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血缘和宗法制的传承,这也催生了相应的姓氏文化,从历代家谱到竖立碑坟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姓氏称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家族、家族和宗族的历史,甚至一个地方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传统。纳西族起源于中国西北的古羌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尊天为父”一直是其文化价值,其姓氏文化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纳西族姓氏的起源
一般认为,和谐号和木是纳西族的两个姓氏。有学者认为,纳西族最早的中国姓氏是穆氏,始于明朝开国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将纳西族首领阿得的姓氏“穆”给了纳西族,这是历史事实,但不能以此史料为依据断定穆是纳西族最早的姓氏。
纳西族姓氏最早实行父子联名制。在《东巴经创世纪》中,人类祖先的父子合称的世系是“...失落的海羡,海羡刺羡,刺羡,天羡,早天,早天,早天,手牵手,手牵手,羡比羡,羡比芳草,芳草羡内”。元朝时,纳西族首领有五代世袭土司,他们的名字是:阿娟·阿良、阿良·阿虎、阿虎·阿丽、阿丽·阿佳、阿佳·阿德。
明朝初年,纳西族首领阿德征兵立功,朱元璋“大赞其功绩”,授其钦差,允许其世袭丽江府知府,官衔中顺大夫,并赐其“诚心报国”金陵带。并告诉世人:“二丽江Ade,领民先归,盼风,显诚意,未读,遣使奉表,可显智慧。今天,穆的姓是……”有了穆氏之后,穆氏土司被视为特权专利,平民不许姓穆。只能姓何。就连穆的大舅子也会搬出古城,驻扎在各个关口。三代之后,必须降为“A”。五代以后,姓“甲”就降为“何”。这种做法避免了大家庭集团带来的利益纠纷和经济负担;二是派直系亲属坐在关键位置,强化专制统治。所以《徐霞客游记》说:“盖丽江土著,官姓木,民姓雍,无其他姓。”
据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丽江姓氏始于明代,最早的是穆氏,其次是何氏。民间也流传“何”姓的由来:为什么普通人只能有“何”姓?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和”字来源于“木”字,头上有撇号,旁边有“寇”字,意思是他是穆世世代代土司的奴隶。还有一个意思:“木”字的撇号,意思是木的吐司给一方一天的生存时间,旁边的“口”,意思是给一口饭吃。
事实上,纳西族的中国姓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比明朝早1000多年的汉朝。据史料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白狼王唐球“慕归义,作诗三篇”,献给汉明帝。在历史上被称为“白狼之歌”。据方国玉考证,这首诗最接近纳西语,可以认为是纳西先民的作品。有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但都局限于古羌人划分的族群,都有民族渊源关系。白狼的名字一直到元朝都还有记载。元朝时,丽江茶山掌有阿良管辖的白狼之地。具体地址在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据考,50年代纳西族家庭还有5000多个。
如果把汤米算作纳西族的祖先,那它可能是最早有中国名字的纳西族祖先。后来,纳西族祖先的名字出现在唐朝的文献中,但它们只是民族的传统名称,而不是中国人的名字,是历史学家为了方便书写而取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姓氏。
