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鬼神的印象大多是敬而远之,总觉得心里会有些忌讳,今天笔者偏偏要谈一谈恶魔学这方面的话题。

先谈一个概念,Demonology恶魔学(一些游戏里面也常翻译作鬼神学)。我们这里谈的主要是围绕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恶魔学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甚至可以说,他是Theology正统神学的一个分支,是在天使学Angelology建立后产生的,学者们对他的研究也一如正统神学般繁杂,充满思辨。然而恶魔学是一个宗教层面的概念,但民间,各种恶魔、怪兽的传说从古到今都是没有停过。不得不说,民间传说对宗教学上的恶魔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们从古时候开始讲起。

古埃及神话与羊

古埃及有一个著名的太阳神,Amun阿蒙。阿蒙原本是埃及底比斯的主神,后来在第18王朝时期,以底比斯为首的埃及人赶走了喜克索斯人,重新恢复了埃及人的政权。底比斯成为了埃及的新中心,阿蒙神的崇拜也相应的变成了全国性的。他原本的空气之神、风神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成为了众神之父、太阳神等等。古埃及神话与羊

阿蒙神一开始与山羊并没有什么联系,把这两者联系到一起的是努比亚人(或者说是Kush人)。当地努比亚人的主神的形象就是一个半人半羊的形象,毛茸茸的身子外加弯曲的羊角。或者是埃及人征服了努比亚,或者是努比亚人征服了埃及,总之两个国家的交流让这两个身的形象融合在了一起。当埃及人看到努比亚人的主神时,自然会认为这是跟自己的主神阿蒙神是同一个神,而且由于努比亚人的主神样子看上去年龄比较大,于是埃及人就认定这个半人半羊的形象才是阿蒙神的原形,并认为阿蒙神就出生在Kush。由于山羊发情时激烈表现,因此阿蒙神又变成了男性生殖能力的象征,成为丰产之神。

后来古希腊与埃及的交流增多,古希腊人见到了埃及的主神阿蒙后,自然又会把他跟自己的宙斯作比较,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宙斯的另一个形象。希罗多德在第二卷46章记载过希腊人眼中的关于这个的传说。

埃及还有另外一个神的形象与羊有关,Osiris奥里西斯。由于奥里西斯已经死去并且掌管阴间,因此对奥里西斯的崇拜转移到圣羊Banebdjed身上。圣羊Banebdjed被认为是奥里西斯的脊柱(或者叫奥利西斯之灵),也是支撑埃及的支柱之神。

希腊神话

左边那个老兄如果放到现在就是标准的魔鬼啦,蹄子脚,山羊胡,山羊角,山羊腿,但他就是古希腊的Pan神,这个神在古罗马神话中可以看作 是Faunus福纳斯(畜牧农林神)。虽然Pan神掌管畜牧,热爱音乐,但却也是非常好色之人。

Satyr的塑像

Pan神是古希腊神话中比较古老的一个神,诞生于众多奥林匹斯神之前,他教给了阿波罗预言的能力,送给阿耳特弥斯(月神与狩猎女神)猎犬。由此看来应该是希腊本土的神,没有受到埃及阿蒙神的影响。(另外一提,马拉松长跑的起源就被认为是与祭祀潘神有关)

北欧神话

接下来跟山羊有关的形象要跑到北欧了,Viking人信仰中奥汀神系中的雷神Thor托尔。托尔是乘战车出征的,为他拉战车的是两只非常凶恶的山羊 Tanngrisnir and Tanngnjóstr(凶恶的山羊,我发誓,这是我第一次用这个形容词来描绘这种长着可笑胡子的生物)。托尔饿的时候会吃掉这两只羊,然后把骨头拼好后就能用神力再次把他们复活。经常吃维京人亏的欧洲人对这个形象估计是谈虎色变了。

犹太教中的山羊

接下来我们谈犹太教

犹太教中山羊是一种洁净的生物,经常拿来献祭的。犹太人在赎罪日会专门挑两只山羊,一只拿来献祭,另一只让放生野外,象征这两只羊背负了整个社区的罪(sin),替罪羊 一词就是这个来源。圣经旧约中规定,牛群羊群中,凡头胎生公的,都要献给耶和华。

