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配套火炮影片中,SFH18 150毫米榴弹炮用于为进攻的德军提供火力支援。这种枪在20世纪20年代末研制成功。二战期间,作为德国师级炮兵,每个师配备12门火炮。影片中给出了这类火炮的很多特写镜头,火炮的细节以及开火、开闩、炮击的质感都无可挑剔。因为拍摄角度的原因,在影片中枪管看起来很长。事实上,枪管的长度只有直径的30倍。

苏联支援火炮是著名的M1938 122毫米榴弹炮。23倍口径炮性能优异,苏联的生产从1940年持续到1955年。国内模仿的型号叫54型。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期间,苏德双方的大口径支援炮兵连都是四门制。但影片中德国炮兵连有4门SFH18榴弹炮,而苏联炮兵连只有3门M1938榴弹炮。历史上,卫国战争初期苏联人员和装备损失惨重。即使军队减员,短缺仍然非常普遍。火炮数量的细节真正还原了历史。

位置构造

《潘菲洛夫28勇士》不仅是对武器装备的详细考证,也是对双方战术非常逼真的表现。

影片中的苏军阵地是由一个2门反坦克炮排和一个步兵排组成的反坦克支撑点。整个阵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两个战壕,步兵排防守。在战壕前设置了假炮兵阵地,引诱德军作弊。反坦克炮排部署在步兵阵地一侧的小树林边缘,唯一的重机枪也部署在这个方向。重机枪位置和反坦克炮位置有相当大的距离。两个反坦克炮之间的距离在10米以上,中间挖了一条折线交通沟。这样既方便射击,又方便火炮隐蔽,同时防止火炮被一发炮弹损坏。

主反坦克武器位于侧面,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布置在阵地前方,不仅发射时炮位容易暴露,而且还会面对坦克防御最强的前方。相反,在侧翼小树林边缘部署这些炮,不仅会使炮位更加隐蔽,而且在方向上获得更大的射程,炮位机动的选择也大。

片中的苏军重机枪位置在之前的战争片中从未出现过:人员反炮孔在机枪射击台的左下方被拉出,武器弹药存放区在右下方。平时人和武器都藏着,不冒头。需要射击的时候,前后射手会一起把重机枪举到射击台上。这样的阵地很难被敌人提前发现,可以被敌人突然袭击。

苏联步兵阵地由两条折线战壕组成。壕沟挖得很窄,勉强能让两个人侧身通过,大大降低了敌人炮弹落入壕沟的概率。战壕上方用小木桩竖起的伪装网欺骗了敌人在空的侦察。德军第一次备战时,炮弹基本落在了伪阵地上。战壕里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武器发射位置。从沟壁挖出一个放置弹药的小平台。除了在壕沟周围和顶部用圆木加固的掩体外,敌人一侧的壕沟壁底部也拉出了许多反炮孔。这些反炮孔又低又窄,只能蜷缩一个。洞的四面用木箱框加固,入口处挂有窗帘布,减少灰尘进入。

战术应用

影片中对立双方采取的战术非常现实。

德军进攻前,先出动侦察机,然后炮兵先试火,再进行有效火力。射击停止后,坦克引导步兵发动进攻,这是德军进攻的标准战术。大部分时间德国步兵跟坦克,跟车辙。这样做的好处是雪已经被坦克压实了,步兵可以提高前进速度,节省体力。缺点是不能很好的覆盖坦克。这是德军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是莫斯科战役中的普遍现象。

德军进攻后,苏军支援炮兵在前方观察站指挥下,先用参考炮进行测试,然后修正射击参数,再进行全连四次速射,这是苏军炮兵的标准战术。发现敌机逼近空,炮兵撤退阻止空是合理的。

