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悦读

嗨!大家好,欢迎收听由东方今报编辑工作室独家制作播出的深悦读音频版,我是编辑丁新湍,每周一至周五,我都会在这儿为你讲点小故事。本期智周刊,要跟大家聊的主题是“最美不过是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有文字以来,家书在人们的生活中便有着独特的地位。

它是思亲寄情的纽带,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识。所以,有人说,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还有人说,家书是温柔的艺术。

家书是厚重的,“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是浪漫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年代不同,家书的载体也不相同。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传递信息靠的是实物,比如贝壳信、结绳信。文字诞生之后,人们开始陆续以竹板、木板、绢帛、纸张作为家书的载体。对此,古诗词中不乏经典名句。

“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牍”,这里的尺牍,就是用来写信的竹木薄片,通常为三寸宽、一尺长。

“尺素如残雪,结我双鲤鱼”,所谓尺素,是指写信用的白色丝绢,而古人又常把竹木函套做成鲤鱼形状,把帛书装于其中,避免在传递过程中毁损。

“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这里指的就是信纸了。旧时人们书写家书,一般会用红线把信纸竖分为八行,这样白纸、黑字、红线,无论书写还是阅读都是一种艺术享受的过程。

所以,包括家书在内的书信,在古代就有了尺牍、尺素、双鱼、八行书等诸多的美称。家书载体“升级换代”的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像我国现存最早的家书,就是写在两块木简之上。

1975年12月,考古学家发掘了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在这座墓中,考古学家意外地发现了两件木简,在木简的两面都有墨书秦隶。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封家书。

借助这两片木简,我们可以穿越2200多年的时光长河,走近发生在河南淮阳的秦楚之战,体味残酷战争间歇中的家书温度。

这一年是公元前223年,距离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两年的时间,在“三丁抽二”的征兵制度下,黑夫和惊兄弟俩跟随大将军王翦的60万大军一路打到了楚国的都城淮阳。

这一天,分开执行不同作战任务的黑夫和惊兄弟俩儿再次汇合,战后余生,兄弟俩儿就一起给大哥衷写了信:

大哥好吗?母亲好吗?黑夫和惊都还好,家里就放心吧。

想到家里条件不好,兄弟俩还特意交待:

母亲比较一下安陆(今天湖北云梦)的布贵不贵,要是不贵的话就做一整套夏衣,要是贵的话就寄钱过来在这边儿做。

秦国重军功,兄弟俩离家三千多里,提着脑袋参加战斗,不就是为了立下军功得到爵位吗:

大哥收到信后一定要给个回信儿,我们兄弟俩儿给家里挣的爵位分发到了没有?是什么样的爵位?

在出征前不久,惊才娶的新媳妇,才热乎没几天就出来打仗了,自然也是牵挂不已:

惊的新媳妇还好吗?要好好照顾老人啊,不要跟人家怄气……

后来,惊又给大哥写了一封信,让家里尽快寄些钱和布来,并拜托大哥照顾好自己的媳妇。

从这两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到,秦国的士兵打仗是要自己掏腰包准备日常花销和所需义务的。兄弟俩询问爵位事情,也验证了秦国以斩首之数来颁发爵位的制度。

这两封发自河南淮阳的家书,伴随着衷在湖北云梦的地下静静地躺了2000多年。秦人讲究事死如生,想必黑夫和惊在战争中未能存活下来,大哥衷将这两封弟弟的家书带进坟墓,大概也是期望用这种方式,能和两个弟弟在地下团聚吧。

如今,通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人们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时代在变,家人相处的方式在变,但那份深厚的情感却与几千年前、千年前、百年前并无二样。

相信未来不管到多远,家书都会是我们最美的陪伴。

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数字诗背后是怎样婉转跌宕的爱情?《诸葛亮诫子书》、《曾国藩家书》等藏着多少父爱深情?麦加的《致信儿子》为什么被称为2017最美家书?

更多内容请关注2017年3月25日的东方今报深悦读·智周刊——“最美不过是家书”。

文字|音频:东方今报记者 丁新湍

责任编辑:李诚

更多深悦读,请关注公号:豫悦

1.《编辑讲故事| 哦大哥,大哥大哥你好吗?(音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编辑讲故事| 哦大哥,大哥大哥你好吗?(音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