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110年。1907年7月15日,被称为“鉴湖女子”的秋瑾英勇就义。
在秋瑾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他因为父亲调到湘乡厘金局而来到湘潭,后来又嫁给了湘潭首富王俊臣的儿子王庭筠,这与湘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文化版发表了《秋瑾与王庭筠的怨与爱》一文,试图从大量史实还原秋瑾在湘潭的真实面貌。
秋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女权主义和女性学的倡导者,被誉为“女英雄”和“鉴湖女”。1895年秋瑾随父迁居湘潭,次年5月17日与王庭筠结婚,育有一子一女。在这里生活了8年后,她于1903年和丈夫一起定居北京。1907年7月15日,因组织光复军起义英勇牺牲。秋瑾与王庭筠的结合,不仅是一部充满冤屈的爱情悲喜剧,也是秋瑾走向新生活、激发革命热情的巨大动力。
第一,初婚:千里姻缘
浙江绍兴和湖南湘潭虽然相隔千里,但在19世纪后期,一条红线把一对情侣连在了一起。婚姻的女主角是祖籍浙江绍兴的邱进,男主角是湖南湘潭湘乡叶禾镇申冲村的王庭筠。秋瑾第一次结婚,男女都有,既有才又漂亮。在她丈夫的家里,人们仍在讲述王秋不寻常的婚姻故事。
据《秋瑾传》记载,光绪十九年,秋瑾之父秋寿男随湖南巡抚邵友廉候补赴湖南,秋瑾随其父入湘。邱寿男最早发给常德县厘金局。次年,常德调至湘乡、湘潭厘金局办公厅,秋瑾及其兄妹随父、生母、嫔妃来到湘潭。
在这里,秋瑾见到了曾国藩的孙子、清末中兴名臣曾广钧,他的父亲刚刚与他取得了联系。秋瑾向他学习诗词书法,称他为“纪氏”,视他为父,两人一起唱歌。由于这种师徒关系,曾广钧和李润生担任调停人,邱寿男负责,将邱进许配给王俊臣的三儿子王庭筠。王庭筠,字子方,承袭家训“读书好悟性,书法美”。为了成名,他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考了两次,都没考上。王庭筠虽然科举失败,但他读四书五经,读诗词歌赋,毫无疑问,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知书达理,肚子里有诗有书的人,绝不是一个张狂恣意的孩子。除此之外,他是一个年幼的孩子,深受家人和长辈的关心,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长的秀气温柔。秋瑾是一个官员的女儿,端庄美丽,被称为才女。他们彼此适合,按照父母的吩咐和媒人的话,符合常伦和社会习俗。1896年5月17日,秋瑾和王庭筠在湘潭十八届总会顺泰栈举行婚礼。这一年,秋瑾21岁,大新郎两岁。王俊臣给媳妇秋瑾的结婚礼物是湘潭的当铺,当时在湘潭引起轰动。
王家是湘潭有名的富豪,有一万亩良田,四家当铺,人称“百万富翁”。王家住在湘潭十八总厂,是一个五湾五口的铺面和住宅。加上厢房,有100多个房间,非常宽敞。婚后,王庭筠一边经营当铺,一边延长了老师的学业;秋瑾写诗,书画,练拳,习武,夫妻二人交换思想,学习技艺。王甲以嫁给秋瑾为荣,王庭筠也以妻子能写诗为荣。婚后第二年,伴随着儿子袁德的出生。王庭筠知道他是一个平庸的人,但他也能听取好的建议。当他听到别人称赞秋瑾的诗名时,喜上眉梢,及时向秋瑾表达了敬意。他深知时代的突变,不甘落后,也学过外语。但是和秋瑾的鲲鹏野心相比,他的努力就像是爬壁虎,跟不上她的脚步。
邱进和丈夫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经常回老家荷叶申冲。婚后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秋瑾一手包办。这不仅是因为她比王庭筠大两岁,也是因为她能干、独立。
1901年11月,他的父亲寿南在湖南周知去世。邱进为这个大家庭制定了两个计划。第一家是王秋和他的家人共同创办的“和记银行”。1902年初,秋瑾说“我不想断亲戚关系”,秋瑾的大哥秋也没有带领全家回绍兴老家。父亲曾经工作的贵阳,来到了邱进居住的湘潭。在第二个计划中,秋瑾要求丈夫王庭筠“给钱商量工业部的事”。
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邱的父亲寿南去世后,他的兄弟不仅完全听从了邱进的想法,例如,他建议他的兄弟拿出他父亲的遗产资产,开自己的钱庄。此外,在她自己的小家庭里,她的丈夫王庭筠完全听从她的意见。
