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祠版的朋友来了,西祠来了。看资深网友讲述自己与胡同的恋情~大明在线,西祠资深网友,[金陵石平街四大版主之一】。

01南京媒体激增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末,南京的报纸、电视频道和广播电台激增,导致了新闻来源的问题。

每个人都在为线索付出大量金钱。通常一条线索50-100元,重要线索和照片就要几千块。

虽然所有单位都有媒体记者,但许多记者提供自己的稿件,几乎没有社会信息。

02西祠应运而生

西祠成立于1998年。是南京首家自媒体论坛,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网络论坛之一。西祠是以版块的形式分类的,也有网友自行设立版块。广大网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信息发送到各个版块。

1999年,创建了西溪记者版,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在该版上发表稿件,并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网友也在这个版本里给媒体投稿了。

2010年前后,南京各大报纸、电视台、电台纷纷在西祠建版块,主要是让网友在版块里贴出信息和线索,让自己的出版物和电视台多了一个信息源。

比如现代快报版,南京晨报版,金陵晚报版,江南时报版,扬子晚报版,18频道版,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官方版等等。

这些板块为南京网民成为报刊电视撰稿人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些媒体记者也特别关注这些版本和其他媒体建立的版本,以了解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特别是18频道。十多年前,本世纪初,18频道在西祠出版了《标点——少少——记者版》。其中一个分版《听我说》,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吴老师的《你送我》坚持了十几年,成为媒体和网民互动的典范。

除了《你送我少》,18频道还邀请网友在节目现场参与互动,听取他们对社会热点的看法。例如,2006年,清凉山崇正学院推出了教育和医疗两个项目,允许网民参与讨论他们对教育和医疗的看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邀请网友们谈谈改革开放前后的经历。

当时,媒体严重依赖西祠

八年前的一天,金陵晚报打电话给我,说我想征用我在西祠发表的评论,征求我的意见。我当即表示同意,加入了报社的评论组。

后来《南京晨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等媒体频繁发现我在西祠的帖子作为素材,其他媒体将这些帖子作为头版专题。

当时媒体对西祠的依赖度很高,报纸、电视台、电台的很多新闻都来自于西祠网友发布的现场信息和评论。

2013年,成立了西慈公民记者小组。公民记者群成员都是活跃的网民,组成一个团队做专题,一度给西祠带来了活力,也给媒体带来了更多的素材选择。

04活跃的自媒体人

后来很多媒体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如都市圈网、金陵晚报网、扬子晚报网、新华报网、南报网等。

但是媒体网以自己的方式在技术维护和编辑上存在一些困难,还不如在西祠开通时带来更多活跃的网民。

都市圈网、金陵晚报网等一些网络很快被关闭,但这些报纸继续在西祠版块与网友互动。

西慈培养和培养了一大批能与媒体高度互动的活跃自媒体网民。在一些集中采访中,媒体人和媒体记者同时出现在现场。

我曾经跟受访者说,你的消息只有晚上电视才会出来,报纸要到明天早上才会发你的消息。当我回去的时候,我会立即在西祠上找到一条消息让你宣传。

传统媒体总是比自媒体落后一步,平面媒体做不了视频。西慈在现场的声音可以实时播放。

05从自媒体到全媒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正在向新媒体和全媒体方向发展,以实现实时广播。比如新华报网、南报网被修改。

荔枝。和南京广播电视。com可以及时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新闻,也可以存储新闻供读者和观众回放。比如南京电视广播网可以把节目《听我说》回放几个星期。

后来手机APP的出现冲击了电脑平台,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全媒体手机版应运而生,如交集、紫金山新闻客户端、牛卡视频客户端等等。睡在床上,坐在车里,可以看实时新闻,和媒体互动。

节目《听我说》还从西祠到微信全方位与观众互动,提前在微信上分发节目录音,让观众交流信息。牛卡视频客户端允许观众用手机观看直播节目,正在向全媒体发展。

06西祠与时俱进

媒体是全媒体,网络是移动的,西祠要与时俱进。

我们相信,西驰将开创计算机平台与移动APP同步发展的新局面;我们也相信,在西溪20周年之际,一个新的起点将会到来。

来源:西樵网友大明在线

1.《西祠胡同南京 资深网友:西祠,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祠胡同南京 资深网友:西祠,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4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