唐代记载的纳西族先民没有提及姓氏。根据白居易的诗《蛮子朝》,“笑点里欢迎蛮子的蛮子领袖是谁?坐在俗羽双对抗食人魔……”这说明充当向导的纳西族先民地位并不突出,不足以赋予中国人姓氏。
姓氏与历史的深深纠缠
有趣的是,袁遗纳西族人的名字“同治”和“元氏”是以不同的名字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两本书都提到了蒙古人进入丽江后的情况:在纳西族地区,忽必烈和兀良合台接受了永宁何姿、丽江麦良、中甸索火托印和塔里马等部落首领的投降。中路军进攻郭村不肯守墙的部落首领;明军在金沙江一带被暴力封锁,尤其是半空和村庄。地势险要,难以突破。兀良合台派人去侦察,首先切断了它的水源,并亲自率领他的部队进攻了七天七夜。“镇压无阶级”是一战中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他虽然杀死了何蝶和何洛,却任命何蝶的儿子阿甘为郡守。
其中就有《袁遗通志》中提到的纳西族首领姓何,如何死、何失、何等。奇怪的是他在后来修订的《元史》中并没有被称为阿塔拉、阿舒、阿干等纳西族传统姓氏体系至今仍保留着。《元史传·兀良合台传》记载:“在桂丑丘,大军从丹当岭入滇,莫扎二师诸头领停火腾飞大业,马来迎降,后抵金沙江。兀良合台把他的部队分成察汗掌和掩护白人。在村口,遭到第二次袭击,只有半空和阿塔拉居住的村庄,躺在山上,在河边休息,让人拔不出来。刚开始说话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摆脱的。兀良合台带领精锐立枪攻击,阿塔拉派人拒绝,兀良合台派儿子阿苏去接应,村兵后撤,然后和哥哥阿苏一起拔了出来。
为什么同一事件中的人名字不一样?在我看来,这与两本书的具体编辑时间和历史背景有关。《袁艺彤志》在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编辑,具体编辑时间为6月22日至10月31日。在此期间,丽江正式成为中央管辖的地方行政单位,对官员的任免和奖惩有严格的规定。名正言顺是历代史家所重视的,他们的名字不能随意取,尤其是对于男控党的地方土地。一旦他们被列入“朝廷命官”的行列,就应该郑重登记,并向朝廷报告,以示支持。名字跟在名字后面,首领姓按氏族名取。那时候你为什么在书里把姓当成和声?根据东巴经,纳西族先民到了秋天,生了舒、叶、麦、何四子,金沙江边的纳西族部落就是何部落。东巴经上还说“美和不分离,搬到河边”。阿塔-拉意味着和平和死亡,大叔意味着和平和损失。由此可见,通志史家以部落名“和”为氏,再以“合名”二字为名,如阿蜀成败;阿塔拉成了,死了。这就是《元艺通志》中和谐姓氏的由来。
元时取消姓氏,但称A叔和阿塔拉。为什么?《元史》不是元代编的,是明初编的。二十四史,编自不同世代。丽江的正式姓氏是明代的穆和。穆姓是明太祖朱元璋赐,而何氏可能是元朝时从何氏家族继承而来。由于穆氏祖上源于游氏,为了区别于沃氏,采取了垄断姓氏的做法,以至于到了明代丽江只剩下何、穆两姓。由于禾部落比穆土司早有汉姓,不符合穆的正统地位,明代史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将原来的“和”姓减为“阿”姓,与穆土司有汉姓之前的名称一致。
尚未被朝廷任用的部落首领,仍以本名称呼,如《袁遗通志》中提到的金沙江流域漠河酋长“孟”,忽必烈征收大理时,其家族统治此地达39代。从1253年到39代,每代计算25年,大约在3世纪中后期。这样显赫家族的祖先,仍然是以本名称呼,而不是以“和谐号”姓氏称呼。说明“和”姓只是元代史家给的,其原因是为了作正统计。其次,与常人不同,与穆土司的姓氏垄断政策一模一样。明代穆土司严格规定土司以外的居民只能有姓和姓,可能是借用元朝史书;另外,特别是部落首领已经取代了Wo部落首领成为纳西族地区的首领,所以姓何也有“胜者为王,败者为敌”的味道,因为姓何只能是下层阶级。
综上所述,说纳西族的中国姓氏起源于明朝是不客观的,穆氏是中国最早的姓氏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纳西族首领的汉姓是否出现在中国文献中,是否认为纳西族人普遍采用了汉姓?