犹太教中,实际上是没有Devil这个概念的——相对于目前基督教世界中的devil概念来说。犹太教中的satan一词取得是他的本意,即“竞争者”“妨害者”甚至是“检举人”。当时与犹太教同时存在的其他异教神,在旧约中一般被称为“别的神”“伪神”,并没有直接定性为恶魔。甚至伊甸园之蛇,在启示录中也是没有原因的突然出现,没有任何交待他与撒旦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说的是宗教层面,与民间情况不一样。)

恶魔的语源

这里要插谈一下一下语源和一些文化问题。

由于个人能力所限,目前我能找到的圣经版本都是一些今译本,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和英文,实在是没有能力确定原版圣经(或者说最早期)具体的遣词用句,只能就我能看到的文本作一些胡说了。

英文中,表示恶魔最常见的两个词是Devil和Deamon(Demon)。

Devil一词追溯上去是这样的:中世纪英语Devel---古英语deofol——晚期拉丁语diabolus——古希腊文diabolos。呵呵,追到最后,大部分玩过两年游戏的朋友就都会恍然大悟了:不就是著名的大菠萝嘛(Diablo,暗黑破坏神)。Devil这个英文词的出现早于12世纪。(另外一个非常相近的词evil,却是典型的蛮族来源,与Devil无关。Evil来自古英语yfel,与高地日尔曼语ubil一词同源)

Deamon(Demon)一词则简单一点:中世纪英语demon——晚期拉丁语/经典拉丁语daemon——古希腊文daimon。Deamon在英语中的出现大概在13世纪。

古希腊文中diabolos中并不是表示恶魔,魔鬼,它指的是“造谣中伤者”“起诉人、原告”,这归功于希腊罗马时代的告密人制度。

同样的,daimon这个词在古希腊时代并没有恶魔的含义,它表示“精神、灵魂、高级的自我”,一定程度上是个哲学性质的词。

按照我的理解,在古希腊人眼中,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也没有罪恶(注意,指的是Sin,而非crime)的概念,这一点就决定了他们的世界中是不会出现像基督教理论中的恶魔(绝对的邪恶),他们并没有受东方二元论、二元对立理论的影响。因为古希腊人笃信命运,而命运无常。俄尔浦斯杀父娶母一早由命运所决定,俄尔浦斯本身只是个履行者;宙斯把普罗米修斯绑在石头上天天折磨,但实际上甚至连宙斯本人也是命运决定下的一个棋子。赫格力斯十二间功绩,比如狮子、九头蛇、怪鸟等等,也不过是是一些低等的奇异生物,离恶魔的档次还差得远。至于诱走许拉斯的沼泽水妖,又有几个人忍心说她们是恶魔、魔鬼?作为希腊文化的所谓传承者,罗马文化中相应的也没有这一概念。

圣经中的魔鬼

话题转入基督教时代。

圣经新约部分,明显提到魔鬼、恶魔的有两个地方。先抛开启示录不说,四福音书中就有耶稣驱鬼的场面,比如马太福音第八章

8:16 [hgb]到了晚上,有人带着许多被鬼附的 ,来到耶稣跟前,他只用一句话 ,就把鬼都赶出去。并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

12章

12:22 [hgb]当下有人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就医治他,甚至那哑吧又能说话 ,又能看见 。

12:23 [hgb]众人都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

12:24 [hgb]但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Beelzebub)啊。

从福音书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倾向,一个是魔鬼、恶魔的无实体倾向,所有被耶稣驱赶的鬼都是无形的,是可以依附在人体,并让人得病的恶灵(evil spirits)。

另一个,就是原本在希伯莱旧约时代还是“伪神”“别的神”的,到现在在犹太人口中已经彻底堕落成魔鬼了。所谓别西卜Beelzebub,也即是Ba‘al Zeb?b,是Philistines腓力斯人所崇拜的神,是飞行之神,掌管天空中飞行的东西。新约中称为鬼王,然而我们再对比旧约列王纪下的第一章,通篇都是讲以“革伦神巴力西卜(巴力西卜与前面的别西卜是同一个东西,音译问题)”

1:2 亚哈谢在撒玛利亚,一日从楼上的栏杆里掉下来,就病了。于是差遣使者说,你们去问以革伦的神巴力西卜,我这病能好不能好。

1:3 但耶和华的使者对提斯比人以利亚说,你起来,去迎着撒玛利亚王的使者,对他们说,你们去问以革伦神巴力西卜,岂因以色列中没有神吗?