在准备德军炮火时,反坦克支援点各阵地的苏军官兵都进入了反炮洞或隐蔽部分,只有在炮击结束后才进入阵地向袖手旁观推进。在德军进攻阵型被苏军炮兵封锁射击打乱的情况下,反坦克支援点的各种枪械保持着严格的射击纪律,保持着沉默。这是因为炮弹爆炸产生的烟雾严重影响了苏联武器的瞄准视线。这时候贸然开火,命中率不高,浪费的弹药少,更重要的是位置暴露,得不偿失。

德军逼近前线,苏军指挥官下达命令,步兵武器率先开火。在前两轮齐射击倒许多德军步兵后,德军坦克为了与步兵保持协调明显减速。这时,侧翼的苏军反坦克排突然放火射击。第一轮射击,一辆ⅲ G坦克瘫痪。

德军坦克被击中后,选择掉头攻击反坦克炮。这是德国装甲部队的正确选择。因为防御最强的正面面临的威胁最大,不仅获得了最强的防御,还降低了其在反坦克炮瞄准镜中的外维度,从而降低了被对方击中的概率。但这样一来,装甲较弱的坦克一侧就成了反坦克炮的绝佳目标,这是苏军正确部署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坚持压制威胁最大的侧翼反坦克炮和重机枪的火力,然后转向前方继续进攻,也是对的。否则,德国的损失会更大。

影片中,苏联反坦克炮射击坦克时,射手们不仅反复射击同一个坦克,还尽可能地攻击驾驶员观察窗等防护薄弱的地方。这是因为反坦克子弹可以穿透坦克ⅲ的前部和坦克ⅳ的侧面,但穿透后效很差,需要连续命中才能使坦克瘫痪。苏联法规为了提高打击效果,规定反坦克炮优先打击敌方坦克的观察窗、舱门和瞄准装置;火炮、机枪等武器装备;车身和炮塔侧面、车轮、履带、油箱和发动机。影片中,苏联反坦克炮连续开火后,一颗子弹终于穿透坦克驾驶员的观察窗,将驾驶员击毙。移动的坦克失控了。

战斗中,苏军步兵武器频繁更换发射位置,符合实战要求。苏军步兵近距离攻击坦克时,苏军尽可能配合。即一人用手榴弹或燃烧的瓶子袭击坦克,另一人用冲锋枪掩护同伴。手榴弹和燃烧瓶的主要攻击部位是发动机舱、履带或车底,是坦克的薄弱部位。苏联步兵也用两个战壕从坦克后面进攻,这样成功的概率更高。

德军第一次进攻失败后,坦克用倒档撤退,而不是调头加速离开战场,这也显示了他们高超的战术素养。因为掉头逃跑快,比侧面弱的尾巴暴露在苏联反坦克枪械下。反向倒车不仅可以始终以最强的防护对抗敌人,而且在发现苏军暴露人员和枪械时,可以短时间停止射击。

随着第二次进攻接近尾声,留在步兵阵地的苏军官兵寥寥无几,弹药也基本耗尽,准备用刺刀和工兵铲拼死一战。关键时刻,收复的重机枪炮台再次轰鸣,密集的弹雨把德军步兵打得体无完肤,进攻立刻瓦解。考虑到战场上剩下的德军坦克已经不多了,剩下的步兵也成了强弩之末,这个结局是合理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起了关键作用的重机枪并没有开远射或短射,而是开了很长时间。如果战场形势迫使炮手照顾这么多,或者如果从苏醒来的炮手被炮弹打昏后还没有恢复精神和体力,无法准确瞄准,只能按住发射机构。只有250发的帆布带无论如何也不能让M1905/10 Maxim机枪连续射击1分钟。

结论

除了结尾的小瑕疵,潘菲洛夫28勇士可以算是一部给军迷的军事教育片。一部小预算的电影能如此细致地研究武器装备战术,简直是奇迹。尤其值得中国戏剧的导演和导演好好学习。

1.《潘菲洛夫 浅谈《潘菲洛夫28勇士》(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潘菲洛夫 浅谈《潘菲洛夫28勇士》(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2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