其实这种孤证是需要仔细考察的:第一,元代纳西族部落仍然“依河附险,酋长村挺身而出,互不负责”。,尤其是部落首领阿良被授予土官的职位,但是“阿良和他的后裔还没有统一一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部落...没有隶属关系”。蒙古军队进入丽江后,纳西人各奔东西,但中华文化依然没有渗透进去。纳西族部落首领放弃了沿袭了几千年的原有父子联名制,突然改为中国姓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不具备资格。就像一个远离英语文化圈的部落社会,几个人冠上英文名是多余的。就像洛克的作品一样,纳西族的英文名很多,但这个名字不是别称,只是音译。同理,《元史》中“何死”和“失”的名字也不是史官取的。直到改土归流,一些远离统治中心的偏远山区仍然实行传统的父子联合制度,只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才实现了中国姓氏的普及。
所以明代丽江只有何、穆两姓,这是事实。当然,明代是丽江吸收了大量中华文化的时期,也有不少汉族文人受穆敬酒之邀吟诗作赋。这些人还有保留原姓的可能;但他们只是路人,并不是很常住,所以无法确定丽江当时有没有其他姓氏。这些文人要想生在丽江,还是要把姓氏减为和谐号。这与当时穆土司的统治政策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明代丽江有大量归化的人,多为汉人,所以必须引入汉姓。这是无视当时丽江的政治现实。甘龙的《漓江府简史》说:“明初,地方官赐姓穆后,只承袭与共姓,穆氏由三代传至甲姓,五代传至何氏。也就是说,入籍者必须改姓,改姓。所以,当今社会人多,姓多。在建立了自己的源流之后,逐渐回归到原来的姓氏。”丽江原汉族移民的族谱中也有类似记载,回国前归化后改为何氏,回国后逐渐恢复原姓。但由于年龄原因,有些人因循习俗,不再改姓。所以同一个科有两个姓。比如在作者的家族族谱中,记载他和杨是一家的。
部分汉族移民在土地改流前迁居丽江,但由于穆氏家族势力的影响,他们改姓为和谐号。归流后,姓氏陆续恢复,杂姓增多。此外,宽松的政策和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移民的增加。从清朝到民国,汉族移民继续向丽江迁徙。据唐有为先生调查,清代乾隆八年编纂的《丽江府志》中提及的姓氏共有44个,140年后在《光绪丽江府志稿》提及姓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81个姓氏。解放后仍呈上升趋势。例如,到1994年7月,仅大研镇就有227个不同的姓氏。
纳西族姓氏的几个问题
在丽江纳西族居住的村落里,和谐号是最重要的姓氏。但不能断定和谐号的人都是纳西族,丽江周边的迪庆、怒江、鹤庆、剑川等地有很多傈僳族、藏族、白族、彝族。据说这些周边民族的和谐姓氏大多始于明初穆土司统治这些地区的时候;另一部分是从土改到民国时期的变化。当这些民族接受中国文化后,许多纳西族知识分子成为第一任老师,中国人的姓氏也大多是按照丽江姓氏取的。也有少数解放后需要登记中文名的情况,是指村内及周边的纳西族人名。宁蒗、盐源纳西族的姓氏比较复杂。永宁、条曲土司姓阿,盐源土司姓拉。大多数人的姓始于解放后,包括杨、曹、石、何,但他们仍然被称为纳里。有些名字来源于藏语名字。
此外,姓何的纳西族家庭不一定源于纳西族祖先,但也有一部分是由汉族移民演变而来的。这与土改前“官姓木,民姓和”的政策有关。生活在丽江的汉族移民被迫改姓何氏后,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族谱分散,无法考证原姓并保留。也有不同的情况。即使龟六之后可以恢复姓氏,原来的姓氏也是知道的。而那些遵循习俗,在祖先中有名声的人,因为尊重祖先,所以保留姓氏。桂柳的两个姓氏恢复到原来的姓氏,而另一个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姓氏。但是这三个分支都以同一个家谱作为他们的家谱。族谱名为《清道光袁、族谱》,字,清代嘉庆举人,嘉庆十三年人臣氏五子。因此,同一个氏族有不同的姓氏。
虽然何氏和穆氏是丽江有代表性的姓氏,但不能说这两个姓氏是丽江独有的。有的导游经常用穆姓作贵族姓,何姓作贱民姓来制造噱头,渲染姓只在丽江,有的甚至在央视和景和丽江之间大做文章。这是常识性错误。《尚书·尧典》说:“它是xi他的生命,它就像太阳、月亮和星星,当你尊重别人。”Xi他有四个儿子:奚仲、贺仲、苏夕和贺述。掌管天地的职位叫“何”,而“何”的姓是以官名命名的姓。春秋以后,xi和氏的后代以xi和为氏。“和”字原是地名,春秋时为晋邑。成语“完璧归赵”中的璧,是《辞源》中记载的“和氏璧”:“和璧:春秋时期楚人及其家人所获宝玉,称为和氏璧”。五代著名诗人何宁和清代大贪都姓何。河北定州人也多。至于木姓,丽江绝不是独一无二的。仅云南省傣族、回族就有很多木姓,全国有无数。子贡,孔子的大弟子,曾经是鲁的宰相。他死后,继承人因避仇改姓穆。据杨先生调查,距穆家园不远的蛇山下有一个姓的。据店主说,这和丽江贾母不一样。它最初来自江苏,明朝时迁到丽江。
名字和一个地方的家庭、宗族,甚至历史文化都有关系,不可马虎。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声明:本文转载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联系本网站,我们会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
1.《纳西族姓氏 纳西族姓氏背后的文化密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纳西族姓氏 纳西族姓氏背后的文化密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9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