1:6 使者回答说,有一个人迎着我们来,对我们说,你们回去见差你们来的王,对他说,耶和华如此说,你差人去问以革伦神巴力西卜,岂因以色列中没有神吗?所以你必不下所上的床,必定要死。

至少我个人把这种从“革伦神巴力西卜”到“鬼王别西卜”的转变看作一种民间的力量,这种情况也成为了以后基督教时代众多异教神的下场。很明显的,在列王纪中所提到的时代,革伦城Ekron等五座迦南城市都是被腓力斯人所占据的,也即是巴力西卜是腓力斯人的神。他们与希伯莱人的战争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著名的圣经人物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Samson参孙, Samuel撒母耳, Saul扫罗,David大卫。到了大卫王时代,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彻底征服了他们身边的腓力斯人。到了前732年,腓力斯人又被亚述人征服。紧接着,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又再次征服这里,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就发生了。犹太人靠着一神教的凝聚力顽强的让自己的民族生存了下来,而信仰多神教的腓力斯人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由此,经过将近七、八百年,无人会再记得一个消失了的民族所崇拜的某个神灵,他们成了无数代人口中越来越模糊的一个影子。到了耶稣的时代(公元1年前后),别西卜已经成为了“鬼王”。

这里面所说的鬼都是不具形的,或者是精神层面、虚无的。不过到了启示录中,突然风格一变,魔鬼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了,“七头十角大红龙”,“有两角如同羊羔,说话好像龙”等等。伊甸园之蛇也被正式与撒旦魔鬼联系了起来。

启示录一章是圣经中争议最大的,无论是作者还是成文时间都有争论,而且也是新月中最后一篇成文的。有人根据其中较多的文法错误推测作者是个中低级的传教人员。不过,应该可以说,启示录一章是形成于基督教与罗马帝国激烈对抗的年代,几乎是一片战斗檄文。

这里有一点要留意,比如启示录第九章20节“....还是去拜魔鬼和那些不能看、不能听....的偶像”。这反映了基督教当时的斗争策略,也即将其他多神教神一概贬斥为魔鬼。因此,原本表示纯精神层面的单词daimon在经过基督教改造后,融合了在小亚地区的东方色彩,引入二元对立、绝对善恶的概念,创造出了本不属于希腊-罗马文化的恶魔。大量异教神,随着异教文化的彻底被取代,原本的崇拜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是一些残破的神殿、神像,以及一代代人口中越来越模糊的传说,慢慢的,他们或者成为了基督教口中的恶魔,或者是成为了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欧洲民间传说之——罗宾汉

非常有趣的一个事情,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罗宾汉Robin Hood.他一般被认为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某些罪犯或者流浪汉之类。但在这个传说流传的过程中,行吟诗人们无可避免的开始夸大其词,把Robin Hood的能力夸大,比如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极佳的伪装能手之类。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夸大是融合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森林精灵Puck(很巧的,这些Puck也被叫做Robin Goodfellow,这种称呼最早能追溯到1531年),这些小精灵没有大害,在森林中会把旅行者弄迷路,也会溜到农场中把牛奶变酸。Puck这个词一般认为来源自中古英语的Puca(在当时的基督教环境下,这个词等意为devil),但这个词的真正来源要比这个语言的历史更悠久。关于这个词的起源有日尔曼或凯尔特两种说法,在瑞典语、德语中都有类似Puca、Puck的词,比如Pocker(瑞典语中等于Devil)、putz(德国传统中的一种精怪)、Puk(挪威的一种邪恶水妖);而到了爱尔兰语,Púki在加了定冠词之后,就表示“The Devil”。因此无论哪种文化起源,Puck都代表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异教起源。

说了这么多,好像跑题了。但最后有一点也很有意思,Puck这个词在爱尔兰语中有时候会代表山羊。也就是说,经过一大轮蝴蝶效应后,我们的丛林好汉罗宾汉们最终与山羊还是有些缘分的。