后来,邱进在北京期间结识的日本朋友繁子服部哲告诉他“邱进的想法去美国可能更合适”,并继续建议邱进去美国留学,王庭筠对繁子说:“我妻子很想去日本,我不能阻止。如果我老婆不答应带她,我不知道她会让我多难受。虽然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但我请你带她去。”
1904年6月22日,秋瑾、番子一行离开永定门火车站前往天津,王带着四岁的女儿为他送行。
二、怨恨:恨铁不成钢
自从父亲邱寿男去世后,邱进一直试图改变邱家的局面。她不满足于绍兴秋家的经济衰落,不满足于官场上的不成功,不满足于当官读书的传统,不满足于她这一代几代秋家的荣耀,不满足于丈夫不是科举出身,只是个捐过钱的小官。所有这些不满最终集中在她的丈夫王庭筠身上,并且得以发泄。
秋瑾天资聪颖,记忆力强。10岁熟悉四书五经,11岁学会写诗词。她的爷爷邱嘉禾看着孙女那么聪明,叹了口气,“可惜啊金是女孩子。如果是男生,她不怕考砸。”祖父无意的话,她却记在心里。秋瑾只恨生而为女,从而设定了男人的野心。她读书很好,特别爱看剑客传。人物如其人,向往高技能的人。在湘潭,已经有武术基础的邱进向师傅学习吴佳拳,很快掌握了11套拳法和棍、单刀等器械的套路。秋瑾练就了一手好武艺,为日后参加艰苦的革命斗争培养了一个强健的体魄。
到了北京之后,秋瑾对男人的野心更加强烈。秋瑾是个“酷女人”。从鉴湖的女人,秋瑾,可以看出秋瑾“不能做男人,但心比男人强”。她的志向是做男人做不到的事。
但王庭筠从小娇生惯养,缺乏钻研科举的耐心和毅力,没有其他才能,所以学识浅薄,难于同唱同谈,达不到秋瑾的角色期望。其实这种深受外界青睐的婚姻,潜藏着极其不和谐的音符。
但是结婚后,人们会因为爱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规律而感到无聊,会不得不经历一场危机考验。这就是所谓的婚姻“七年之痒”。从1896年结婚到1903年定居北京的七年间,王秋无一例外地发生了冲突。据了解,原因是有一天王庭筠请秋瑾在家做饭,说要招待客人,但被朋友叫去喝华三酒,没有回来。秋瑾怒穿男装,去剧场看戏。王认为他使家庭蒙羞,开始实施家庭暴力。邱离开家到一家客栈住下,然后通过朋友的调解回到家中。事实上,在秋瑾的家庭生活中,也发生过家庭矛盾,甚至王庭筠被打。王对太尉的通融很顺从,对太尉的忍耐也很爱护。但由于成长背景、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不同,王始终没有进入秋瑾的内心,更难赢得秋瑾的尊重和信任。因此,王秋的悲剧是双向的,他的痛苦是共同的经历。
后来,邱家走下坡路了。秋瑾不满大哥没有皇名。她痛批丈夫、悔婚的出发点,是丈夫和婚姻帮不了她振兴秋家。
1903年秋瑾随夫入京后,从玄武门外的罗珀胡同借了吴宅,即吴志英的家。当时,吴国的丈夫连泉是官方医生,而吴志英是一个著名的才女。通过吴志英的介绍,秋瑾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为自己寻找机会,并试图与上层社会、名人和新知识分子交朋友。当她在北京积极社交的时候,她的穿着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秋瑾曾经把对秋家的所有责任都寄托在婚姻上。一旦她意识到丈夫无法承担邱的家庭责任,她选择去日本留学,试图通过她的“女丈夫”来承担邱的家庭责任。1904年6月,秋瑾赴日本留学。7月3日到东京,8月份入东京实用女校,非正式注册生,11月份退学。1905年3月下旬,秋瑾从日本回国,7月23日又去了东方。8月5日,她正式在东京实用女校注册。
三、“破”感:原来是“遮人耳目”
未来的秋瑾和王庭筠,在思想和行为上有着天壤之别。秋瑾有革命倾向,可谓英雄短命,立志救世利民。但她最放不下的是家人。她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家人,保护家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矛盾,离婚,断绝往来,全面“决裂”。
秋瑾出国留学前,与丈夫关系融洽,王庭筠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但是,在日本留学后,秋瑾给哥哥写了一封信,里面却有很多关于骂老公和婆家,后悔结婚的内容。其实,秋瑾对丈夫和婆家的责骂、不满和自责,都是因为她没有支付留学费用。秋瑾家已经不可能再给她提供留学经费,婆家也不可能再提供更多的开销。于是,秋瑾借助嫁妆和朋友去留学。没有王庭筠的支持,将会有巨大的经济冲突。
