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国式相亲价格表:儿子才33,不考虑没有北京户口的女生,有户口残疾也可以”席卷了我的朋友圈。
文章以适合对方、“不找外地”、歧视羊、有房为条件,总结出所谓的“中国式相亲鄙视链”和“中国式相亲价格表”。
▲图片来源:凤凰周刊
但是我有很多疑问。
比如本文基于北京中山公园、地坛公园等盲点的经验,得出的结论能否适用于北京各地?能否应用到全国婚姻市场?
如果不是,那么“鄙视链”和“价目表”就会引起轰动,引起地图炮的怀疑。
相亲角的诞生和运作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它结合了大众的焦虑、偏见和欲望,充满了矛盾和权力控制,但最终还是让很多人获得了相应的情感满足,从而反映出一系列的社会需求。
常年生活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对北京和上海之间的相亲角有一定了解。本着不贴标签的精神,本文将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相亲角”。
你处于相亲市场的底部吗?
中国相亲价格表中对“房子”和“户口”的偏见只是冰山一角,相亲角还有其他一些偏见。
比如,婚姻市场上至少有六类人被污名化为“黑六类”。
1.老年人
中国男性的理想结婚年龄通常在30岁以后;女性结婚的几率从25岁开始逐年下降。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女性的生育期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时间对女人远比男人残酷。
反映在相亲角的,是35岁以上女性的简历,基本被忽略,而同龄男性则是“抢手货”。
北京中山公园的一位家长勉强提到一点:
“我女儿34岁,很优秀。条件比她好的男人都到40了,都想要20多个小姑娘。如果没有办法,谁会来这里?”
但她也很清楚,即使在相亲的角落,女儿也不会有很多机会。
2.形象差
相亲角的父母大多随身带着孩子的照片,只在遇到喜欢的相亲对象时才给对方看。男人的照片强调的是事业的成功,女人的照片体现的是自己的婉约之美,这就是女人所谓的“财富”和“外貌”。
遇到“丑女孩”时,有的男性父母觉得“丑的人更麻烦”;有的人想让孙子好看,女方不能太丑;有的家长认为“三分天赋,七分打扮”,打扮也是修养的一部分。
3.几种职业不受欢迎
最先被污名化的是女公务员和外企女员工。前者接近权力,后者接近市场,在相亲父母眼里是有风险的。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一位父亲说得很直白:
“这些女孩不敢要。你能保证人家跟不上吗?”
由于工作时间不稳定,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男女医务人员也在婚姻市场中被挤出。
4.有婚史
相亲角是“初婚”的世界。不欢迎帮孩子找再婚伴侣的父母。
婚史污名的最大受害者是有孩子的离异女性;其次,离异带孩子的男人。即使男方婚史短,没有孩子,除非其他条件很好,否则会被放到另一本书里。
5.性格“硬”
对于北方男人来说,“严格的妻子管理”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耻辱。一位来自哈尔滨的父亲,来上海相亲,承认自己绝对不会找上海姑娘:
“上海姑娘管老公出名,我儿子结婚后不一定受欺负,成了‘妻管严’?我们东北人在外面被人说怕老婆,会被人看不起。”
他在列举配偶时表示,只要是北方人,就引起了上海很多家长的声讨。
相反,“女强人”成了部分女性结婚的障碍。
6.不仅歧视羊,还放过老虎
“歧视羊”就不多说了,生肖虎在父母眼里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一位北京家长非常严肃地对我说:
“你们年轻人不懂。羊是什么?真正伤害生命的是老虎。而属于虎,也分“山虎”和“商陆根”。前半夜出生的是一只‘山虎’,下山找吃的回来了,可能不再找吃的了。商陆根,半夜出生,饿了必须抓人吃,抓谁是谁……”
从以上六点偏见可以看出,父母是谨慎的。这种态度的形成,是基于他们希望孩子婚姻幸福的初衷。
但如今饱受婚姻催迫之苦的城市青年,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父母心中的“恐惧”和“痛苦”。
来相亲角的父母都怕什么?