欧洲民间传说之——圣诞老人

大家可能习惯了胖乎乎、笑眯眯、花白胡子的胖老头——圣诞老人的形象。今天来颠覆一下这个胖子的形象。不过当然,上面这个长角的家伙不是我们的圣诞老人就是了。

一般来说,欧洲的圣诞老人实际上是N多个不同的故事共同融合出来的。我们目前看到的版本,主要是北美版本。

由远的说起吧。日耳曼传说中,奥汀神在每年的12月25号都要带领着其他神一同去举行一场狩猎,每当这时候小孩子们都要爬上烟囱,在旁边放上装满胡萝卜的靴子,以供给奥汀的坐骑享用。然后每次奥汀神一高兴,就会赏给这些孩子一靴子的礼物和糖果。这个传统据说诞生于基督教之前,最终与Saint Nicholas习俗结合。代表了圣诞老人的异教起源。

这个Saint Nicholas 圣尼古拉斯就是今天的基督教世界中圣诞老人的原型之一,有关他的故事网络上并不难找到,我就不多说了。作为基督教历史上著名的施与者,圣诞节给礼物的习俗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他。

今天美国、英国两国流行的圣诞老人的外表来源自上面这个,也就是17世纪的Father Christmas,他是一个精灵,代表圣诞的喜悦、圣诞礼物的精灵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肥胖的、穿着绿色袍子的Father Christmas最终与圣尼古拉斯结合到一起。于是在今天,英国人一直习惯叫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而美国人的所谓Santa Claus则来自他们的荷兰移民(荷兰语中圣尼古拉斯的转音)

不过现在主题说的不是圣诞老人,而是圣诞老人的共事者、助手们——没错,就是上面那个长角的鬼怪。

由于圣诞老人实在融合了太多版本的民间传说,导致各个地方的民俗都不一样。今天我们只接受一个固定形象的缘故只不过是流行文化、文化话语权所至,“可爱的小精灵们每年忙碌在工厂给圣诞老人制造玩具”,让我们看看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吧。

比如在一些北欧国家,圣诞老人是骑着一只圣诞羊满世界跑的。这个具体背景我不清楚,但个人猜测是否很有可能跟开头说的北欧托尔神的“凶恶的山羊”有关呢?

在一些荷兰语地区,圣诞老人的帮手是黑奴Zwarte Piet(也就是黑Peter的意思) 。当然,现代社会,当然不会强调他的奴隶身份。他们只是“可爱的小黑人”而已。

至于一开场我们的恶魔大哥,叫做 Krampus,作为圣诞老人的同伴,流行于奥地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地区。与他类似的性质的,还有德文圈中的Knecht Ruprecht(翻译过来就是农夫Ruprecht,或者仆人Ruprecht),法国版的Père Fouettard。

到这里,实际上又能见到几种文化碰撞的痕迹。比如法国版的Père Fouettard是一个杀死了三个小孩的屠夫,后来圣尼古拉斯感悟了他并复活了那三个小孩;而德国版的农夫Ruprecht则是从小被遗弃,后来由圣尼古拉斯养大,并一直追随其左右。

而奥地利地区的恶魔Krampus,明显的带有日耳曼传统,或许就是托尔的山羊,或许是与奥汀一同出游的神祗(然后被基督教称为魔鬼),或许本身奥汀出游就是与魔鬼同行,这一点我无力考证。

但无论恶魔、农夫、屠夫,在传说中都是身穿黑衣,至于我们的黑奴Zwarte Piet也自然也有类似特征。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那就是虐待儿童( ^_^ 玩笑啦)。欧洲地区的圣诞传说是:圣诞节时,圣诞老人回来评判每个小孩的表现,有些是让孩子在门口唱歌跳舞给他看(怪蜀黍.....),有些则是评判这个小孩的表现是否懂礼貌、调皮等等的。凡是让圣诞老人满意的,自然有糖果吃了;但凡是圣诞老人不满意的,就是恶魔、农夫、屠夫、黑Peter们表现的时候了。他们或者赏那小孩一顿鞭子,或者用一个大口袋把小孩扔进去,有些扔到河里面,有些带到日耳曼黑森林中,有些则扔去西班牙荒山里。

基督教之魔鬼

说完了民间传说,我们再次回到基督教的轨道上吧。

作为基督教,虽然他们把异教神斥为魔鬼,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给魔鬼们具形或者定义的。而且使徒后时代(公元1世纪后,12使徒死后,圣经未最终确立时),众多学说也纷纷涌现,十分热闹。比如诺斯替主义者(Gnosticism,基督教早期宗派)就引出了所谓巨匠造物主Demiurge的概念,认为他是低上帝一级的神,代表了绝对的邪恶(典型的二元论),创造了物质世界和魔鬼。

