沿洞庭湖设置了19个样带,调查了茭白、茭白和辣蓼4个群落的植被组成和群落特征。早上六七点出门,晚上六七点回来。谢永红回忆说:“你在外地工作吃什么?早上出门选择碱面而不是米粉。因为米粉容易消化,碱性面粉填饱了肚子。如果遇到渔民,我们就去渔船上和渔民一起吃饭。”
2009年10月的一天,我去岳阳县马塘镇冯春村采样。谢永红从大坝走到退水后的沙滩,完全失去了方向感,GPS定位系统也找不到2008年布设的样本的位置。直到中午才找到采样点,和我一起的水也喝完了。从海滩上取土样的时候是晚上9点。
经过长期实地采样观察,谢永红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看书的时候我滑倒了,导致骨盆骨折。如果我走很多路,我会感到疼痛。同学们劝他:“不要出去,你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知道该怎么做,详细记录下来,带回给你看清楚。”谢永红没听进去。有路可走;没有路,所以走路要靠自己。
三年来,他平均每天步行20公里,为洞庭湖湿地研究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为洞庭湖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案。事实上,谢永红走过的路比洞庭湖还多。从东北的三江平原、西部的若尔盖湿地、北部的白洋淀到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太湖、洪湖,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湿地。
鸟类和哨兵一样,是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的标志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鸟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记者对鸟类了解不多,但有一种直观的感觉:“鸟类多,说明环境好。”谢永红说:“是这样的。鸟很聪明。它让我们知道自然界正在发生什么。鸟类和哨兵一样,是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的指示器。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食物。我们必须找到保护和提供这些食物的方法。”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人类的梦想,鸟类也有同样的梦想。
3月14日,在前往洞庭湖站的途中,记者在一条2000米长的水沟前停下。谢永红指着沟边的一排树说:“这叫树建。白鹭、牛背鹭、夜莺栖息其中。”现在,候鸟的季节已经过去,但记者仍然可以看到构树上的鸟巢。
一路上,谢永红普及了“鸟类知识”。
洞庭湖越冬候鸟中,小白雁是最具代表性的物种。每年9月至10月,小白雁从西伯利亚等地向南迁徙,主要以绿色植物的茎、叶、种子为食,沿海植被、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农作物和芽是小白雁的摄食对象。
小天鹅以水生植物的根和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水生昆虫、蠕虫、蜗牛和小鱼。
东方白鹳主要以鱼、青蛙、蛇、蜗牛、昆虫等为食。
牛背鹭是洞庭湖典型的夏季候鸟。每年四五月,它们从南方迁徙到洞庭湖,筑巢安家,繁衍后代。通常鹭以鱼虾为食,而牛背鹭是唯一不吃鱼而吃昆虫的鹭。它们喜欢和水牛呆在一起,捕食被水牛从草丛中惊起的昆虫,或者停在牛背上休息,故名“牛背鹭”。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更有趣的名字,“放牛郎”。
对鸟类的描述很美好,但现状却很严峻。由于环境污染,栖息地遭到破坏,鸟类的食物被人类捕食,鸟类的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谢永红还讲了“砍杨树的故事”。
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谢永红的团队率先揭示了洞庭湖湿地外来物种和杨树入侵的生态后果。2012年底,央视等20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组织专家组实地考察,促使各部门形成“洞庭湖湿地不能种杨树”的共识。目前,西洞庭湖保护区核心区已砍伐3万亩杨树,并进行了生态修复。
谢永红说:“洞庭湖人工种植杨树会大大降低候鸟栖息地的质量。”
15亩防治试验场是洞庭湖站的“后花园”
谢永红有个“无级论”。有人问他站长是什么水平,他说:“我遇到什么水平就是什么水平。和官员在一起,我就是官员。有了渔夫,我就是渔夫。”谢永红坦言,搞科研,要和各种人打交道。他相信一个词:真诚。
谢永红认为,保护洞庭湖湿地,不是眼前的事。功利,短期行为,不好。
除综合大楼外,洞庭湖站还有2平方公里的大型野外观测场、15亩对照试验场、4.5亩哺乳动物试验场、核心区地下水观测井、标准气象场。谢永红把综合楼后面的控制实验场当成了“后花园”。
记者看了一下,发现有“生态修复水生植物资源区”、“科学控制试验区”、“湿地循环农业示范区”等几个区域。“后花园”里还有菜、牛、鱼。