相亲角是一个圈。
如果一个年轻人想给自己找对象,跑到相亲角,这是违反规定的。原因很简单。相亲大家都是靠各地简历。你反而来了“真人秀”,自然成了相亲角的强势成员,抢走了别人的潜在对象,你肯定被爷爷奶奶鄙视。
由此可见,即将结婚的年轻人的父母是相亲的主要跑者。孩子不仅是臣民,也是外星人。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而且,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参与相亲角。
首先,相亲角正在兴起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深圳、济南,都是大中城市。其次,经过一系列的“市场淘汰”,相亲的“均价”一般是在这些城市的相亲角形成的,低于这个均价的自然会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就拿北京上海来说,“入门价”就是孩子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需要注意的是,老人不能住自己的房子。换句话说,孩子的父母也必须有自己的房子,不能打扰孩子。能满足这个条件的,在城市很少见。
有条件进入相亲角的父母,买得起两套房子,有城市户口。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社会地位较高,已经进入城市中产阶级。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白领,是年轻一代的中产阶级。
具备这些条件的父母大多属于“知青一代”。去农村,经历文革,是这一代人的共同经历。
当年的所有政策都是知青一代实现阶级上升的壁垒。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没有好的教育,就没有好的工作,然后就没有好的收入。比如后来的下岗潮,让很多知青吃到了教育滞后的苦果。
然后就是结婚的延迟。
很多上山下乡的知青都是在缺乏情感体验的前提下仓促结婚的,所以永远留在了农村。当时虽然没有政策明文规定不允许知青谈恋爱,但无论是征兵、招生还是征兵,都把已婚青年拒之门外。在知青一代的认知里,结婚意味着有可能在农村呆一辈子。
那些有幸登上高考特快列车的幸运知青,看到了别人留在农村的恐怖,经历了下岗潮的冲击。在他们心中,爱情和婚姻的甜蜜无法冲淡被遗忘的恐惧,无法驱散市场经济和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动荡。
很少有人能比“知青一代”的父母更能体会到“被耽误”的辛酸,于是他们带着天生的婚姻焦虑走进了相亲的角落。
这些焦虑,而不是婚姻,为他们的孩子指出了一个更加稳定和“不可延迟”的生活。
相亲角隐藏的欲望
归根结底,通往稳定婚姻的道路是由择偶标准铺成的。这些标准,从相亲的角度来说,往往反映了相亲父母小时候的普遍愿望。
比如上世纪70年代,上海女性有所谓的“五员”:她们是党员,她们的身体像运动员,她们像演员一样被卖,她们的工资像海员,她们的领导像司机。“领导”是上海话,意思是某人头脑灵活,能吃得好。
当时北方城市的男人也有“五大伟人”:看起来像演员,看起来像体操运动员,看起来像服务员,听起来像播音员,做饭像喝酒的人。
由此可见,知青们看自己的婚恋,一般都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和“才女长得好”的节奏。女人欣赏聪明帅气的男人,男人喜欢温柔又会持家的漂亮女孩。
货币房之所以不占优势,是因为这部分已经被计划经济下的“单位”解决了:每个人的工资差不多,贫富还没有分化;房子是单位分配的,房子不流入市场。
当时的工会、共青团支部、居委会也定期举办联谊会,撮合大龄青年。而这些年轻人也在公园里开发了自己的相亲区。
但是到了今天,这一切的具体表现都变成了“看得见”的东西,比如钱、房子、车子、形象和外貌、文凭等等。
当代社会对在城市做父母的知青一代影响很大。在下岗大潮中,他们感受到了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动荡;学历高的搭个顺风车,但不要相信当年比自己优秀很多的孩子就找不到人了。
这些父母能做的,就是把他们认知中非常重要的“条件”,走进他们小时候“交朋友”的地方,为孩子寻求“稳定的婚姻”。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相亲信息
很多人认为相亲角充斥着铜臭、势利、现实,成为欲望的角落,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欲望集中在房子和户籍的问题上。
在大中城市的婚姻市场,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孩子的婚房大部分是男方父母购买的,至少要交首付,房贷由男方或双方共同承担。
但这个“价格”却在相亲角被抬高了,要求孩子拥有自己的房子。
相亲角落聚集的父母经济条件都不差。很多女性家庭买得起房,但还是要求男性家庭买得起。女方父母的心态在一个经常去北京龙潭公园给女儿相亲的阿姨口中是很不礼貌的:
“我的房子买得起,但我也想让男生买。很自然。哦,你家生了个儿子。没想到他儿子长大了会娶个媳妇?几十年了,你想都没想过。没准备好?没有这个道理。好父母想想。不能什么都不管,指着儿子骗女生,要不要丢人?好婆家和坏婆家,这个问题就是区别。”