这个也许是诺斯替主义者口中的巨匠造物主。当然,诺斯替主义者大部分在基督教运动中被消灭、分化了。

基督教不愿意讨论魔鬼的另一个问题是,作为绝对的恶,魔鬼到底是否是上帝的造物?如果是,那么绝对善的上帝又如何会造出绝对恶的魔鬼?作为神学思辨,这个话题一直是烫手山芋,争论了很久。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太多了解,貌似现在已经有了定论,好像是把恶理解作“善的缺乏”云云,具体的天主教方面的可以找找托马斯的《神学大全》来研究。

作为宗教本身,基督教对于魔鬼的问题一直是有些含糊,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中认定天使和魔鬼是具有空气和火特质的奇妙躯体(此次公会议召开的背景就轰轰烈烈的圣像破坏运动,会议的另一个主要决定就是认为可以“礼敬”圣像,但不能对其进行崇拜。这一点跟后来的圣母像问题原则上是一致的。也即“礼敬神像”是可以的,但不允许把圣像当作有神力的偶像进行崇拜。当然,这是天主教官方的说法,一般国内学者把这个依然当作一种偶像崇拜,是天主教与民间的妥协。)在1215年又认定他们是纯精神的产物,与物质无关。宗教改革时期,罗马教廷确立了以托马斯神学作为基础的信条,而托马斯神学中,魔鬼是客观存在的。到现代,罗马教廷方面依然承认魔鬼的真实存在。特别是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曾在70年代、90年代多次提及魔鬼的话题,认为他们与天使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天主教长期以来都认同“驱魔人”的存在,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由教皇废除驱魔人的合法身份。)

新教方面,路德也是承认魔鬼存在的,还多次当众宣讲他跟魔鬼作斗争的故事。当然,他的故事中,魔鬼时常是愚笨的,受它捉弄的。

比起谨慎、古板的教廷,在民间魔鬼的形象就丰富多彩的多了。

当时大量的剧本、宗教小册子之类的书籍,正是靠其粗俗易懂而获取读者,有一部分魔鬼被塑造成畸形人,比如侏儒、多个眼睛之类,这种脱胎于人类对于畸形人体的恐惧的形象,在各个时期的文明中都能见到,是常见的。早期的一些典型形象比如侏儒外观的魔鬼甚至没有什么威力,有些弱小。

另外一种,比如启示录中,魔鬼就以动物的形态出现过,因此,很多动物也成为了魔鬼的代表,于是在12、13世纪中,猴子、狗(让现代人吃惊的是,猴子和狗居然是当时最常见的魔鬼代言人)、蛤蟆、驴子。人们或者认为这是魔鬼的化身,或者认为魔鬼有能力附着在这些动物身上。当然了,我们一年四季都能交配,而且交配起来不分父母子女的淫乱山羊,也是这代言大军中的一人。时有些学者认为鲁西法的形象是只狮子。

当魔鬼能进入动物后,另外一种能引发人类深深恐惧的行为就是人兽杂交(唉,Sodom就是兽奸的词根......).这种问题放在今天也就是个性取向问题,但在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国家是会判死刑的。人兽杂交的产物也成为了人类幻想魔鬼形象的根源,人狼、半人马、山羊人之类恶魔形象就此诞生。试想一个中世纪欧洲农民,不经意间见到城里Pan神的雕像,天知道他回到乡下会添油加醋的变成一个怎样的故事。

性、女巫

中世纪欧洲对性的排斥造成了另外一种魔鬼情结。中世纪认为肉体结合是低层次的,是不洁的。至于纯粹为快感而进行的性活动更是肮脏的。在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把恶魔跟性行为联系到一起也是很常见。比如恶魔化身俊男或者美女引诱人交合,完毕之后人们才发现那个恶魔是动物形象或者半兽人。我们很难说清这里面到底糅合了多少关于Pan神和半人马Satyr的故事。一些魔鬼也被时常刻画成裸体形象,并且突出他的生殖器官。1545的托特兰公会议还作出过有趣的决定,召集了一批画家,跑去意大利给一些教会觉得过于裸露的艺术作品“穿裤子”。传统上对于山羊淫荡的认识让带有山羊特征的魔鬼在这一方面比较突出。

