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筹边尚未还,湘子满天山。新种的柳树在三千英里之外,通向春风。”陕甘总督左推荐的接班人杨昌俊的这首诗,不仅是左西征途中植树造林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他带领6万湖南儿童沿途种植榆树柳、绿化边陲的伟大壮举的热烈致敬。
1866年至1880年,左任陕甘总督,受钦差大臣之命,主管新疆军事。当时西北一片混乱,经济萧条,生态不好,交通很困难。作为晚清著名军事家,他深知“兵马不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决定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和生态战略来实施。他命西征军在元明清时期沿驿道从潼关修筑道路,在适林地区和城市道路附近遍植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树,统称“道柳”。其中柳树最多,被后人尊为“左公柳”。
左种树的动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目的有六:一是巩固路基,二是保证部队的后勤运输,三是防风固沙,四是限制军队的脚步,五是利行人御寒,六是引导方向。
左坚持“种树、好树、管好树”的思想。要求种树“倒三伏以上,以免枯萎”;新种植的树标有种植者的名字,他们负责种植和生活。此外,还专门安排部队对种植的树木进行正常巡逻和保护,严禁非法砍伐和焚烧,因此树木的成活率很高。还有一个关于左砍驴护树的民间传说:有一天,左巡视苏州城时,发现一个农民骑着驴进城,然后把驴拴在柳树上,驴则悠闲自在地啃着树皮。左十分恼怒,立即命军士将驴牵到鼓楼,斩首示众,并贴出告示警告众人:“日后驴毁树,驴主皆斩!”据说这个通知一出,就没有违者了。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种树比登天还难。但在甘肃左公的倡导和监督下,“荆州以西至玉门,柳千里,绿如帘”,成了塞外奇观。根据今天的说法,它是一个典型的“环保”的美丽度假胜地。据左公自己的记载,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到甘肃会宁,共种植树木26.4万株。1880年,左从新疆哈密出发回京,看到“路边种的榆树柳已成林,从嘉峪关到省里,除了盐碱地上的沙堆外,拱门上的树连绵不绝”。左修筑道路、植树造林,为恢复新疆、改善西北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说左的“种柳三千里”是军事和生态战略的需要,那么他积极倡导在甘肃种桑养蚕,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实施,为发展甘肃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光绪初年,左驻守府。他了解到兰州原小叶桑树产叶量小,经济效益差。他命令人们从浙江购买数百万棵大叶桑树幼苗,分发给全省农民种植。他还命令杨昌俊带领士兵,负责指导农民在兰州种植桑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点可以从光绪七年杨昌俊写的《小西湖》中得到证实:“光绪六年,余奉命帮助西政,并在池边开设桑园二区,引导百姓种桑”。
左唐宗一生把植树造林作为“必修课”。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需要,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增加,更注重绿化美化环境,让普通百姓见山见水,怀念乡愁。1881年,他任两河总督时,在南京宜丰门外看到一座光秃秃的山。他要求后方称之为狮子山。他幽默地说:“狮子没有毛,太壮观了,让老人给它添点毛吧!”于是,他捐了几百两银子,让随行人员检查山的土质,买树苗,绿狮子山。他还派人在山周围和城市内外种植了数百万棵桑树和速生树。
此时,也许读者会问,左的植树情结是什么时候萌发的?
《礼记》说:“孟春之月,德在木”。左生于湘江之滨的湘阴县东乡,自幼通晓四书五经。他认为春天植树造林是有益于村庄的道德行为。经过三次科学考试,他在孙山出名了,他打算“永远不想前进”,“长大后成为一个没有世界的农民”。道光二十三年,左在湘阴刘家冲买下70亩土地,设计建造了一座小庄园。因为心爱的柳树不屈不挠的性格,所以取名刘庄。无论你是湘潭“桂再堂”的上门女婿,还是湘阴刘庄湘商的农民。左潜心研究农学、林学、地理学、天文学、军事科学等实学,在修建赤道时,大量借鉴了秦始皇种植松树等行道树加固路基的经验。植树造林的作用和意义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地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扶世情结。这也是左植树情结的开始。
后来,左的仕途一帆风顺,飞黄腾达,当上了政府官员。它的植树情结不再是造福村庄的道德行为,而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军事、生态战略和民生工程。经典之作是《左公刘》。《左公柳》与左公所言“不谈而论,但左文祥日后独树一帜”的爱国精神相得益彰,成为灿烂的文化景观,永远值得人们敬佩!
左公种树,我们乘凉!
1.《大将筹边尚未还 从“左公柳”看左宗棠的植树情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将筹边尚未还 从“左公柳”看左宗棠的植树情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4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