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一个小故事,千千的成千上万个故事汇聚成我们相连城市的血肉,描绘了城市随岁月流逝的意义。在重庆的20年,以时间来衡量,每一个尺度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描绘了城市变迁的微小细节。
我们很幸运,走过了重庆20年的风风雨雨,去重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我们眼中的重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了我们继续爱下去的理由。每一个经历过这20年的重庆市民,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和见证者。
今天,五个重庆人分享他们在重庆的20年,给我们不同的故事和相同的重庆记忆。
在重庆生活和一分钟没有区别
“无论重庆如何变化,作为一个老重庆人,我们都不应该打算‘迁移’,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爱与恨不可分,生死不可分的地方,比如小龙坎,比如土湾,比如华龙桥……”
李海舟诗人
1973年生于重庆,主要作品有诗集《竖琴上的舞蹈》《孤独的国王》《坏笑》等。
“在重庆,生活和一分钟没有区别
我们看到铁轨:很远,很旧,延伸到北京
就像我们的生活和生活一样
那些是野菜的歌,是种在沙漠里的
然后一路飞向天空。"
这是李海舟的长诗《重庆时刻》中的一段话。作为一个老重庆人,他从来没有想过“移民”。用他的话说就是“爱恨不能离沙坪坝,生死不能离沙坪坝”。
他眼中的重庆20年,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在温柔的岁月里慢慢打磨出来的精致:“每次坐夜航回重庆,从天上看着城市的灯火空,骄傲就来了。”
二十年前,市中区和沙坪坝区是最引人注目的两个中心。“我们说去解放碑叫进城,值得炫耀。沙坪坝区文化底蕴丰厚,可以说是重庆最早的文化区。”当然,20年后,“进城”早已成为过去,主城的每个区都有自己独特而繁华的一面。
“沙坪公园、土湾、小龙坎以前都是农田,很多人会看到种地。现在一切都成了回忆,”他之前说。“八中门口是一条很窄的街道,有一片树林。当时也是围着打鸟。”城市化的过程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到目前为止,沙坪坝到解放碑的道路至少改变了80%。“尤其是华龙桥,几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重庆天地建筑群”。
他经常往返于成都和重庆之间,交流文化事务,也谈到了城市变迁中重庆和成都之间的密切关系。李海舟说:“成渝唇齿相依,谈兄弟之情。从文艺界来看,成都和重庆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当时交通还是很不方便的。刚开始两地交通都要坐火车,整整一夜。后来在1994年和1995年,高速公路开通时,成渝大巴起火,只用了4个多小时。当然,高铁一开通去成都更方便。
“人是怀旧动物,也是物质动物。我们怀念当时的重庆,但我们现在享受重庆。”
留下的厂区已经成为自画像胜地
“在重庆,80后和90后的母亲大多在工厂工作,住在员工宿舍。直到现在,以前的邻居和工厂的同事一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工厂搬迁了,也消失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将永存。”
刘国辉工人
60年代末出生于重庆,重庆牙膏厂工人,前年退休,普通的“我们”之一。
对于60年代末出生的重庆人来说,他们伴随城市成长了半个世纪。刘阿姨,重庆人,在一家牙膏厂完成了她的“工作史”。二十年前的重庆,只是一个挣扎的青春,就像当时的刘阿姨。
“在重庆20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建设速度太快,房子越来越多,正在越修越高。”在刘阿姨眼里,“以前的工厂大院,现在正在拆迁的低层建筑,都是‘古董’,但却成了年轻人拍复古照的好选择。”
刘阿姨说:“我是老江北本地人。观音桥20年前就已经是江北区的中心了。只是规模和各种配套,肯定比不上现在。”对于爱旅游的刘阿姨来说,现在交通太方便了,一天就可以和朋友开车出去,来回到周边区县。“儿子爱说我,天天在朋友圈放中老年观光照”。
二十年前,刘阿姨住在刘家台,她的兄弟姐妹都在一个院子里。现在已经拆了,成了现在的珠江太阳城:“变化真的太大了。住在那里,家里的孩子随时都会去河边玩,很担心自己的安全。现在,它已经建成了一条宽阔的道路,有一条平坦的观河小道。”
“从江北到解放碑,那时候只能坐渡船或者公交车,一两个小时,或者有索道过河。”刘阿姨感叹,以前的交通工具现在成了旅游卡。“周末路过小石头,发现很多外国游客排队,想体验一下索道。”。
刘阿姨还说,20年前,他们每天都去工厂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现在年轻人经常加班,这也是一种改变。
城市“血”的变化在于交通的效益
“在过去的20年里,重庆的城市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雷加媒体人
1973年生于重庆,现任腾讯大禹副总裁。
交通是城市的血液。一个城市越发达,就越需要畅通。
“在过去的20年里,重庆的城市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部的机场、铁路、公路到内部的道路、桥梁、轨道,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完善,重庆已经建成了立体的内外交通网络,既满足了市民日常出行的各种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在江北机场附近长大的重庆崽,雷加认为“城市交通的变化最能反映重庆城市的变化”。
