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港,原名杨家洪,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部蔡路集镇以东的海滨。宋代,浦东滨海盛产盐。元代,对盐场的管理实行建团并灶制。明代,由于长江入海口向东南延伸,江水冲淡了近滩的海水,浦东盐业由盛转衰。清代,撤消浦东的盐业生产,煮盐的灶丁转为农耕,对灶丁的管理由团灶制改为团甲制,今三甲港地区隶当时的下沙盐场八团,八团的各甲由南向北排列,自一甲至十二甲,三甲港因列为第三甲而得名。

▲三甲港浴场

由黄炎培主纂的民国《川沙县志》八团乡乡图上,图上一甲至十二甲的每甲域境内都由一条西起钦公塘,东到老圩塘的河流,河以甲得名,为一甲港至十二甲港。每条港的边上有一条可通行骡车(由水牛拖动的木制四轮板车)的道路,俗称车路。三甲港虽称为港,其实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港口,只是海滩上有一片低洼的水域,可停泊小型船舶。实行团甲制以前,这片低洼的海滩,被称为“杨家洪”。清同治《上海县志》“古上海全境图”上标有杨家洪的位置。实行团甲制以后,当地民间把杨家洪改称为三甲港。

为了不使河道的三甲港和杨家洪的三甲港混淆,民间把河道的三甲港改称为三甲车路港,简称车路港;杨家洪则名正言顺地改称三甲港。

自清代到民国,三甲港一直是个偏僻小渔村,港口没有商店和无人定居,原因一是荒凉;二是害怕台风来临,狂潮恶浪冲决海塘,来不及逃生。人们都住在与海塘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万一发生潮灾,则多一点逃生的时间。平时只有在鱼汛时节,一些近海小渔船在三甲港集散鱼货,届时鱼贩络绎不绝,来此进货。待人去船离,又依旧冷冷清清。

▲三甲港闸门

1947年,国民党军队封锁白龙港,横沙到白龙港的渡船,南迁到三甲港,渡船的客来客往,为三甲港增加了一点人气,但每天客流量仅数十人而已。1955年2月,渡船“长泰”号从横沙驶往三甲港时,在港外水域遇难,船上区、乡、村干部及船员共53人,无一生还。为了不使悲剧重演,川沙县航运管理所决定把渡口从三甲港北迁到老洪洼,但仍未能消除隐患。以后又改驶宝山吴淞码头。1980年竣工的三甲港节制闸,是浦东地区通长江口的最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可使35万亩农田受益,也未能改变三甲港冷冷清清的面貌。

相关阅读:

合庆 | 三甲港“上海文化总会”设计方案公布,果然亮瞎你的眼

「阅读原文」本地店铺、招聘、租房、二手、顺风车、优惠信息↙

信息来源:浦东规土、浦东老地名等

---广告---

1.《【川沙旧事】三甲港的由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川沙旧事】三甲港的由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6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