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顾过去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

主流手机存储容量从2GB到3GB不等,跨越1GB,耗时两年——2013年到2015年;

3GB到4GB的跨度也是1GB,但是时间缩短了一半——2015年到2016年;

次年,主流手机的存储容量又有所增加,从4GB增加到6 GB。此时,存储扩展的跨度已经与2013年一部手机的内置存储容量保持一致。

震撼8GB大运会...

但抱怨手机“存储空间小”、“太卡”的声音并没有消失,反而逐年增多。2017年刚过半年,主流手机存储再次扩大,直接达到8GB。

从“两年超过1GB”到“半年超过2GB”,连PC黄金时代的DIY圈都不得不感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北美和欧洲的新千元机仍然以2GB存储,甚至他们目前的高端和旗舰产品也只是以4GB为标准存储。最重要的是,像我们这样到处依赖移动互联网的欧美用户,并没有抱怨像我们这样的手机“存储不足”。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是存储真的不够大,还是其他原因导致我们的手机换卡?

这也要从中国安卓系统尴尬的生态环境说起...

目前中国的安卓生态环境包括大大小小的应用市场数不胜数,每个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无法统一管理的账号系统,什么都想涉足的互联网应用,无法控制的应用流氓行为。其中,后两种尤为致命。

“什么都想插的互联网应用”最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支付宝——它原本是定位“中国版PayPal”的支付工具,大家几乎每天都在用;但马的父亲也认为其存在力度不够,给支付宝增加了一系列以生活圈为主导的社交功能。

妈妈,你开心吗?

为了推广支付宝的生活圈,“马老太太”上阵打造“750分女大学生网上交易工具”。因为影响太负面,被相关部门责令关闭。从此支付宝的社交功能失效。这两年来,它唯一的功能就是给支付宝增加了一个基本看不到用户的新功能,并且名正言顺的把支付宝变成了一个“即时通讯”工具,顺手塞进了几个流氓级常驻进程。

至于“无法控制的应用流氓”,支付宝当然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没有优酷和今日头条那么典型。后两者与即时通讯无关,不需要“常驻通知推送服务”。然而,这两个疯狂的应用程序每隔几分钟就会推送一个通知,有时甚至是成对的。

至于很多人抱怨手机卡在微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国内微博Android客户端包含5个常驻进程和5个服务;你以为你划掉了微博的背景,就成功扼杀了这个过程?不,后台有200多MB的微博。他们稳稳地吃掉你的6GB手机,被“误杀”后会自动再次醒来,破坏你手机的续航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老子用的一加5T够8GB的存储,只占200MB我也不管。”。那么,你的手机里有多少移动互联网应用?如果每个应用都有无限唤醒和强制驻留,你的内存空之间还剩多少?对了,在统计应用数量的时候,记住BAT(百度、阿里、腾讯)的应用都是“超级战士”。

1.《手机运行内存 深度扒一扒:手机运行内存多大才够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手机运行内存 深度扒一扒:手机运行内存多大才够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61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