“90年代的江北机场比现在小很多,破了很多。记得当时用的飞机是Tu -154。虽然我从小就住在机场附近,但是我在25岁之前从来没有坐过飞机。现在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坐飞机,去哪都方便。”说到重庆的交通变化,Rega首先想到的是江北机场。
里根谈到了另一个变化,那就是成渝交通的改善。“最早的时候,重庆到成都需要10多个小时,后来缩短到4个小时。现在坐火车要一个多小时,人们更愿意坐火车而不是开车。”
Rega提到的这些细节其实只是重庆20年来城市交通改善的冰山一角。除了这些市民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城市交通的改善也给重庆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目前,重庆城市交通建设仍在紧张进行。重庆孩子期待城市交通的改善有助于重庆未来的发展,重庆城市建设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我的安心是我的家乡!从异国他乡到家乡
“更多的人愿意融入城市的发展变化,活成‘重庆人’。这可能是重庆20年来不容忽视的变化。”
舒颖博士/高级工程师
90年代末留学重庆,现就职于重庆设计院,主要从事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从最初创作《中国远征军》这部当时还是禁区的历史小说,我体会到了重庆的包容与接纳;之后触动了这座古城的文化脉搏,感受到了她的包容、开放、宽广。在重庆生活了20年后,舒颖用“我的安心是我的家乡”来讲述她与重庆的缘分。
重庆自古以来就是移民文化推动的城市。就余淑英而言,重庆这20年给她的改变是,一个20年前在重庆读书的外地人,20年后已经成为真正的重庆人。和她这些年研究的史料出来的人一样,她也打上了移民的标签,成了重庆的新移民。
“如果说开放时期的西方文明刺激了重庆向世界敞开了眼界,抗日战争让重庆进入了一个没有历史的新的政治经济高峰,那么这20年就是每个重庆人在历史洪流中寻找自己坐标的伟大时代。”在过去的20年里,很多人和舒颖一样,经历了“从外地到家乡”的转变。他们不仅是重庆近20年城市变迁的见证人,也是参与者。
对舒颖来说,重庆过去20年的关键词是“历史文化悠久”和“日新月异”。“我的工作让我每天都见证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和记录者,我深知城市的腾飞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这是过去20年辉煌的根源。”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建造了无数的高层建筑,和我一样普通,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目标。这是最好的时机。”就像舒颖说的,重庆这20年把无数的“他们”变成了“我们”,更多的人愿意融入城市的发展变化,冒充“重庆人”,这可能是重庆这20年不能忽视的变化。
一街一楼一桥,重庆已经变了样子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在重庆拍的照片并不比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拍的差。”
王高空摄影师
1974年生于重庆,国家一级摄影师,重庆市第一位登顶摄影师。他有20年的摄影经验。
20年前拿起相机,13年前拍了第一张high 空摄影。作为一名高空的摄影师,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这个城市。他用镜头记录城市的变迁,用照片拼凑时间的样子。
从一个空战士到一个高空摄影师,王早就习惯了与高空为伍。重庆环球金融中心、重庆保利国际广场、英利国际金融中心、重庆世贸中心、朗高凯悦大厦、未来国际大厦、纽约大厦、喜来登国际酒店...这些不断刷新重庆城市高度的高楼大厦,都被他征服了。
爬上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从俯视的角度拍摄,是王最大的爱好。他用“伞兵视角”拍摄重庆的美景,记录城市的变迁。他不记得自己爬过多少高楼,拍过多少获奖作品。
触目惊心的城市景观照片背后,等待了10多个小时,签下了无数的“生死状”,妻子换了无数次安全绳。他说:“所有的艰辛都是值得的。我想换个角度来表达重庆,让大家看到重庆震撼人心的美。”
“高楼越来越多,夜景越来越美,整个城市越来越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在重庆拍的照片并不比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拍的差。”就像他说的,在每一个平凡的日日夜夜,在一街一楼一桥的细微变化中,重庆早已变了模样。
他去了那么多城市,拍了那么多好看的照片。他说他喜欢家乡重庆的风景。对于未来,他从未打算停止。他手里的相机成了镶嵌在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礼物。就像这座城市,对于每一个重庆市民来说,都是一种流淌在血液中的故乡感。
(2006年王在南山拍摄)
1.《五个重庆 5个重庆人眼的重庆20年—不同的故事,共同的回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五个重庆 5个重庆人眼的重庆20年—不同的故事,共同的回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44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