户口更多的是相亲角的“一个价格”:综合条件不足或相等时,不考虑外国人;条件比本地青年好的,才能入选。
户口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涉及到社会资源的便利性,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农村知青的父母知道,城市户口的珍贵与他们的社会身份密切相关。
这体现在相亲角的运作模式上,就是外地的家长不仅占绝对少数,还被当地家长排斥拆除。
约会角落版《权力的游戏》
在观察北京和上海的相亲角时,我发现各种规则的形成都来自于父母、父母和外人,甚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博弈。
游戏决定了相亲角各主体的权力关系,即谁最有发言权和优势。
上海相亲角,一个大妈一早就来了,从早到晚站着,没几个人接。熟悉的家长偷偷解释:
“你看,她每天停在那里,就开始吃。她不拿塑料袋,把它们扔得满地都是。这种父母能养出什么好孩子?你没看到,没人照顾她。”
可见,父母不仅在看孩子,也在看父母。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
那些把自己养好的父母,如果孩子条件好,就是相亲的“红人”,整天围着人说话。他们在相亲角有主动权。
一方面,家庭条件不好的父母暗中破坏“红人”,另一方面,他们会想方设法寻找其他方式“出卖”孩子。他们要找的人是角落里的免费中介。
免费中介通常是孩子相亲成功后,想帮助别人的热心人。他们比商业中介有优势,一个是免费的,一个是长期在相亲角帮忙交流,几乎所有角落的家庭都知道自己的根。
同时,中介也是“红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可以帮助那些信息流不那么顺畅的家长。
相亲角有一些绝对低人一等的群体。
最典型的是没有本市户口的外国人,家里没房的父母。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中介,在相亲角面对外人的时候,总是对外。比如角落里会有骗子,中介,婚姻支持,很多父母都被骗了。只要遇到这种人,家长就会主动联系公园和派出所进行驱逐。
同时,参加相亲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博弈关系。
如果孩子经济独立,有能力抵押房子,他们在家庭中就有更多的话语权。父母催婚,与其说是命令,不如说是建议。
但如果孩子的婚房还需要父母外出,甚至需要家里变老,不能自己生活,那么是否通过相亲角认识异性,或者是否遇到父母喜欢的人选,都需要一定的妥协。
说到底,资源多的人站在相亲角的金字塔尖。
都是来相亲的,为什么不能变成几对?
不管在年轻人眼里有多古风,相亲角都是新生事物。
但“新”不代表效率高,相亲角效率低,圈内人都很明显。
总有一些“都市传说”在相亲角的父母中间流传,比如在这个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高富帅的女孩,或者是在婚后发现了一个有钱又漂亮的女人还虐待狗的男孩。但这些传说只是传说,没人亲眼见过。
一些社会调查人员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呆了整整一年,实际上只有几个人放下了标准,不管这个人的身高如何,他们都顺利地握了手。
这是造成死角低效的第一个原因——
父母的条件太多,根本无法妥协。
孩子的学历至少要大专以上;本地户口;这个人一定买得起婚房...当相亲角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具备这些条件时,就不能称之为“决定性条件”。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相亲信息
相应地,决定相亲成败的是主流婚姻市场中的“次要条件”,如年龄、外貌、所属、性格等。完美的一对是白马王子
父母也有同样的想法:我的孩子那么优秀,为什么要放弃?哪怕离你自己的要求只有几毛钱,比如身高,肤色等。,不要放松自己的能力。所以,和外界相比,相亲参与者的条件要求要高得多。筛选条件多,符合条件的对象自然少。
第二个原因来自传统的婚姻观念-
b女配A男,A女只能单身。
▽
婚姻角落里的已婚男人依然抱着“男强女弱”的婚姻观;适婚女性家庭大多不错,不缺A女。近年来,由于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她们的婚姻观变化比男性快,所以她们都希望婚姻是一个“强联盟”。
当男性相亲让女方觉得“不值钱”时,会毫不妥协的拒绝。而女方父母也在寻找“向上的婚姻”,认为没必要受委屈,导致正在相亲的女生,很难结婚。
效率低下的第三个原因是-
父母和孩子的婚姻观念不同。
相亲角的参与者大多是家长。但是他们剃光头又热,孩子不买。一方面,年轻人更反感“相亲”这种模式,觉得守旧、封建;另一方面,相对于父母极其现实的择偶条件,孩子更多谈的是“情”和“缘”。
北京地坛公园的一位母亲向我抱怨她女儿的条件太苛刻:
“我上当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我心意的条件,她想和人家聊一会儿,就说没有,我问怎么回事。她说对方太无聊了,连王者荣耀都斗不过...哎,我放弃了,听天由命。”
条件苛刻不是关键,但父母和孩子追求的根本不是条件。
效率那么低,为什么相亲的流行还是“红火”?
