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康宁三年:白松长庆祥云古砖墨
"福"的意思是砖,但不是普通的砖,而是一种刻有字画的古砖。中国南方的古代砖大多形状很长。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最早可获得的古砖可以追溯到东汉。汉代发现的古砖多用于墓室,刻有画像和铭文,多为编年吉祥语。不用猜,历砖已经告诉你它的年代了,这就是它的魅力。人像砖利用人像中的图腾达到一个想象中的空,这也是古代砖家最着迷的地方。
因为这些古砖在考古中比较常见,所以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砖上的字体却是一部古代书法的“进化史”。同时,书法和绘画真正恢复了古代民间的一些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是宝贵的实物。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早在唐宋时期,文人就用古砖当砚台。到了明清时期,磨古砖砚已经很流行了。同时期,砖拓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发现了古代砖的魅力。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宝贝,让“福”字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变得不那么陌生。
砖刻的“金石精神”
要赞美一幅好的书画篆刻作品,往往有“金石俱备”的说法。
石精是一种很难说的韵味。还有一些形而上的象征性概念,比如“童心未泯”、“强而重”、“浑厚淳朴”、“古而无疆”,比喻都很贴切。还有来自“实物”材料的叙述,如古代石刻、三代和汉代的青铜器铭文和古钱币、陶文和秦的砖瓦等。这些含有古文字和人物画像的材料,除了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经过风吹霜打雨雪的打磨,最终形成一种由内而外带有沧桑感的汹涌斑驳的氛围,大概可以称之为“金石气”。与“新”形成对比的时间感和距离感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砖铭书法在各个方面都符合“金石精神”的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美感,因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如果我们深刻理解三昧,朱汉明的“金石精神”就会成为其刻骨铭心的追求而不后悔。清末近几年,浙江湖州出产一种东汉碑铭砖,意为“寿考孙考”。我只有刻有“双双寿测”字样的拓片。字体由篆书的圆形逐渐向隶书的方方正正转变,线条流畅,古韵醇厚。2017年5月,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宋梅先生的新书《刀仔娃娃赋》,这是研究吴昌硕先生艺术创作的一部力作。其中有朱,他生于吴昌硕先生时32岁,即取砖铭文,但将竖字“寿寿寿”改为横字。查《潜夫阁古砖图说》卷十九载有五种砖铭,内容为“既寿又孙”,当先生刻“既寿”时,正进入湖州“潜夫阁”为陆心远先生做司库、整理文物。我觉得这个砖铭的魅力,深深的扎根在吴昌硕先生的心里,久久挥之不去,源自一个早期的。《潜夫亭》的曝光,从此影响了吴昌硕先生的石与石的一生,当年刻的“瓦府陶”印鉴就是明证。晚年入室弟子潘天寿先生也深受其影响。篆刻创作中融入砖刻元素的印章有“阿寿”、“寿寿寿”、“大肩”、“一指禅”等。来自浙江宁海的赖楚生先生擅长人像印刷,从砖雕,乃至北朝的汉画像和造像艺术中汲取营养。“人”的肖像印章的图像简单有趣,即来源于三国吴太平碑铭砖所附的图像。此砖刊于《千夫亭古砖图说》卷二。陆鑫源先生对这块砖的评价是:“吴太平砖长五寸,厚五分钟。文悦说,‘太平三岁’,上半部分是人。出婺城。”笔记里说的“婺城”,就是现在的湖州。石篆刻家、书法家宋先生以法、汉画像砖之美,成就斐然。宫里剩下的几个印章里有一个朱雀像,所以他引用了河南汉代画像砖。造型生动强烈,抽象幼稚。线条犀利苍老,刀看似粗线条,却深深体现了汉族人古老而苍茫的魅力。北京哲学家王林先生评论说,宋先生对汉魏艺术有深刻的理解,是民国以后的第一人,这绝不是过分的赞扬。这四位金石学大师都是浙江人。宋先生曾说,小时候经常有机会去潘天寿先生的画室看他的创作,算是私了。这真是一个关于金石学传承的有趣故事。其中,继承老师的方法和借鉴创作的关系在今天是相当独特的。
圣贤提到,书画篆刻有“疏赛马,密针”,密开合,虚与实的比喻,传统艺术的精髓“神韵”显露出来,也是传统艺术注重形式感的结构黄金律。江西抚州汉画像砖及画像砖延伸"大吉富,子孙宜",将"数白当黑"的密排作出浑厚的直线,是在"大"字所标空与"易"字旁及"子"字所开大三角之间留白,与江西抚州的"两千石秩"一起构成虚空 线条有竖雕斧削的骨感,红龙如玉珠盘般细密朴素,堪比汉代名帖《黄阁颂》和《方恒碑》。 站在“和”字旁,留笔写着“失”字,是有道理的,但却陡如拔马近将来,是砖刻布局中活的“眼”,字顶空白点“千”,形成虚实鲜明对比。大气磅礴,文笔细腻,生出无穷的韵脚。砖铭“秩”指工资,“两千石”指月薪120。“石湾”是汉代官员的最高工资,《两千石》相当于县一级官员。题词“两千块秩石”是为高官们祈祷的悼词。这条砖线像一个高高的浮雕矗立着,所做的拓片很难表达砖刻本身的可能性。我对拥有这块砖的藏族朋友说,如果不能体现原石精神,就不要做拓片了。
西晋“元康三年□溧阳千座”的砖拓
《永和九年》与金代砖刻
虽然晋南北朝书法准备充分,但有些字体仍处于不确定时期。此时的砖刻风格多样,富于幻想,如夏夜流星雨空,辉煌渐落。