谢永红表示,洞庭湖站应重视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生态农业,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多年来,他主持完成并制定了洞庭湖周边地区的一系列规划和实施方案。比如《岳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实施方案》通过了科技部的评估,常德市的“西洞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益阳市的“桃江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的评估。
提倡“绝望的三郎太精神”,但你不必是“绝望的三郎太”
谢永红的妻子在湖南农业大学工作。夫妻分居多年,多年无子女。孩子出生后,谢永红给孩子取名为“青儿”。湿地是绿色的,意义深远。
尽管谢永红工作无私,但他不想被称为“绝望的三郎太”。他主张“绝望的三郎太精神”,但“绝望的三郎太”不是必须的。
“当一群候鸟来到它们的栖息地时,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然后它们在寻找合适的食物。”他打了个比方,“科学家也是。有了安全和健康,我们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工作。这是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科学态度。不切实际地拼命,过早消耗能量,半途而废,对科研是有害的。”
邹跟随谢永红3年,从事洞庭湖冬季候鸟与洞庭湖湿地关系的研究,被称为洞庭湖站首席“鸟人”。2011年,邹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事崇明岛湿地候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2014年6月博士毕业后,联系谢永红,希望成为谢永红教授研究组的博士后。谢永红对邹说:“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真的可以了解洞庭湖,真的可以发自内心的喜欢洞庭湖。”邹2016年离开博士后流动站后留在洞庭湖站。邹艾叶说:“谢教授非常严谨和友好。”
科研很无聊,但谢永红有他自己的味道。他说:“原因很简单:用爱。”这呼应了诗人艾青的那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有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
他用脚量洞庭湖
谢永红有牛。这是一种很简单很纯粹的依恋。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汪克林
谢永红教授对洞庭湖了如指掌,因为他每天都用脚量洞庭湖。他的话将使我受益终生。他说:“我们必须记住一件事。在对洞庭湖下结论之前,一定要实地考察,不要想当然。”
——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邹
做一个有用又有趣的人
湖南日报记者陈惠芳
谢永红很忙,可谓“马不停蹄”。
3月13日上午,记者在长沙马坡岭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采访了他。他说:“我只在凌晨4点从东北赶回长沙。”
说起洞庭湖湿地和候鸟,他激动得忘了给记者泡一杯热茶。在他再三的道歉中,我突然喜欢上了这样一个人。真的,不做作。我的内心是沉默的:科学家不都是戴着眼镜,把头埋在实验室里,走出大门还在沉思,撞上一棵大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人。
很难想象在外地做科研,离长沙很远。但是谢永红从头到尾一个“苦”字都没说。从他黝黑的脸上,可以看到日晒雨淋的痕迹。从他的大量科研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努力。
真的很忙。3月15日中午,他从洞庭湖实地采访归来,返回长沙。他不久将去郴州开会。没时间请记者简单吃顿饭,也没时间说对不起。记者笑着说:“不急。下次去你的站吃你的草鱼。味道很好。”
他有“周末”和“假期”的概念吗?不。因为没有湿地。他被绑在湿地上。在野外,出差,办公室很忙。他的博士生经常在半夜收到他的电子邮件。要么他在整理资料写科研论文,要么他在修改学生的文章。
谢永红经常提到“大树理论”。他说:“如果把成功比作一棵大树,洞庭湖站就是播在中国湿地生态土地上的一颗结实的种子。经过10年的培育,这颗种子已经长成一棵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小树。成为一棵大树需要很长时间。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毅力和承担责任的勇气。"
谢永红还是个搞笑的人。听说记者还是诗人,他说要学诗。记者对他说:“在这么美的地方,写诗是得天独厚的。不过,你要先做一件事。”洞庭湖站有内部网站,不够用。记者建议他建立一个微信官方账号,目的是“保护社会化,让科学艺术化”。要通过更广泛的平台宣传保护洞庭湖湿地的意义,介绍湿地现状和保护成果,介绍科普知识。一拍即合。谢永红马上派人去做。他说,我还没决定取什么名字。反正应该有五个字:“洞庭湖湿地”。
1.《荻田大树 走近科学家|谢永宏:踏遍洞庭情正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荻田大树 走近科学家|谢永宏:踏遍洞庭情正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4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