同样的原因,中世纪把妇女看作是诱惑者,是不完全的人,性的诱惑全部怪罪于她们,经血也是上帝对她们的惩罚,甚至女性常用的各种香料也成为了魔鬼诱惑的一部分。这种对女性的恐惧感成为了大规模驱逐女巫运动的一个背景。14、15世纪,宗教改革前夜,大量异端的出现也让教会加大了打击力度,各种巫师案、女巫案从15世纪末开始直线上升,教会也有意夸张魔鬼的形象和作用,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1550年到1650年间,欧洲大陆经历了整整一百年的动荡与战争,这也让魔鬼的形象在人民普遍的恐惧中更加清晰。由于大量的异端案件、巫师女巫案件都由宗教裁判所来审理,教廷方面积累了大量这些被告们关于魔鬼的供词(当然可以想象,大部分供词都是屈打成招的,这些“巫师”们只不过是拿他们接触最多的民间传说中的鬼神形象来作陈述),教会的恶魔学也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开始形成。

当西欧在17世纪末期重新回到稳定后,这一地区的对巫术的打压就明显下降,诉讼数量明显回落,审判也越来越宽松。相反,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地在18世纪掀起了镇压巫术的新高潮。

随着对巫术恐惧的降低,18世纪开始魔鬼的形象在民间开始分化。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魔鬼除了保持传统的一些特点外,有越来越多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比如在18、19世纪大行其道的哥特文学中的吸血鬼们。浪漫主义早就的另一个结果就是18、19世纪神秘主义的复兴,有大量自称魔法师之类拥有超自然力量的人出现。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牛顿在晚年(18世纪初)就会致力于炼金术的研究;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作为“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唱赞歌”的人,也致力于超自然力量的研究,著有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Devil (1726), A System of Magick (1726),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Apparitions (1727);法国神秘学者Jacques Auguste Simon Collin在1818写过著名的Dictionnaire Infernal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有些人从其他的角度来理解恶魔,他们认为恶魔是不存在的。魔鬼仅仅是一种潜伏在人内心的恶,而不是与天使一样的客观存在。这种学说大大降低了恶魔的恐怖力量,使恶魔仅仅成为一种人类思想上的符号。特别是19世纪开始到近现代,科技越来越倡明,魔鬼越来越沦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再强调某些特殊的名字或者能力。魔鬼非客观存在的理念也渐渐被人接受。但这种思潮动摇了天主教廷的权威,因此这也是为什么20世纪天主教廷多次颁布关于魔鬼的敕令和教谕,重申魔鬼的客观存在。

最著名的羊头魔鬼Baphomet

跑题跑了一大轮,最后一段,我们的话题还是回到羊角魔鬼身上。

这个邪恶的半人羊就是Baphomet。它名字的来源是14世纪时期宗教裁判所对圣殿骑士团的审理。这个虚构的恶魔实际上是暗指基督教当时最大的敌人伊斯兰教。Baphomet就是默罕默德的一种变体写法'Baphomet' = Mahomet = Muhammad。

他原本寂寂无名,但1854年时法国的一个神秘学家Eliphas Levi写了一本书 Dogmas and Rituals of High Magic,书中就有他手绘的这幅插图,并以'The Sabbatic Goat'安息日之羊作为它的别名。正是这个形象让Baphomet迅速流行起来了。

实际上,Eliphas Levi创作的这个安息日之羊,很大可能是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刚好在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破译埃及象形文字,欧洲掀起了一股埃及文化热。而Eliphas Levi称呼Baphomet叫作The Baphomet of Mendes,即孟迭斯的Baphomet。

孟迭斯是古埃及一个重要城市,他信奉主神恰好就是我在全文开头提到的圣羊Banebdjed,奥里西斯之魂。Eliphas Levi把圣羊改头换面,加上代表神秘主义魔法的五角星,就造就了这一著名形象。

由此衍生了上面这个著名的Logo。由它所带来的山羊头、倒芒五角星、外加圣经中的666,这些现在都成为了西方人心中标准的恶魔象征。

阅读原文、了解详情,请登录北朝论坛.

1.《山羊形象为什么代表着恶魔?说说欧洲的恶魔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山羊形象为什么代表着恶魔?说说欧洲的恶魔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