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的历史是一个有趣的话题,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眼镜的呢?
从理论上讲,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子在《墨经》中提到了很多光学原理,如针孔成像、凹凸镜成像、线光传播、反射、折射等。
从实物上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甘泉镇汉墓出土了一枚平圆柱形雕花金戒指,上面镶嵌有水晶凸透镜。金戒指直径13mm,高6mm,镜头直径11mm,重量2.3 g,可以放大5倍左右。制作时间大约是公元67年以前。
汉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的水晶“放大镜”
安徽亳州曹操家族墓葬中出土了五个制作精美的凸透镜,由水晶研磨而成,最大直径24毫米,中心厚度6毫米,制作时间约为公元160-170年。
南京北郊郭家山墓出土了一个精心研磨的直径20毫米、中心厚度5毫米的晶体透镜。透镜的外表面为凸面光学面,内表面为凹面光学面,横截面为月牙形。制作时间大约是公元345年前。说明当时透镜光学的知识、经验和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南京郭家山东晋一号墓出土的水晶透镜(正面)
这些镜片的存在毋庸置疑,但它们是眼镜吗?
这个还有待研究。
中国古代也有疑眼镜的文字记载。
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燕语丛考》(第三十三卷)中引用了刘纲的《北宋闲情日记》,说:“史陵被判入狱,取了十几种水萃,起初不言而喻,但知情者如此黑暗,以水萃为眼,后来才看得见。”据信,北宋司法官员史陵曾用水晶镜阅读肉眼难以看清的文件。
无独有偶,明代张自烈的《郑子通》中有“米米”。眼镜也是”,这个“呵呵”【àIàI】,南宋赵希玉《东田鲁青》中记载:“呵呵,老人不辨细书,所以能藏目而明。"
这里说的应该是老花镜。
古代文物专家季孙在其专著《中国早期眼镜》中认为,Mie一词最初来源于阿拉伯眼镜的音译,最初写成Mie,可能就是这个词。我们在古代汉语中有类似的音形,所以就抛弃了Mie而改用了它,有趣的是,古诗词中的暗度,本来指的是光的暗度,却演变成了眼睛重获光明的眼镜的称号。神奇!
中国古代有眼镜有无之争。现在普遍认为眼镜是14世纪西方发明的,15世纪传入中国。中国最早被认定为眼镜的实物证据,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朝人绘制的《范慧南部风光地图集》中,观众中一位戴眼镜的老人在看“杂耍”。从风格分析,应该是16世纪初期的风格。
明代范慧南部风景图集《戴眼镜的老人》
1.《叆叇 叆叇 | 你知道这俩字是什么意思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叆叇 叆叇 | 你知道这俩字是什么意思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6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