秋瑾1905年6月19日写给哥哥的信中,批评丈夫的主要是向秋的名声,信中开始有痛苦的话。原因似乎是王庭筠没有归还秋瑾的《珍珠帽与花》和一枚银元。1905年9月12日写给哥哥的信里说,如果她丈夫家不富裕,她可以从国外借钱,但是她丈夫的富裕名字是外界所知的,这使她很难借钱。
所以,随着出国留学经费不足的加剧,秋瑾对丈夫和婆家的怨恨和不满,以及对婚姻的忏悔越来越深。
秋瑾在湖南长大,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他有典型的湖南人的性格特点,正直直爽,勇敢坚韧,桀骜不驯,好胜心强。这也是导致秋瑾选择毅然死亡的性格因素。一方面,我们立志报国;另一方面,我们尽力保护我们的家庭。除了责骂和矛盾升级,就是尽快和王庭筠离婚。
秋瑾几次说要“断”“断联系”,也几次说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与丈夫的关系,“那就死定了。”王庭筠坚决不同意离婚。离婚失败后,秋瑾尽量避免谈论丈夫。
为了给革命筹集资金,安顿子女,秋瑾于1907年初回到湘乡荷叶王家。据记载,秋瑾回国后“向父亲索要2200银子办大同学校,回到家乡后,申冲与家人告别,宣布与骨肉分离”。秋瑾“请假回家”的举动,在香香荷叶被上帝封死的山区引起了轩然大波,邻居们无不惊恐万分。
第四,可以不爱:希望生死相依
秋瑾赴日留学后,王庭筠辞去京官一职,回到家乡,带着两个孩子隐居起来。
1907年7月15日,绍兴的宣亭口因为组织光复军起义,沾了秋瑾的血。秋瑾死后第三年,王庭筠因为妻子秋瑾的死而演绎了朱良的爱情故事。
王庭筠葬在湘潭县三都野子堂的王祖山上,靠近赵山。葬礼结束后,根据王庭筠的遗愿,在秋瑾旧友王世泽和唐群英的支持下,王秋13岁的儿子王元德带着两个仆人来到绍兴秋家,提议欢迎秋瑾的灵柩返回湖南湘潭,与王庭筠葬在一起。
1909年7月和8月,秋的家人遭遇了一系列不幸,使他们的命运变得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王元德一行于11月将秋瑾的灵柩运往湘潭赵山附近。然而,棺材并没有被埋葬,而是在棺材上建造了一个毛婷以躲避风雨。
为什么不把秋瑾和王庭筠埋在一起?有人推测,应该与秋瑾婆婆屈的担忧和顾虑有关。其实这和湘潭习俗有关,就是死在外地的人需要在祖山附近停三年才能下葬。总之,能把人送到山阴里去住,也说明王家还是认秋瑾为媳妇的。他们是在尽一种传统的道德义务,王家善良宽容。
1912年7月,王氏家族还为秋瑾举行亡灵渡江仪式,并在王庭筠墓旁修建了秋瑾衣冠冢。后来,关于秋瑾灵柩留在湖南还是在西部复活的问题,浙江和湘潭展开了电报战。双方相持不下,有人提出了关于秋瑾埋葬地点的第三个方案,即号召秋瑾迁到岳麓山,为响水初山山增添色彩。这时,邱进的灵柩开始从湘潭的赵山迁移到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秋瑾灵柩移至长沙岳麓山后,湘浙争夺精神的斗争仍在继续。1912年9月29日,陈去病、邱公、湖南特派专员李敬宇从湖南出发,护送邱进的灵柩回杭。10月27日,邱进的灵柩暂时存放在西湖丘舍,等待改日下葬。1913年6月6日,秋瑾逝世6周年。他的灵柩葬在山洞,第二次葬在西湖西岔桥。
秋瑾和王庭筠,一个是挥笔舞剑心比男人强的女人,一个是“凡夫”,温柔祥和的丈夫;一个是“厚积薄发,为国牺牲”而忘了投身革命的强人,一个是安于事业的人;一个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叛逆,一个是爱家按妻尽责的丈夫。他们的婚姻在普通人眼里似乎并不缺少什么,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有着很深的婚姻危机。奇怪的同床异梦,心有灵犀,注定他们最后很难在一起。
总之,秋瑾与王庭筠的婚姻从两情相悦到分道扬镳,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原因。他们不幸的婚姻加速了秋瑾从家庭走向时代和社会的步伐,也加速了她对男性经济胁迫女性服从的本质的认识。因此,她主动打破家庭的束缚,争取男女平等,实现了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最后,对于革命,温德尔·迪金森伟大的正义感赢得了不朽。
1.《秋瑾丈夫 秋瑾与王廷钧的恩怨情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秋瑾丈夫 秋瑾与王廷钧的恩怨情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8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