没有其他原因,因为相亲角不仅传达了父母对幸福婚姻的渴望,也承载了父母超越相亲行为的情感。
相亲角是真正的“情感角”。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亲密和孝顺的伦理道德,所以中国的亲子关系比西方更亲密。但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越来越剧烈,这体现在家庭生活上,即70后和80后的子女忙于工作,往往难以陪伴老人。
知青一代的父母,如果不来相亲,他们的日常生活通常会是早操、逛街、照顾宠物、忙家务;精神生活可能是看电视、看书、看报,少数会选择上网。
相亲角的日常生活为这些家长提供了更广泛的沟通空和生活体验。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摄影:“舒米”@王新
因为这是孩子们的相亲,所以有很多孩子谈论他们的共同话题是很自然的。他们互相称赞对方的优点,讲述自己的学业和事业成就,骄傲地交换孩子的照片,数着育儿的困难和教孩子的困难...
不过,题目不止这些。你说今天超市有促销,我说哪趟车最便宜,换最便宜,他说最近哪里失火了,逃生的路要牢记在心...从国内外的大事件到社会事件,再到早上的小棋局,琐碎。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父母是单亲妈妈或者单亲爸爸。他们来到相亲角是为了给孩子找对象,却意外遇到了那个或者那个对的。于是,人们的“相亲角”成了他们的“鹊桥会”。喜欢不喜欢?
而且某种程度上相亲角度也促进了两代人的交流。
有个自称未婚的小黄姑娘承认:
“我以前很反感我妈要去相亲。后来聊了聊,发现有很多共同话题。我妈遇到一朵奇花,我也吐了出来。我很开心,感觉就像《非诚勿扰》。后来觉得不想再批评妈妈了。我为继承佳人感到惋惜,她也没少管我的事。虽然我有我的人生轨迹,但我能理解她的焦虑。”
通过观察相亲角,我发现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同等重要。只有沟通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后
面对最近一系列相关文章,应该如何判断相亲角?
首先,不要单方面妖魔化相亲角。相亲角并不能代表婚姻市场的全貌。
集中在里面的父母,他们的类型往往有历史的特殊性,他们的期望也有历史的特殊性,甚至可以说是大城市的少数。
第二,综合看问题。任何一种社会的存在,哪怕是不好的,也有好的一面。
以相亲角为例,随着人际距离的增加,交流需求和感受的功能在当代社会极其罕见。
至于另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来来去去相亲角的老人?
我曾经遇到一个老人。聊了聊,我才知道他是一个退休的大学教授。他脸皮很薄,怕自己的亲戚朋友发现自己在相亲的角落里。毕竟在他们眼里,他的孩子永远找不到对象。
然而他还是来到了相亲角,戴着墨镜,身材略显佝偻,矜持内敛...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
甚至在家里,孩子被骂得一无是处,而在这里,孩子一定是他口中耀眼的明星吧?
我们可以关心世界,讨论当前的政治,质疑社会...
但是请不要在这样的数字面前嘲笑他们。
1.《难得门当户对 热点关注|这才是北上广相亲角的真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难得门当户对 热点关注|这才是北上广相亲角的真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8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