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强文/图

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与李贽、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1274年,他完成了代表中世纪世界数学最高水平的巨著《数学九章》,确立了当时人们难以匹敌的数学地位。他提出了高阶方程的数值解法和求解第一同余问题的总数法,“正负平方法”和“大求导法”都成为经典。今年6月,秦被选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才

如果将秦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相比较,有一些相似之处:他多才多艺,精通占星术、数学、音乐和建筑,还擅长诗歌、骑马、击剑和打球。这些跟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和他父亲有很大关系。

1208年春,秦生于(今四川安岳),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童年。蒲州市天清关街以前有“秦院寨”。根据周浦民间故事《秦永冯颖词解词》记载,秦元斋是秦九韶少年时居住和学习的秦家宅院。秦的父亲叫秦。邵熙四年(1193年),他和南宋哲学家陈亮、陆承一道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状元。嘉定五年(1212年)六月,任霸州(今四川巴中)太守。九岁的秦离开到霸州与父亲团聚。兵变几年后,秦和他的家人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父亲在工商部当博士,在监狱当秘书期间,正是秦刻苦学习、积累知识的时期。

工信部主管建设,书记省主管图书。其下属机构有太史局。秦有机会阅读大量古籍,拜访天文、历法、建筑方面的专家,询问天文、历法、土木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情况。他曾向“隐君子”陈学习数学,又向著名诗人学习...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年轻学者,人们说他“在自然、占星术、节奏、算术甚至建筑方面都非常聪明”“游戏,球,马,弓,剑,你做不到。”

1225年7月,17岁的秦随父回到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蒙古军队今天入侵了甘肃和陕西。南宋时,各地都建立了民间武装。深谙兵家之道的秦,在民间武装中担任“义士领袖”,维护地方治安。四年后,少定二年(1229年)十月,秦升为郧县县令。

继承创新的伟大数学家

宋代郢县属铜川府,属铜川府辖地。现在三台县有一个民间故事,《秦县魏桥破农境案与鲜学先生解读》。据传,少定四年(1231年)六月,郓河沿岸暴雨成灾,秦在郓县核桃坝与两农民为洪水毁坏的农田边界发生争执。两个人都说自己的田像三角形,但刘姓农民说他的田更大,郭姓农民也说他的田小不了多少。秦仔细观察了一下被冲坏的田地,走进地里测量了各种数据。他对那两个农民说:“我来帮你们画一下边界。秦根据台阶测量的大、中、小倾角数据,采用“浮田堆田”的方法,计算出其原田的面积,并画出双方农民都很满意的边界。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当涉及到生活生产中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时,当地农民总是上门找秦帮忙,秦总是愿意帮忙。

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蒙古军入蜀,秦经常参加军事活动,饱受战乱之苦。后来他回忆说:“在我生病的时候,我卡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不想在岩石里。我尝到了危险和烦恼,我是十个牺牲者,我的心也随之跌落。”嘉熙元年(1237年),铜川失守,秦被迫投靠东南。曾任周琦(今湖北蕲春)判官、河州(今安徽和县)太守,后定居湖州(今浙江湖州市)。

秦忙于公务,但他在业余时间学习数学。他曾经担任过“义士领袖”和县尉,都是武官,《九章算术》中的军事范畴显然与这些经历有关。他曾两次担任普通法官,管理金钱、户籍、税务和服务等。《舒舒九章》中的田、税、役、钱粮显然与这一经历有关。他把这些研究成果写成笔记和草稿,为以后写《几本书九章》做了充分的准备。

淳祐四年(1244年)八月,秦任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按察使。同年11月,母亲去世,他请假回湖州老家,在那里孝顺了三年。三年来,他总结经验,致力于数学研究。春佑七年(1247年),完成了数学巨著《数学大纲》(《数学九章》)。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问曰”、“答曰”、“舒悦”、“曹越”。“问问题”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问问题;“答”,给出答案;“舒悦”,阐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步骤;《曹越》给出了详细的解题过程。全书共18卷,分九大类:《大雁》、《石天》、《田野》、《观察》、《赋与役》、《迁古》、《建筑》、《兵事》、《城邑》。每个类别用9个例子(书中81个问题)来说明各种算法。许多计算方法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被誉为“计算宝典”,被国内外公认为世界数学名著,代表了中世纪数学的最高水平。数学史家梁宗举评价说:“秦的《九章算术》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尤其是高阶方程的数值解法、“正反公式”和“一术大求导”,是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明珠,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那时候欧洲的漫漫长夜还没有结束,中国人的创造却像东方初升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数学思想的历史之光

“正反方”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重要成就,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最早的。在欧洲,直到19世纪初,意大利数学家鲁菲尼和英国数学家霍纳分别于1804年和1819年提出了类似的方法。欧洲人称之为“鲁芬尼-霍纳法”。这个方法很像秦的“正反方”,但是晚了600年。正因为如此,学者们早就认为欧洲的“鲁芬尼-霍纳法”应该改名为“秦法”。此外,秦还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消去减法,与目前的加减消去法完全一致;同时,秦给出了一个计算公式的草稿,可以推广到一般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在欧洲,一阶方程的最早解是法国人布尔歇在1559年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完全加减法和消去法解一阶方程,比秦晚312年。

秦将他之前的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中的“元末积年”算法与《孙子兵法》中“物不知其数”问题的解法联系起来,进一步阐述了整数论中第一同余问题的解法,并附于《周易》中的“大衍之数”,写出了“大衍求技”。他系统地介绍了这种计算方法,即三三数的余数乘以70,五五数的余数乘以21,七七数的余数乘以15,三数加减105的倍数。后来有人把秦的算法编成了一首歌句:“三人走七十疏,五树二十一梅花,七子团圆前半月,除一百零五。”秦的“大求导”算法系统地指出了求解第一同余群的一般计算步骤,正确而严谨。《诗经·九章》使用了大量的例子,如“古历之积”、“尺寻源之积”、“土工之推演”、“程地之算”等。,并广泛应用“大发展、求一技之长”解决历法、工程、军务、军事等实际问题,充分显示了秦高超的数学水平和计算技巧。在西方,直到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数学家欧拉和高斯对同余方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与秦·“求大求导”同样的结果。这是500年后。正因为如此,欧美整数理论家们高度推崇秦的伟大贡献,并把他的“大推导一技巧”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遗憾的是,秦的手稿在当时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同时代人的充分理解和运用。杨辉、朱世杰没有引用秦的《大发展求功》,明朝中叶以后几乎失传。直到1842年印刷术首次在民间流传,才引起黄宗宪、李锐、张敦仁、罗等众多学者的兴趣。然而,秦·的《大开发一技之长》传入欧洲后,引起了欧洲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德国著名数学家康托尔高度评价“寻求一种发展很快的技巧”,并称赞发现这种方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时至今日,“大发展求技巧”仍然引起西方数学史家强烈的研究兴趣。1973年,在美国出版的比利时人布勒施撰写的数学史专著《十三世纪的中国数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学者在一个同余理论方面的成果。在评论秦的贡献时,他说:“秦关于不确定性分析的著作相当早。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把秦称为“他的民族、他的时代,甚至是所有时代中最多的”。

保祐二年(1254年),秦回到建康,任沿江系统谋士。保祐六年(1258年),任琼州(今海南海口)太守,罢官后回到湖州。丁敬二年(1261年),秦九韶被贬梅州为地方官,“他在梅州的政治活动从未间断”,于1268年去世。

1.《秦九韶著作 秦九韶 古代数学集大成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秦九韶著作 秦九韶 古代数学集大成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759795.html