西晋时,太康、元康的碑铭砖数量多,制作精细。“太康三岁时,八月筑工,甲戌朔,任隐,租冢周成昌林”。砖建在浙江省余姚市凤山镇(两个爱情殿堂说它来自上虞市小月镇)。关于“租冢”这个话题,我知道有两种观点。余姚学者商略先生认为,租墓“可能来自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即由于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遭受了“五王之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诸多变故,大量的民族和平民向长江左岸迁徙。由于早期定居者没有自己的土地和家族墓地,或者长期没有在江左居住的打算,只能向当地土著宗族租用墓地,正式定居后再搬回祖先的棺材。由于频繁的政治变动和不断的战争,大部分租来的墓主再也无法搬回原来的地方,也没有被后人安葬在新建的家族墓葬里。结果出现了大量的‘租金’。”北京词人王林先生,在石头上刻下“关于租冢,浙江有大吉买山崖”和“此砖为篆书,应是官。证明这个租期是官方认可的。“观点。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晋武帝于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大力革新。接下来的十年,西晋经济发达,社会相对繁荣稳定,成为历史上升期,称为“太康盛世”。至于篆书的砖刻,并不少见。这种“太康三年”篆书的写法不规范,其制作被称为精工书法,但并不是最美的。王林老师把“租冢”和“买山”联系起来,我觉得是个好主意。浙江省流传下来的“大吉买山”摩崖石刻、东汉“建宁元年五风寿墓”、三国吴“神风元年三月六日孙鼎墓”等文物,说明这一地区有敬畏土地神、山神的习俗,墓地的选择要慎重。小家庭受限于经济能力,墓葬处理的规格和规模相对简单,无法达到“买山”刻在悬崖上,墓冢和砖雕制作并埋入地下,从而完成阴阳交易。
“元康□日三年溧阳货币作品”题字,在江苏省溧阳市老城区制作。砖为楔形,小端刻有“三灯”之类的花纹。《三灯》,班固《白虎通风公后》说:“天上有三灯,地上有日月星辰。”庄子的文章《说到剑》说:“你去法国绕天走三灯,你去法国走四遍,中法舆论定四乡。”大端砖标有反书十字,金里没有常见的蚕头燕尾俗态,浑厚古拙,有纵向放松的趋势,骨劲很强。后来“张夏定安八月一日在桂海两岁”砖出浙江,是西晋惠帝司马忠时的事。古城张炬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由越王勾践所建。秦、汉、晋为会稽县所属县,东晋桂圆四年后灭。书法清秀,飘逸恬静。如果有仙风道骨的,雕刻图案也比平时精致,线条简洁紧凑,非一般民间手所能及。它是砖刻中最好的作品。这两块西晋时期的砖铭,可以看出当时江浙地区的高书法风格和精湛的制砖工艺。
东晋时有“江左风流王谢佳”。由于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灾,中原满目疮痍,一家南迁。穿得渡河的王谢浩门的影响,以及魏晋以后逐渐形成的独特审美观念,给人以全新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境界。东晋余姚市张婷镇玉溪村“仙鹤生于丙曲八月二十日”的砖雕,以精于风格、体淡雅、神清气爽为特色。晋代人赵嵇康说:“肖骁苏素,明净”,也有必要对这块砖加以评论。凝固的唐代楷书真的可以关注一下,表达心中由衷的感叹。东晋“永和九年”的砖,很受收藏家欢迎。公元353年,王羲之的名篇《兰亭序》成为帝王书法家的最爱,进而演变为爱屋及乌的藏家的书法情结。这十个砖刻拓本,有正反书,或者奔放,细腻,内敛,都是浙北地区的。20世纪60年代的《兰亭序》真伪之辩,引用了砖记等同时期出土材料,这是不难想到的。虽然它们之间有血缘关系,但石头本身与墨水和纸的区别就像紫龙的九个样品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神奇力量。材料不同,用途不同,也注定各走各的路,只有一个大而普遍的共同规律。从设计、制模、脱模、烧制,砖雕体现了理性和共性。砖刻作为金石学欣赏和创作的参考,是不可或缺的。从书写角度论证《兰亭序》墨的真伪是不合适的。此处列举的十个《永和九年》砖拓,外观上仍有不同,但与《兰亭论辩》所列举的砖录,在性质和时代气息上有相似之处。与古代流传下来的兰亭墨书相比,差异一目了然。
如果目的是为了欣赏艺术,那么隋唐以后的砖刻就不那么受关注了。它是从公元485年湖南省长沙市南郊齐永明的“八孙桓幽州墓/齐永明三年”的砖刻上获得的。简洁明快的楷书风格逐渐成熟,笔锋浑厚。如果用刀砍斧,看起来像北魏的“龙门二十品”。两年后的“魏太和十一年”,北魏的反书砖碑文来自山东青州,官方含义依然存在,但有一丝南方砖碑文,公正典雅。浙江南梁“大同十一年”的砖刻,借用了鲁迅使用的同名砖砚名和相关故事,成为藏族砖民的尤物。虽然对大自然还是有兴趣的,但是气息比较弱,线条也趋于柔和。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隋文帝的第二个称号是“仁寿”,公元604年砖刻的“仁寿四年”是“仁寿改朝换代”,那一年是杨迪皇帝上台。秦汉之际,古朴厚重使齐之风渐行渐远,魏晋风韵荡然无存。现在衰弱没落的书风,预言了“唐法”的必要性。
1.《甓 聚焦砖铭书法之美:古甓新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甓 聚焦砖铭书法之美:古甓新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45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