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筑设计行业的传奇人物Art Gensler上周在美国加州米尔谷家中去世,享年85岁。

虽然这位极富远见的建筑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建筑帮助我们构建体验世界的方式,并塑造着身在其中的我们”的观点,在今天却依然对我们深具前瞻性和启迪意义。

我们不由把目光再次投向了由Art Gensler领衔设计的上海中心(Shanghai Tower),这座中国乃至亚洲最高的建筑,无疑能够令我们深刻理解超高层建筑空间设计所引导的未来生活潮流,以及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

01、中国未来灯塔的角色

上海中心是Gensler在中国的代表性项目之一,也奠定了Gensler在超高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高632米的上海中心不仅是中国第一高楼,同时也是史无前例的世界第一高双层表皮旋转摩天楼。

七年前,随着上海中心大厦的建成,由邻近的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共同组成的中国首个超高层建筑区,共同构成了上海天际线上的新标志。

如果说金茂大厦的设计是向中国的过去致敬,环球金融中心的设计标志着中国最近的经济增长,而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则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灯塔,是这象征着上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座高层建筑中最具前瞻性的一座。

上海中心的设计旨在拥抱并激活都市生态,大楼一改以往将公园在城市中水平铺展的方式,打造出垂直堆叠的聚合空间。大厦内共有127个楼层,由9大垂直分区构成,每12层至15层为一个分区。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多功能综合体,将甲级写字楼、零售、豪华酒店和文化空间融为一体,建造出独具创新精神的城中城。

大厦三分之一的空间培有绿植,大面积景观绿化让场地更加清爽。塔楼的裙楼提供了一个高端的零售环境和主要的活动空间。地下则容纳了零售和停车场。创新的室内空中花园,使大厦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座高楼。

大楼的螺旋形外观,展示了尖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公共空间,象征着中国全球性金融力量的冉冉升起,也为绿色社区树立了新标准。建成之后,大厦获得了包括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评级和LEED®白金认证在内的一系列权威认定。

正如Art 所指出的,Gensler希望上海中心大厦能激发在可持续高层建筑领域的全新想法,“这座塔是一个舞台,通过人们的存在而获得生命。”

02、超高层建筑不应该单纯追求高度及造型,更应该着眼于体现当地的历史文脉

作为一座超高建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灵感却是来自于上海传统的小型庭院和社区公园。在高密度城市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Gensler大中华区域执行总裁李晓梅的回答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Gensler大中华区域执行总裁:李晓梅

“我认为未来的超高层建筑不应该单纯的追求建筑的高度及造型,更应该着眼于体现当地的历史文脉,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生态的空中垂直社区,营造智慧、健康的工作、生活体验。”

跟随李晓梅的视线,我们依稀回到了20年前的上海。2000年至2010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上海的城市面貌也迅速转变,大量外地人口涌入这座城市。城市希望通过建设高层建筑来保证人们拥有充足的工作空间。人们也开始想要体验高层建筑,渴望在能够俯瞰城市风光的高层办公室里工作。

从新天地的巨大成功到外滩外国建筑群的重生,上海这座城市无疑坚守着其传承已久的“海派”文化。在传统的上海社区里,从大家清早打开家门开始,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景随处可见。即使是那些精英们,也不想被困在80层,远离绿荫草地和海派生活。

因此,上海中心大厦借鉴了上海“石库门”文化的建筑理念——一种通过弄堂相互串联的社区邻里文化,在更为宏大的规模中,将社区邻里的概念垂直应用于大厦设计中。

今天回看上海中心大厦,我们能发现,这个建筑给到我们最大的启迪是——着眼于人们如何在这个空间工作和生活,意识到人们所需要的配套服务,期待的高品质生活体验—既放眼未来,同时传承历史。

正如李晓梅指出的:创建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环境并不会只因一座超高层大楼的凭空而降而产生。建筑和空间需要相互联系。我们需持续关注垂直城市,并且用三维的模式构筑立体的都市空间,为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提供新想法。

03、城市化发展带来超高层建筑的巨大机遇

中国城市化发展衍生出了更多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中心——这些被认为是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城市高楼林立。在这种垂直发展的趋势下,设计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经过建筑设计行业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城市的建筑形式与审美也正在从过去一味追求地标高度、规模尺度、造型的“新”,“奇”,“特”,而转向对于“人”的思考。“人”的因素开始作为建筑环境中最核心的考量因素,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海中心大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双层表皮内层之间的空间创造了21个中庭空中花园,为大厦提供了充分的互动空间。在这些空间里,餐厅、咖啡店、健身房和博物馆、书店等文化空间,以及郁郁葱葱的景观散落其中。

在晚上,建筑发光的半透明形式进一步突出了内部公共空间。在一层,零售和活动空间与场地上丰富的入口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塔楼和城市之间的物理和视觉联系。

在Gensler研究院发布的《体验指数报告》中指出,设计可以显著提升人们的体验满意度。超高层建筑内部以及建筑之间的留白空间,尽管难以量化,却是人们聚集以及获得体验的重要空间。

就连上海中心大厦632米高度的确定,也是综合考量了金茂大厦(420米)、环球金融中心的高度(492米)的高度之后得出的。以此形成一个向上无限延伸的曲线,勾勒了最和谐的城市天际线形象。而人们从大厦本身120度旋转的造型中,至今能够感受到一种万物共生的设计理念,一种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

对于北上深广这样趋于饱和的一线城市来说,在城市更新当中孕育着超高层建筑的重大机遇。但同时必须意识到,只有当融入到现有的社区以及城市中,与公共交通、与城市的不同区块建立联系,为城市、社区中的人们打造出更加舒适,更为绿色的空间,超高层建筑才能承担起推动可持续、宜居的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角色。

04、后疫情时代的高层建筑

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仍在与疫情作斗争。人们的关注点重新聚焦回了个人身心健康,并且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环境。而人口结构的改变、技术的迭代以及数字化应用等都对建筑的设计和实践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要求。

一方面,中国政府最新发布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有关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抛出了值得引起建筑师关注的关键词——“城市更新”、“科技创新”、和“生活品质”。另一边,是人类对地球气候所造成的破坏正在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加快气候行动。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实现未来五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提上日程。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履行2016年签订《巴黎协定》时所做出的承诺,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天我们回顾上海中心大厦这座世界上最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之一,其设计中的核心手段——包裹建筑的双层玻璃幕墙,不仅实现了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降低对电力照明的需求,也减少了制暖和降温的能源消耗;三分之一的场地培育了绿植,景观中庭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大楼螺旋护墙收集雨水用于大楼的供暖和空调系统等等——在今天仍然极具参考价值。

在数字化技术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的今天,我们依然会为当年上海中心大厦以近两万多块玻璃面板,七千种不同规格部件所引发的“数字技术大规模定制”创新思维感到敬佩。

构建这样一个以前从未有人设想过的复杂建筑形态,需要新颖的技术,需要高超的技术,需要依赖跨学科设计所提供的广阔视野,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建筑人文主义精神。

Art Gensler与中国团队核心人员

上海中心大厦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地标的角色,更将作为探讨城市未来的话题焦点,引导创建未来的智能城市,持续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启迪和新思路。

文 / MOCA,编辑 / Miki,校对 / Daisy

本文转自 FRAM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上海中心大厦多少层】高层建筑构建城市新未来,Art Gensler主创的上海中心仍是一座丰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中心大厦多少层】高层建筑构建城市新未来,Art Gensler主创的上海中心仍是一座丰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95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